蠅和蜂的命運
在美國的康奈爾大學,著名的威克教授有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首先,他把一只瓶子平放在桌子上,瓶的底部向著有光亮的一方,瓶口敞開,然后放進幾只蜜蜂。只見它們在瓶子內朝著有光亮的地方飛去,結果當然只能撞在瓶子的壁上。經過幾次飛行之后,蜜蜂終于發現自己永遠也無法飛出來。它們只好認命,奄奄一息地停在有光亮的瓶的底部。
接著,威克教授把蜜蜂倒出,仍然將瓶子按照原來的樣子擺好,再放進幾只蒼蠅。沒過多久,它們全部從瓶里出來了,沒有一只留在里面。蒼蠅為什么能夠找到出路呢?原來它們堅持多方嘗試,飛行時或向上,或向下,或背光,或向光。一旦碰壁發現此路不通,便立即改變方向,最后終于找到瓶口,飛了出來。
在這個實驗中,蒼蠅和蜜蜂的命運截然不同。其中的原因并不復雜:蒼蠅靠不懈的努力,在碰壁后總結教訓,改換策略,最終找到出路;而蜜蜂卻一條道走到黑,即使面對無法逾越的瓶底也不回頭,自然只能陷于困境。
于是,威克教授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橫沖直撞,因為蒼蠅的做法比蜜蜂聰明而且有用得多。
在遇到生活中那些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只要調整一下思維方式,跳出習慣的思想怪圈,就會得到出乎尋常的答案,使不可能變為有可能。就以登上珠峰來說吧,道路絕不僅僅一條。只要付出了不尋常的努力,就完全有可能獲得不尋常的成功。面對人世萬象,不要輕易說不可能。事實上,成功者遭受的失敗或者犯的錯誤并不見得比一般人少。只不過他們勇于嘗試,善于改變,直到心想事成。
毛毛蟲的習性
法伯是一位法國科學家,做了一個很有名的“毛毛蟲實驗”。他在一只花盆的邊緣上擺放了一些毛毛蟲,讓它們首尾相接圍成一個圈;與此同時,在離花盆約15厘米遠的地方,撒放了一些它們最喜歡吃的松針。
由于這些蟲子天生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因此它們一只跟著一只,繞著花盆邊一圈圈地爬行。時間慢慢地過去,1分鐘、1小時、1天 …… 毛毛蟲就這樣固執地兜著圈子,一走到底。在連續7天7夜之后,它們饑餓難耐,精疲力竭,結果全部死去了。
在對這次實驗進行總結時,法伯的筆記本里有這樣一句話:“毛毛蟲中如果有一只與眾不同的話,它們就能夠馬上改變命運,告別死亡。”
我們有時會一方面抱怨人生的路越來越窄,成功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另一方面又因循守舊,不思改變,習慣在老路上繼續走下去。對照一下,這是不是和毛毛蟲有些相似?事實上,天生我材必有用。如果換一個角度思考,就一定能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無限風光。縱觀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不是不拘泥于傳統的模式,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的奮斗者?
馬嘉魚的失誤
馬嘉魚生活在深海中,有著銀膚燕尾大眼睛,非常漂亮。每當春夏之交,便隨著海潮飄游到淺海,溯流產卵。
漁民們捕捉馬嘉魚時,猶如囊中取物,毫不費事。他們先準備好一種編有孔的竹簾,在它的下端系好鐵墜放入水中,然后由兩只小艇拖著,就能將魚群攔截。原來這種魚生性倔強,不喜歡轉彎,那怕是誤闖入魚網之中也不會停止。隨著一條條馬嘉魚先后陷進竹簾的孔中,這些孔漸漸地緊縮起來。竹簾的孔卡得越緊,馬嘉魚變得越激怒,瞪著魚眼,張開魚鰭,拼命地往前沖。最終被牢牢卡死,成為漁民的“俘虜”。
苦難,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了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可是當苦難戰勝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一個人只有不被困難嚇倒,才能有機會反敗為勝。其實,只要我們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將目標加以調整,就一定能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
跳蚤的高度
動物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十分有趣。他們將一只跳蚤放進一個沒有蓋子的杯子里,結果它輕而易舉地從杯子中跳了出來。第二次,他們在把這只跳蚤放進杯子之后,用一塊玻璃蓋住了杯口。于是,它每次往上跳時,都因撞到這塊玻璃而跳不出來。過了一些時候,動物學家把這塊玻璃拿掉,可是跳蚤再也不愿意跳了,當然也就沒有跳出杯子。
在很多情況下,人也和跳蚤一樣。當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而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時,不也會喪失對生活更高的要求嗎?由于風霜的侵蝕,我們沒有了棱角,自甘平庸,一味抱怨,再也不會嘗試著去挑戰生活了。即使日后自身素質提高了,力量壯大了,外界條件改變了,也不愿意為實現目標去努力。久而久之,使自己形成一種保守的思維定勢,套在失敗的“經驗”中爬不出來,喪失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最終虛度年華,一事無成。
遇到困難時,首先應該試著往簡單處想,因為也許事情本身沒有那么復雜,就如同瓶子是空的,卻非要去想象里面的液體有多重一樣。這絕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種樂觀的心態。具備樂觀心態的人,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面對生活的勇氣。一位先哲說得好: “有些人一遇到挫折就輕而易舉地放棄,結果在距離金子6厘米的地方停了下來。”只有不屈不撓地去實現預定的目標,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言放棄,我們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小白鼠的不同結局
心理學家克拉特的小白鼠實驗十分有趣,發人深省。
在一個裝滿水的水池中心,克拉特放入一只小白鼠。雖然水池面積很大,但仍然在小白鼠游泳能力所及的范圍之內。它落入水后,沒有急于游動,而是一邊轉著圈子,一邊發出“吱吱吱”的叫聲。原來,小白鼠在利用鼠須這一精確的“方位探測器”測定方位。它的叫聲傳到水池邊沿,聲波又反射回來,被鼠須探測到。就這樣,它對水池的大小、自己所在的位置、離水池邊沿的距離都心中有數。只見小白鼠尖聲叫著轉了幾圈之后,不慌不忙地朝著一個選定的方向游去,安全迅速地抵達水池邊沿。在幾次實驗中,它都安然無恙。
接著,克拉特又把另外一只小白鼠放到水池中心。不同的是,它的鼠須事先已經被剪去。盡管小白鼠也一樣地在水里轉著圈子,同樣發出“吱吱吱”的叫聲,然而沒有了“方位探測器”,探測不到反射回來的聲波。因為不知道水池邊沿其實離自己很近,自認為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游出去,所以小白鼠放棄了希望,幾分鐘后沉至水底死了。克拉特得出結論說,在生命徹底無望的前提下,動物往往會強行結束自己的生命,即“意念自殺”。被剪掉鼠須的小白鼠之所以葬身于水池,并非被水淹死,而是被它那“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游出去” 的意念所“淹死”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類似小白鼠所遇到的“水池”那樣的逆境無法回避。的確,困境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每一個人都無法避免地必須面對厄運。有一位名人說得好:“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因此,無論我們面對何等的艱難困苦,都不能松開不該松開的手,輕易地放棄自己的雄心壯志。
青蛙的悲劇
在一次實驗中,動物學家將一只青蛙投入滾燙的熱水鍋里。因為受到強烈的熱刺激,它猛地跳了出來。接著,他們又把這只青蛙放進慢慢加熱的冷水鍋中。開始時,它感到愜意舒適,自得其樂。然而,隨后發生的事情卻出乎人們的意料。盡管將水加熱的同時,并沒有在冷水鍋上面加上蓋子一類的東西,以防止青蛙逃出,然而它卻不跳出來,直到被活活煮死。
動物學家在解釋這種現象時說,青蛙體內的感應生存危機的器官只能感應出環境中的強烈變化,而對周圍出現的緩慢漸進的變化,則無法感應到。正因為這只青蛙在逐漸變得致命的危險降臨時變得無動于衷,最終成為這次實驗的犧牲品。
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可怕的并非突然而至的危險,倒是緩慢而來的危機。究其原因,在于前者能夠使我們自身全部的潛能調動起來,為遠離它迅速做出各種應變反應;而后者往往讓我們無法覺察到它的來臨,甚至在“死到臨頭”時也毫無反應。俗話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道理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