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鳥中,唯一能把一個“人”字寫上藍天的,是大雁。
記得兒時,每當見到南飛的雁陣,每當看到大雁排成的那個漂亮的“人”字,總要凝神細看,直到那個“人”字飛到了天邊。
遺憾的是,由于濫捕濫殺,大雁的數量銳減,如今的孩子們,怕是很難再看見威武的雁陣了。
于是想起一個與大雁有關的故事。
秋,曹操與兒子曹丕、曹植郊游賞菊,恰好一行大雁飛過,便出了道字謎讓他倆猜,謎曰:“一對大雁繞天飛,一只瘦來一只肥,一年四季來一次,一個月里來三回。”曹丕木訥,苦想久久無言以對,聰明的曹植卻猜出了此字為“八”——“八”的筆畫為二,自然是“一對”;“八”的兩筆一粗一細,自然是“一肥一瘦”;一年只有一個八月,故而一年只來一次;每月都有初八、十八和二十八,豈不是每月來三回?
提起大雁,還會想起盧綸的《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詩的確不錯,但華羅庚先生也曾寫詩質問過:“北方大雪時,群雁早南歸,月黑天高處,怎得見雁飛?”數學家批評詩人,細想意味極長。那么,華羅庚先生的批評究竟對不對,人們爭議過且思考過,至今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還有一則故事是這么說的:
唐武則天時,民間有個小女孩極善寫詩。武則天聽說此事大喜,便下令召其進京,意欲把她留在京城好好培養,女孩的哥哥也就立即把妹妹送到了長安。幾天后,哥哥就要走了,妹妹舍不得,不由得暗暗垂淚。武則天猜到了她的心思,就陪她一起送哥哥回鄉。巧的是,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兄妹分手落葉紛飛的時刻,空中恰好飛過一行大雁,且唳聲不絕于耳,聽來格外凄涼。那秋風中無奈的女孩兒更是感慨萬千,便淚汪汪地吟了首詩,詩曰:“別路云初起,離亭葉正飛。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吟畢淚如雨下,武則天聽了覺得鼻子發酸,怕小女孩過于難過,也就改弦更張,來了個“理解萬歲”,決定立刻放小女孩回鄉……
瞧!大雁有情,人更有情,類似這樣美麗的故事,不是很值得后人再編下去嗎?可惜做不到——如今,由于對大雁的捕殺太多太濫,想要再見到雁陣橫空,早已是“難于上青天”了。
于是想起了《雁奴莎莎》,想起了書中女雁莎莎的那段哭訴,“我們為了表達對人類的尊重,才在飛行時排成了一個大寫的人字,可你們為什么要殺害我們呢?”
啊!冷漠的捕雁者們,你們難道不愧不羞?
啊!秋風陣陣,好爽!
可是,何處再覓威武的雁陣?何時才能再見到那個寫在藍天上的迷人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