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姑娘蘭蘭著裝新奇時尚、打扮入時、發型酷似明星,可近兩個月來睡眠質量極差,而且時不時頭暈胸悶跌倒。原來,兩個月前的一天,蘭蘭與母親賭氣,偷服了30余顆安定片,起夜時跌倒,次日頭暈頭痛厲害,在家休息后恢復正常。而后,每天由母親請假送去學校。在學校幾次與同學吵架后,都有突然跌倒、四肢抽動的表現,每次都被送至醫院急診,但各項檢查都在正常范圍,急診醫生一籌莫展。后疑為心理疾病而到心理科門診就醫。
在交談中發現,蘭蘭比同齡女孩子發育成熟、談吐前衛,是大家眼中的“新新人類”。 她出生、成長在城市,現在某電大上學。蘭蘭說,自己與父母關系較好,父母很關心自己,就是有時不理解自己,自己內心并不愉快,在學校表現很堅強,但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就會很傷感。蘭蘭還說自己如果想要任何東西,就不管用什么方法也要得到。在就診過程中,蘭蘭表情多變,極力訴說“郁悶”。但仔細觀察,與她打扮入時,渴望關注,求治心切的行為完全不一致。看來,蘭蘭具有以下人格特征:過分的以自我為中心、不成熟、要挾、情感豐富、富于表演色彩,結合心理測試結果,初步診斷蘭蘭患有一種叫癔癥的心理障礙,其人格為癔癥型人格。她的服藥行為是一種癔癥發作后的沖動要挾行為,而絕非真的要自殺。
癔癥型人格又稱表演型人格或歇斯底里人格,其典型的特征表現為心理發育的不成熟性,特別是情感過程的不成熟性,做作、情緒表露過分,總希望引起他人注意,如喜歡著裝新奇、打扮前衛。此類型人格障礙多見于女性,發病年齡多數在16~30歲之間。
癔癥型人格障礙產生的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一般認為與早期家庭教育有關,父母溺愛孩子,使孩子受到過分的保護,造成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不符,心理發展嚴重滯后,停留在少兒期的某個水平,因而表現出癔癥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賴性,也可能是此類型人格產生的原因之一。驚恐、被侮辱、委屈、不如意以及親人的遠離等較強烈的精神刺激,往往是癔癥第一次發病的誘因。
癔癥型人格障礙的常見表現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好表演
癔癥患者常好表現自己,而且有較好的藝術表現才能,唱說哭笑,演技逼真,情緒帶有戲劇化色彩,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稱他們為“偉大的模仿者”、“表演家”。他們常常表現出過分做作和夸張的行為,甚至裝腔作勢,以引人注意。
易大驚小怪
患者情感豐富,熱情有余,但穩定不足;情緒熾熱,但不深沉,因此他們情感變化無常,容易激情失衡。對于輕微的刺激,可有情緒激動的反應,“大驚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動幾乎都是反應性的。他們喜歡別人注意和夸獎,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悅一切時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現出欣喜若狂。否則會攻擊他人,不遺余力。
表里不一
他們表面上給人以溫暖、聰明、令人心動的印象,但其內心卻可能很“郁悶”,他們有時會用要挾、強求、說謊欺騙、獻殷勤、謅媚等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有時甚至以自殺相威脅。
癔癥的治療以心理治療為主,輔以藥物、物理等治療。
暗示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主要方法。心理醫生往往會對患者進行詳細體檢,關心其身體狀況,顯示出對其非常重視,讓患者對醫生的信賴程度逐漸加深,然后進行言語暗示,告訴患者現有許多治療成功的病例,加強其治療信心。在語言暗示的同時,針對癥狀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吸氧、服用維生素等安慰劑治療。
解釋性心理治療也是心理治療癔癥的一個常用方法。醫生要讓患者及其家屬知道,癔癥是一種功能性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引導患者認識病因及病因與治療的關系,應給予他盡情疏泄的機會,給予適當的安慰或鼓勵。讓患者試著用理智的態度處理所面臨的一切,而不要以自我為中心,感情用事,用積極主動的姿態去克服性格方面的缺陷。
針對蘭蘭的情況,我們在門診時給予暗示治療,進行耐心說服并輔以心理疏導,勸她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方式,并明確告訴她疾病的可治性。同時,又給她開出了服用小劑量阿米替林、佳樂定、黛力新等治療方案。隨訪效果顯示,蘭蘭恢復情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