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放學回家對妻子和我說,學校組織他們為白血病患兒捐款,拿出自己的零花錢,最少1元,多者不限。
妻子聽兒子說完,立刻給兩個熟識的家長通電話,打聽要捐多少錢。一位媽媽說:捐兩塊錢吧,別冒那個尖。另一位媽媽說:就捐一塊錢吧,誰知道那錢能不能到白血病孩子手里?放下電話,妻子舉棋不定,和我商量,我說:捐 20塊吧,那些孩子確實挺需要幫助的。妻子總結后說:不能冒尖,沒必要捐太多;一兩塊錢確實太少,買盒酸奶還1塊多錢呢;走中間路線,捐10塊。夫妻達成一致,把10塊錢交到兒子手中。
第二天中午,兒子提到班里捐款的情況顯得很興奮:“我算捐得多的。”兒子說,大多數同學都捐了一兩塊錢,兩個捐5塊錢的,3個捐10塊錢的,1個捐100塊錢的。我問誰捐了100塊錢,兒子有些不以為然地說:“一個愛出風頭的。”聽了兒子的話我心里一咯噔,一次捐款折射出了復雜的社會心態,家長們的思想已經深深影響了孩子的認知。看來,對于慈善心的培育,除了簡單的呼吁,我們要做的事實在太多了。
(楊鑫摘自《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