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視野》,有種天然的親近。說不上什么原因,只是覺得有一份暗合的默契。也許正是因為愛之深,所以對偶爾出現的不足與失誤也就責之切了。還有靜中有動的辦刊態度也許會出現一些小小的波動,但我們需要的并不是一份完美的連讀者的一點吹毛求疵都無處容身的雜志,有時,我寧愿和它一起成長,一起承受,偶爾發發牢騷,但一直在一起。
——蘇州大學周晴
一份暖人心脾的欣賞,還混合著甜蜜的苛責,但卻真實動人,《視野》愿意謙合地接受這所有善意的批評,并做出有力量的內容。
——編者語
我是一名編輯出版專業的大三學生,關注《視野》已經好多年了。從你們的編輯上我似乎能讀出一些為難,或者叫“兩難”。要市場?還是要做好雜志?這兩個概念其實不矛盾,好雜志就有好市場,而且要有區隔和定位。譬如,看娛樂資訊我會選擇湖南衛視。記得去年世界杯期間,湖南臺的“超級歌會”比央視的什么“我愛世界杯”好看多了,本來輕松和娛樂的世界杯被央視搞得正經八百,一臉嚴肅。當然新聞、社會資訊,每個人都會首選央視了。我想說的是,《視野》之所以是《視野》,是因為她的與眾不同。你們雜志上不是有一句“心之所至,視之所及”嗎,你們真正做到了嗎?呵呵,說得有點尖刻!但卻發自內心的偏愛。
——河南大學趙靈
能夠看出我們的“兩難”,可見趙靈朋友的專業眼力。問題確實存在并一直存在,但也正是在不斷考量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才能不斷地清晰自己,修正自己。
——編者語
今天我是懷著一種喜悅的心情寫這封信的,前些天,為了打發無聊的周末,我花了兩三個小時在自習教室里靜靜地讀了一遍《視野》。合上雜志的瞬間,有一種被充滿的感覺,還有被洗滌的清透。上大學后以為自己成熟了,深刻了,就離開了《視野》,可就在那個晚上,我突然發現我離開《視野》并不是因為我真正走向成熟了,而恰恰是因為我浮躁了,我放棄了。重拾《視野》,也許又會重拾一個解放的自己。我期侍著《視野》,還有另一個自己。
——湖南封康茂
你的喜悅現在已融化成為《視野》的喜悅了,你的回來讓我們又一次充滿了自信。
——編者語
很多人都說著世風日下之類的話,至少人們口口相傳的世界已經腐化。我想在這個過程中,真實的世界被這個表達中的世界淹沒。如何能從紛繁蕪雜的信息中獲悉真實的世界呢?過多溫情的堆徹只會讓世界顯得更謊言化,反倒《視野》中肯的態度能讓我發覺世界的良心仍在。
只要社會中仍有良知的存在,仍有我們為之感動的點點滴滴,《視野》這朵玫瑰就會存在下去,我深信這一點。
——山東張樺
張樺朋友這至高的贊譽,讓我們有些惶恐,但《視野》真的愿意為這個世界添一份特別的色彩。
——編者語
第一次離開家去外地西安市上大學,尚未適應大學生活的我星期天獨自一人在空蕩蕩的校園閑轉,在報刊亭意外地發現了《視野》。沒有了高考的壓力,在高中校園里結識的《視野》在此時看來倒像一個老友。
室友去談朋友時,我窩在蚊帳里看《視野》,抄寫上面的詩;晚自習看不進專業書時,翻翻《視野》是一種不錯的調劑;有時也模仿上面的一些文章進行再創作,給校刊投投稿。考試考好了自然有時間和心情看《視野》,沒考好時也把《視野》翻得亂響。畢業時我像所有的同學的一樣處理了很多的日用品、工具書等“家當”,可是面對《視野》我猶豫不決,最后還是將它們千里迢迢從西安市帶回了烏魯木齊。就這樣,《視野》以它特殊的身份陪伴我度過了我的學生時代。
工作、結婚、生子,人生的必經階段我逐一走來。受我的影響,丈夫也愛上了《視野》。從我獨自享用到夫婦兩人面紅耳赤地爭奪著誰先看,再到成為女兒的識字課本,并時常為我們朗讀其中的文章。
彈指一揮間,十年,是《視野》陪伴我走過了人生最美好的歲月。
——烏魯木齊胡芳
真是美妙的十年,你讓《視野》成為自己歲月的陪伴者、參與者,并一起經歷著自己的人生。也許這是送給《視野》十年生日的最好禮物。
——編者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