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圣誕而不知端午
成都市某幼兒園一項調查顯示:90%的孩子能說出“圣誕節”,只有10%知道“中秋節”,幾乎沒有人能說出“重陽節”和“端午節”;而回到家中,近七成的孩子把時間用于看電視,近三成的時間玩電腦游戲,很少有時間外出散步和做游戲;他們喜歡的玩具當中,電動玩具 45%、芭比娃娃18%、機器貓12%……
孩子們接觸的信息越來越豐富,選擇的余地越來越大,但他們生活的天地卻越來越小了。
“在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孩子們不僅對民族、民間文化感受越來越少,而且他們離真實的民間文化環境也越來越遠,這不利于他們的成長。”成都市成華區教育局副局長徐宏說,“我們首先要為他們創造一個他們能與之親近的文化環境。”
共同的歷史不可回避
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在北京正式啟動。中日雙方學者決定對古代與近代的中日關系歷史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其中囊括了中日兩千多年來的交往歷史和近代以來發生的不幸的歷史以及戰后半個多世紀中日關系發展的歷史過程,當然也包括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敏感問題。
共同歷史研究中方首席委員、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步平說,通過雙方的共同研究,希望使歷史問題不再成為中日關系發展的阻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歷史研究促使兩國人民適當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和相互評判的價值標準,這將對消除兩國關系間存在的障礙產生積極的作用。2007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30周年,在這個時間能有一個結果應該是比較理想的。
佛門之爭
少林寺不愧是“入世”第一寺,其方丈釋永信在開創了河南少林寺的經濟輝煌之后,又要重建“北少林寺”。公務繁忙的釋永信為何熱衷于“北少林寺”的重建?
歷史上,一直存在著“南北少林”之說。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南少林”即福建少林寺,“北少林”即嵩山少林寺。然而,前不久,嵩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出面澄清:在少林寺所有的典籍中從來沒有看到過“南少林寺”字樣,但“北少林寺”是有的。同時計劃用8至 10年時間,約1.6億元完成北少林寺的恢復重建工作,并把它建成世界名寺。
不管是要重建“北少林”,還是此前的白馬寺擴建,這里都逃不開商業營銷,其目的就是收獲更多的經濟利益。從通常意義上來講,寺廟是眾弟子及廣大信眾念經、拜佛、過宗教生活的主要場所,但在“市場經濟”沖擊之下,中國的寺廟似乎也難以脫俗。
老教授上書建議撤下《出師表》
西安市委黨校65歲的歷史學教授胡覺照日前寫給國家教育部教材司一封建議信,認為應將諸葛亮的《出師表》撤出中學語文課本,以華歆的《止戰疏》代之。
胡覺照認為在《止戰疏》中,華歆認為:“戰爭是在不得已時才發動的,不可以輕啟戰端,要等待時機的成熟。”而諸葛亮的《出師表》發動北伐戰爭的原因是,劉備曾“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所以要報恩于劉禪,表現出的是一種愚忠。《止戰疏》中,華歆認識到三國鼎立已成定局,極力主張積蓄國力,并強烈地反映了華歆的民本思想和止戈為武的戰爭觀。
胡覺照認為,《出師表》作為范文被選入初中課本,對于沒有完全辨別能力的初中生來講,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學的軍事觀,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戰息兵”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