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ptor與鳥類關系再發現
鳥類在距今8000萬~7000萬年前失去了它們的牙齒。科學家在1980年進行的一項實驗曾經讓人大吃一驚:將小鼠的口腔組織移植到一只小雞的牙床上后,后者長出了圓形的、像小鼠一般的牙齒。但是由于鳥類與哺乳動物的親緣關系較遠,因此科學家一直對這項實驗是否真的能夠證明鳥類具有牙齒的遺傳痕跡表示懷疑。如今,一個發育生物學家小組發現一種禽類無須外界的幫助就能長出牙齒。通過研究一種已知能夠影響雞的器官發育的遺傳變異,德國圖寅根市馬普學會的馬修·哈里斯發現,一只16天雞胚胎的下顎出現了明顯的隆起。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斯萊莫學院的生物學家斯科特·吉爾伯特指出,這一發現很好地證明了,隨著時間的流逝,改變基因表達的位置將對生物的種類產生怎樣的影響。英國倫敦市國王學院顱面發育專業的生物化學家保爾·夏普補充說:“這真的令人叫絕。”他說:“這些科學家讓我們從本質上看到原始鳥類所具有的牙齒可能是什么樣子的。”這個證據為猛禽和鳥類的關系提供了新的支持。
人類壽命謎題新解
中國古語有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在一般人眼里,活個十八十歲就是壽星了,九十歲乃至百歲以上則更為珍稀,堪稱活神仙了,沒人敢想象人會活到300歲。頗受爭議的生命科學家,榮膺2004年中國十大科技英才的徐榮祥接受媒體采訪時語出驚人——人體細胞壽命至少300年,如果人體組織器官都確保了健康,人活300歲就不是神話了。徐榮祥稱,再生醫學是一個創新的概念,它向人們描述了有功能的組織和器官可再生的一條獨特途徑。中醫和西醫是利用人體不接受的物質對抗造成人體傷害的因素,或運用手術的方法把壞死的組織器官切掉,以自身愈合來挽救生命。再生醫學不一樣,它是利用人體細胞的再生潛能通過人體所吸收的營養物質使人體細胞自身再生增殖,原位再生新的功能器官。所以,再生醫學既不是西醫也不是中醫。而是有它自己的研究軌道和方法,進而獨立成為一個醫學體系。人體細胞的壽命至少300年,也就是說人體只要保障所有組織器官的生命達到300年,人體壽命就可達到300歲。這就是再生醫學的任務和目標,它將用人體細胞自身的再生潛能實現人體組織器官的再生接力,預防和治療疾病,保障健康。
太陽系外適合人類居住行星探索
歐洲天文學家于美國東部時間4月24日宣布,首次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一顆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同時,他們宣稱在這顆星球上也許存在海洋和生命。
這顆行星的質量大約為地球的5倍,距離地球20光年,圍繞一顆名為Gliese 581的紅矮星運轉,因此被命名為“Gliese 581c”。到目前為止,在已經發現的約200顆太陽系以外行星中,Gliese 581c是質量最小的一顆。此外,它的運轉軌道處于“可居住區”之內,如果其他條件合適,就有可能存在地表水和生命。
Gliese 581c是由一個11名歐洲天文學家組成的小組發現,目前該小組已經撰寫了相關論文,并提交給《天文和天體物理學》雜志。不過,日內瓦天文臺的天文學家、論文主要作者斯蒂芬妮·尤德里表示,現在還無法得出Gliese 581c存在液態水的結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行星專家薩拉·西格爾也表示:“如果Gliese 581c的大氣層比金星還要厚,液態水將由于溫度過高而無法存在。”但是,無論如何Gliese581c的發現,都為探索地外生命的存在帶來了一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