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考查的不只是學生的語言功底和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文化底蘊和精神氣質(zhì),它是語文綜合能力檢測的最高境界。每年考前都有無數(shù)的專家學者以及廣大師生在絞盡腦汁的猜押作文題,可往往失望而歸,等見到高考題后,卻又恍然大悟,原來一切都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高考作文命題真的就沒有規(guī)律了嗎?具體的講,要押準原題,無異于大海撈針,而從改革動向上把握,還是極有規(guī)律可循的。縱觀10年來的作文命題思路,明顯的呈現(xiàn)出四條基本規(guī)律。
一、作文試題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關注學生人文素養(yǎng),力求把作文能力融合到人的生存、享受和發(fā)展的生命需求中。為做人而作文,以作文促做人。強調(diào)考察學生的個性特征、人文素養(yǎng)以及生活閱歷。
如1998年全國卷作文題:堅韌——我追求的品質(zhì)/戰(zhàn)勝脆弱。這是一道針對性極強的題,現(xiàn)在的中學生絕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他們自信自尊而又脆弱敏感,因此,這一試題為他們提供了表達的機會,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人生之路,反思自己的生活歷程。特別是題目中的二選一模式,更為考生拓展了個性的可容空間。
二、試題往往圍繞某一現(xiàn)象(或曰話題),要求學生經(jīng)過聯(lián)想、想象、對比、類比、分析、歸納、重組等活動,主動調(diào)動生活積累。重在考察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及靈活處理材料的能力。
1999年是高考作文命題思路取得關鍵性突破的一年,要求學生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話題寫作。這是一道“劃時代”的高考作文題。首先,它是第一次以話題形式出現(xiàn)的,體裁上的大膽解禁、內(nèi)容上自由寬泛,對歷史上的命題作文是一次全面的顛覆。第二,題目極具前瞻性。“記憶移植”是一個正在科學界探討可行性的話題,它既關涉科學問題,也關涉著道德倫理問題。因此,這道題既考察了學生的想象、聯(lián)想、歸納能力,也考察了學生對科普發(fā)展概況的認知能力,它要求學生不僅要追求科學,還要反思科學,有極強的人文性、進步性。
三、淡化模式,給學生以充分的心理自由,自選內(nèi)容,自選主題,自定題材,自由拓展,自由表達。力求使每個學生有話可說。
命題作文時代,作文的體材也是有嚴格要求的。如1992年(全國卷)要求必須議論文,1993則要求寫成記敘文,94年又為記敘文,95、96連續(xù)為議論文,98年是命題作文體裁上大力革新的一年,該年體裁要求標明“可任意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說明和議論幾種表達方式的一種或幾種”。1999年之后全國卷作文再未對體裁作過具體要求,從此,體裁迎來了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
如2006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題目:創(chuàng)新思維課堂上,同學們各抒己見,先挑出3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①諸葛亮借箭未滿十萬支、②戈多來了、③留下一點空白。讓考生任意選擇一個作為話題,題目自擬,體材自選。
福建的高考作文題著實令人耳目一新。話題中的①②是考察學生對名著的把握,③可寫作的范圍則大了許多,可探討藝術中的留白,也可探討人際關系間的距離,還可探討在人生的道路上為自己留下一些空白。三個題目同時出現(xiàn),給學生的選擇空間很大,照顧了不同愛好、不同閱讀層次的學生。這一試題,符合新的人材選拔模式,即用多角度、多層次的評價機制選拔學生。
四、貼近生活,引導學生思考個人、國家、民族的命運。考查學生對生活的觀察、積累和感悟,不能用書本知識代替思考。要求在借鑒、吸納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
如2001年全國高考作文的“誠信”話題。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商品大潮滾滾涌來,許多人在新形勢面前迷失了自己,喪失了誠信。這道題考察學生對作為民族傳統(tǒng)美德——誠信的認識。被認為是一道弘揚主旋律的作文題,審題無難度,但不易出新。
縱觀十年來的高考作文命題,一條明顯的改革思路是:命題注重思想性、知識性,人文話題增多,呼應時代、貼近生活。題目靈活、變化多端,但越來越人性化,照顧到了每個學生的個性化需要,是人人有話可說。
考生在復習的過程中,一定要樹立“大語文”的觀念,把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審美性完整的結合起來。同時,要熱愛生活、思考生活,不斷的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提高人文素質(zhì)。這二者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