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道如此綿長
萬淮可能未曾想到,自己83歲那年的一個選擇,會被外人如此稱道。這位88歲的退休大學教師,白發蒼蒼,但5年來,卻堅持在云南彌勒縣一所偏僻的小學義務上課。當被問及原因,他卻給出一個私人理由:妻子去世后,“我做什么事都會想到她”。因此他回到妻子曾經工作過的小學,“她忘不了那里的孩子,我也離不開學生,離不開站了多年的講臺。”這位西南聯大的老畢業生,在講臺上講到妙處仍然手舞足蹈。八九歲的孩子答對問題,他總要雙手豎起大拇指。
《視野》點評:即使一個私人理由驅動下的行為,卻也讓我們對師道重新燃起了敬意。可見,低調仍然可能感動這個社會。
抄襲之百姓和州官
學術風氣淪落成何樣,才會讓一名學生不再以抄襲為恥,反而理直氣壯地將懲罰抄襲行為的學校告上法庭?一名暨南大學的女研究生,先后兩次遞交的課程論文都被認定為抄襲,為此,她付出沉痛代價,被校方開除學籍。她沒想到“區區”兩次抄襲,會有如此嚴重的后果。為保住學習機會,她起訴學校,責怪處罰太重。“一時糊涂、課程緊張、父親生病,實在無法正常完成論文,于是便偷了懶。”女研究生的這些解釋無法成為抄襲的正當理由。因為老師早就教過她:學術這個東西,可是來不得半點假的。但也有人為該生打抱不平,指斥大學拉大了“州官”和“百姓”之間的不平等待遇,因為,幾乎沒有見到一名犯有抄襲之錯的教授,被取消教職。
《視野》點評:我們覺得抄襲絕對不能以任何理由獲得容身之所,“百姓”犯錯,也不能以“州官”作為逃避之借口。不過,女研究生的荒唐理由卻也揪出了學術界的荒唐規則,可見風氣之壞!
易中天之
善事善緣
易中天來了。這次不是在央視百家講壇,也不是在新書簽售現場,而是在武漢大學。易教授攜44.92萬元捐款悄然抵漢,在母校設立胡國瑞獎學金。已故10年的胡國瑞教授是易教授當年的研究生導師。易中天表示,捐款設立獎學金的目的有三:續緣、感恩、助學,了結恩師當年“要幫幫那些想讀書卻讀不起書的學生”的夙愿。九泉之下,不知道曾為我國著名古典文學專家的老先生,對自己這個被稱為“學術超男”的弟子在學術水平上是褒是貶?但弟子眼下做的這件踏實不“超”的事情,應該還是入得老先生的法眼。好歹易教授的這一樁善事結下的應是一段善緣,估計不會像他此前的言行引來紛爭萬千。
《視野》點評:認識并全面評價一個人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古人所說的“蓋棺定論”真是精辟至極,易中天雖還不到此時,但有時就事論人可能會相對更客觀一些。
濫發
“名譽博士”
韓國的媒體抱怨,不少大學都有濫發名譽博士學位的現象,獲得學位者一般是那些地方政府的一把手、政界人士以及捐錢建造建筑物和大學發展基金的企業人士。而一些獲得學位的人損壞學校名譽后,也沒有哪所學校取消過他們的學位。比如說,現為韓國大國家黨總統候選人的李明博在任首爾市長兩年后,于2004年獲得韓國西江大學授予的名譽經濟學博士,理由是他復原了首爾市內名為清溪川的小河,并對市內交通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實際上,作為李明博主要功績的這項工程直到2006年才完全結束。中國與此相同的現象又有多少呢?目前還沒有大學教授帶領他們的弟子對此進行專題研究。
《視野》點評:“名譽博士”更多地帶有一種主觀的偏好和一種愿授愿受的隨意性,再者,那一般是錦上添花的行為,所以我們不用“莫名驚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