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心里
什么樣的記者值得尊敬和紀念?美國郵政系統(tǒng)選出了這樣五個記者,并決定將他們的頭像印刷在郵票上。這些人,有的報道過希臘內(nèi)戰(zhàn),有的報道過日本原子彈爆炸,有的報道過法國淪陷。這都是冒著生命危險發(fā)回的報道:有人偽裝成擔(dān)架員混進軍隊里,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有人因為報道被暗殺,有人則死在了自己的采訪現(xiàn)場。一個國家選擇怎樣的記者進行褒揚,體現(xiàn)的是這個國家對新聞的理解和要求。而一個國家對新聞的理解和要求體現(xiàn)了什么,則有點復(fù)雜。可以想到的有,客觀、公正、真實,以及為了追求這些寧肯犧牲自己的勇氣。真希望有一天,我們也可以為自己列出幾個這樣的名字,或者印在郵票上,或者放在心里。
韓三明的藝術(shù)人生
韓三明是誰?他曾是影片《三峽好人》的男主角韓三明,他目前是第14屆智利國際電影節(jié)“影帝”韓三明,但他一直是山西的煤礦工人韓三明,多少年不曾改變。盡管對幾天前給他加冕影帝稱號的這個電影節(jié),我們所知甚少,但這并不影響我們見證一個影帝的誕生,正如我們不知道這個稱號會對一個煤礦工人的余生產(chǎn)生何種影響。而影片獲獎時,該片導(dǎo)演賈樟柯身在紐約,男主角韓三明則正在山西煤礦工作。在戲里,《三峽好人》試圖告訴我們:“一些該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該舍棄的要舍棄。”在戲外,我們則不知道,韓三明該如何在煤礦工人和國際影帝之間拿起和舍棄。但在戲里戲外,他都擁有了我們不曾擁有的比戲劇還要戲劇的人生。
尷尬的善舉
偷車的賊,被你抓了個“現(xiàn)行”,你會怎么辦?呵斥?報警?還是實在氣不過,糾集眾人,狠揍他一頓?最近,大連市民潘云在鄰居的協(xié)助下,將一個撬自己車門的賊逮了個正著。在眾人圍觀中,那個年輕人跪在潘云面前,聲淚俱下,稱自己數(shù)日未曾進食,只是想偷車內(nèi)食物充饑。原本憤怒的潘云,竟當(dāng)場將其釋放,還給了小偷50元錢,讓他去“吃頓飽飯”。人們對此事的第一反應(yīng),幾乎都是“心軟上當(dāng)”,甚至有之前幫忙抓賊的鄰居,由此不再搭理潘云,說他“放虎歸山”。行了善舉,卻陷入尷尬境地,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似乎成了常態(tài)。冰冷的防盜網(wǎng)隔絕了人心,“以暴制暴”,也成了一種條件反射。但我們永遠不該忘記,在一個秩序穩(wěn)定、文明教化的社會里,以德報怨,比起暴力和牢獄,必然有著更為強大的力量。
盧武鉉的“這一步”
電視畫面里,盧武鉉從陸路跨過“三八線”的那一步,分明停頓了一下。也難怪他。那一刻,透過鏡頭和電視盯著這只腳的人,何止千萬。即使大韓民國的總統(tǒng),也難免不夠自然,有些刻意。畢竟,對“這一步”,從公眾到媒體,都給予了太充分的關(guān)注。人們不停地強調(diào)著它的歷史意味:這是韓國政府首腦“第一次從陸路越過三八線”。而在這種高度儀式感的關(guān)注背后,傾注了人們許多的聯(lián)想和寄托:兩個像兄弟一樣的國家的恩怨,以及這份恩怨背后的民族分裂、親人分離。只是,這一步是跨過去了,矛盾和宿怨卻仍然糾結(jié)。人們忘了,這一步越是“稀罕”,這種糾結(jié)就越難化解。只有當(dāng)這一步變得無比尋常,和解才會到來。強加的意義,有時最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