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君子”與“小人”,其實是兩個有著多種含意的概念。最早是指等級,后來又指品級。什么叫“君子”?正如“天子”就是“天之子”,“公子”就是“公之子”,“君子”其實就是“君之子”。君,可以是國君,也可以是家君。按照宗法制度,只有嫡子,甚至只有嫡長子,才能成為“君”。君的兒子就是“君子”?!熬焙汀熬印保ň樱儆凇暗諅鳌?,因此也叫“嫡系”,又叫“大宗”。不是“嫡系”的,就叫“小宗”。“大宗”為君,其子為“君子”;“小宗”為臣,其人為“小人”。所以,小人不是壞人,只是社會地位較低的“小宗之人”。這是等級。
但是,等級的概念慢慢就變成品級了。為什么呢?因為“君之子”作為嫡系,所受的教育要比“小宗之人”好,要求也嚴,占有的政治資源和文化資源也多。這樣一來,“君子”的修養就越來越高,以至于與“小人”差別越來越大。這里說的“修養”,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道德修養,即“品格”;二是審美修養,即“品位”。品位和品格都是“品”,所以“君子”與“小人”,就不但意味著等級,也意味著品級。再到后來,等級的意義逐漸被人們淡忘,就只剩下品級的意義了。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君子”、“小人”。也就是說,君子出身高貴,品格高尚,品位高雅,小人則相反。不過,在中國人的一般概念中,修養主要是道德意義上的。“君子”道德修養好,品級高,受人尊敬;“小人”道德修養差,品級低,遭人鄙視。久而久之,“小人”便成了罵人的話,沒人愿意被稱作“小人”。
問題是,“小人”并不等于“惡人”,“君子”也并不等于“圣人”。圣人是最好的,惡人是最壞的。圣人與惡人是極少數,君子與小人處于二者之間,是大多數。其中,小人的數量又比君子多。他們的區別,只在于品格和品位的高低。君子自律,對自己要求高、嚴,君子慎獨。君子即便一個人獨處,也會恪守道德。小人在沒人監督的時候,就可能做一點在別人、社會看來“不那么道德”的事。比方說看點兒童不宜的東西等等。這些事,只要不危害和影響他人,也沒什么關系。所以我認為,現代社會和法治社會應有“小人”的一席之地,應該有他們的生存空間。在我看來,所謂“和諧社會”,就是“君子能夠獨善其身,小人也能自得其樂”!
(本文是易中天在香港大會堂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