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書里的廣告
7月中下旬,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和港澳臺地區的3000多名本科新生,陸續接到了南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和往年一樣,在這些通知書上,印著南開校徽和校園風貌,并有校長饒子和院士寫給新生的寄語。隨同寄來的還有“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簡介”和“致2007級新生的一封信”等。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這些資料中還夾帶著一家移動通信運營商的宣傳光碟和價值10元的優惠卡,裝幀考究,印刷精美。各地許多感到疑惑的新生,紛紛向學校舉報錄取通知書夾帶廣告的惡劣行為。有的學生批評郵政公司,有的則懷疑學校與廣告商達成了某種利益協議。
《視野》點評:我們真是越來越低估商業利益關系無孔不入的能力了。只是,一個社會總有一些部分對此應該是敬而遠之的,譬如大學,譬如人文關懷。
下鄉勸學
在海口秀英區東山鎮的幾所村鎮中小學,學生們分成幾個小組,聽著身穿紅色T恤的大哥哥大姐們給他們上課。這可不像平時的課堂,學生們在這里可以問任何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包括學習、生活以及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等等。這40余名身穿紅色T恤的大學生們,就是“關注農村教育——教育之旅大學生志愿者”的成員,分別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各大名校。這些名牌大學的大學生以親身經歷向學生們講述自己的學習和人生經驗,勸導厭學的學生重塑讀書信心,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還教學生怎樣為人處事。
《視野》點評:大學不僅應該把自己的根脈伸向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也應該扎向更廣闊的社會土壤,如此,才有持續不斷的生命力。
炒股熱潮
“我把四年的學費都賺回來了,今后不用你們出錢供我讀書了!”金融專業的大三學生胡星放假回家后,一邊得意地向父母夸耀,一邊拿出了3000元錢孝敬父母。像胡星這樣的炒股大學生近來呈增多趨勢,而且很多投資都是一擲上萬,更有甚者投資幾十萬元炒股。“現在炒股的大學生總數字不斷地增加,而且不只局限于金融專業,很多工科類甚至是藝術專業的學生也來炒股。以往以男生為主,現在連女生也多了起來。”杭州城市學院商學院的李季明老師說。面對“校園炒股熱”,很多高校把金融理財的內容納入到日常教學課程中去。據了解,還有一場面向所有在杭州高校的模擬炒股大賽在醞釀中。
《視野》點評:我們還不至于超凡脫俗地視錢財為“腌臜物”,但有一點我們一定要弄清楚,通過大學,我們究竟想獲得什么,難道僅僅是獲得一門賺錢的學問嗎?!
不被放行的廢品
估計再沒有其他地方的廢品,像清華大學的廢品這樣不自由。7月中旬是清華大學畢業生離校時間,但學生們發現,他們的廢品很難出校門,甚至連賣也賣不出校門外。“清華學生的東西不準賣到外面,只能賣給專門負責收購學校廢品的公司”,起初這只是水木清華BBS上的傳聞,但后來接二連三得到了證實。廢品公司自稱與學校保衛部門簽有協議,于是派人在清華各校門“執勤”,不允許校外人員收購的物品出校園。清華大學保衛處對此予以否認,但“執勤”卻是人們眼見的事實。
《視野》點評:從廢品的不自由,我們看到了大學的不自由,還有人的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