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待了半年了。我對英國女孩子的印象是——身體健壯、性格外向、生活獨立、敢作敢為。
英國二十多歲的女孩子,她們每天要干很多事情。比如我的好朋友Helen,她是我們“謝大”女子足球隊的隊長,還是女子曲棍球隊的成員。她是英國女孩子里少有的身材干瘦型的。別看她那么瘦,踢起球來可是不得了,能不休息打滿整場。一場比賽下來,她照常去上課、打工、做志愿者,什么也不耽誤(她在學生會承擔著無報酬的志愿者工作,幾乎每天都做事)。再看看她的隊友們,也是個個渾身是勁兒,打完了球仍有說有笑,毫無倦意。前兩個月,我們已經穿防寒服了,她們卻還穿著短袖T恤衫。Helen的駕駛技術也特別好,在謝菲爾德這樣的山城,她上坡下坡、剎車、“釣魚兒”,每個動作都干脆利落、游刃有余。
英國女孩子的生活呈粗放型狀態。比如,這里經常下小雨,出門帶把雨傘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她們沒幾個人這樣,下雨就淋著,渾身濕漉漉地照常上課,等下了課回宿舍再說。吃飯就更簡單了。有一次,一個英國女孩去我們宿舍串門。到了吃飯的時候,我請她和我們一起吃,她卻說帶著飯呢。我一看,她的飯是三塊小黑面餅,幾個生胡蘿卜。我很是過意不去,要給她做個湯。可她堅決不讓我做,說只要個杯子,她喝點水就行了。我趕緊拿杯子來。她接過杯子,從自來水龍頭處接了一杯涼水,咕咚咕咚地就喝下去了。我們可不敢直接喝自來水,除了不習慣以外,還有就是聽說這里的水很“硬”,長期喝生水,有可能誘發腎結石。盡管有這些說法,但是,我周圍的英國女孩們仍然不管那套照喝。
英國孩子18歲就離家獨立生活了,男女都一樣。大學生都是在外面租房子住,很少有和家里人住在一起的。因此,朋友之間的關系要比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還密切。如果上學是在本市,一般兩三個星期和家人見一次面。形式是回家吃頓飯或由父母出錢,在餐館里全家吃一頓飯。
在經濟方面,他們與父母是絕對分開的。有一次,我們說起了看電影的事。在謝菲爾德市,看一場首輪的電影要10英鎊。一個英國同學說:“這個價錢對我父母來說不算什么,而對于我來說,就是挺貴的了。”為了養活自己,她們很多人同時要打幾份工,而且并不認為這有多辛苦。絕大多數女孩也是貸款上大學,有的大學畢業后,先工作一年,賺夠了學費再讀研究生。生活費就靠打工或是找父母借來解決。
在學校還有一類女孩子——學生媽媽。她們很多是沒有結婚就生了寶寶的。然而,她們并沒有因此而有什么憂愁,更沒有“見不得人”的感覺。英國政府對未婚媽媽有保護政策。我看過一個資料:目前英國新生兒中有一半是非婚生的。我們“謝大”為學生媽媽設立了幼兒園,免費為她們照看孩子。不少未婚懷孕的女生,她們照常上課、聚會、參加各種娛樂活動,挺著大肚子去這兒去那兒,整天美得不得了。有的孕婦還在大肚子上做足了文章。我見過幾個孕婦,她們把牛仔裙挖個大窟窿,把大肚子亮在外面,還在大肚皮上畫上花花草草、星星點點的圖案。
英國的女孩子開放、大方,少有扭捏和拘束。比如體育比賽時,她們換衣服都是就地解決。上場前、下場后,就在球場邊,當著大庭廣眾脫換衣服。她們的舉動很自然,周圍的男生們表情也很自然。整個是一種自然狀態。
不過,也有少數大方得過了頭的瘋丫頭。一次在放學的路上,有四五個剛開完party的男女學生在等出租車。他們等的時間長了些,急得不停地喊叫。這時遠處來了一輛車。他們中的一個女孩子跑到馬路中間,一把撩開自己的上衣,又把胸罩使勁地往下拽。頓時,白花花的兩個乳房在光天化日之下暴露無余。出租車在她面前戛然而止,她的同伴發出一陣瘋狂的歡呼聲。再看那個女孩,一臉的得意。不過,這樣的女孩在英國是少數。來了這半年,我也只見過這一次。
英國女孩子對名牌的態度比較理智,穿衣打扮并不是非名牌不可。尤其是她們對像香奈爾、LV這種世界頂級名牌的熱衷程度,遠不如中國和日本的女孩。當然,她們也都有自己中意的牌子,大多是英國本土的品牌,在國際上知名度不高,像Next、HM、River Island、Zara等等,這些都是英國女孩喜愛的流行品牌。這些牌子的商品,它們的價位與國內一些城市步行街上的商品的價位相當。
(馬仔摘自《城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