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生就業應聘中遭遇用人單位的“第一學歷”區別對待是很平常的事情。首先我們肯定,用人單位這樣做是不客觀、不公正的。但仔細分析之后又會發現,用人單位這么做有他自己的道理,因此也是可以理解的??梢岳斫?,但不可以接受。特別是對于那些“第一學歷”是中專、大專,或者非名校的出身的畢業生而言,這一定是不能接受的。不僅不能接受,而且還要想辦法破除這道無形的就業屏障。
用人單位看重“第一學歷”,實際上是在使用一種尺度。這種尺度的核心刻度是正規本科教育。這個事實上的標準“刻度”,一旦被引用必然會對中專、大專為“第一學歷”的人形成歧視。即便你續了“本”,讀了“研”,“第一學歷”還是會作為重要參考依據。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是因為用人單位其實也是社會對“正規本科教育”含金量的認同。這與我國教育普及過程中的招生擴大化和勉強升格現象是分不開的。因此人們思想里或多或少認為,連本科都沒有上,即便是后來補上了,甚至讀了“研”,但那最重要的根基還是不可輕信的。其實同樣是本科“第一學歷”,對不同的學校也是區別對待的。
這中間除了名校崇拜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第一,正規本科教育實際上是一個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和形成的最關鍵階段;第二,學生的能力、水平和學校的傳統、文化在統計規模上有關聯。所謂英雄總是表現出比肩朋輩而出的現象。這些現象有的也許沒有科學道理,有的也許只有統計意義,對于個人這些結論根本就不成立。但是在用人單位的招聘過程中,在沒有更好的尺度的情況下,這個尺度是一個方便和可接受的方案。當然這只是站在用人單位的角度,不考慮客觀公正的情況下。我們呼吁用人單位要重能力,但用人單位會說:亮出你的本事來??蓪τ趧偖厴I的學生而言,要經驗沒經驗,要資源沒資源,還真不好辦。
如果在求職過程中遇到這種情況,除了坦率地提出自己的主張,請求用人單位因材施用之外,有消極和積極應對兩種策略。
消極的策略就是繞開這樣的單位。積極的策略則要有所準備,需要的時候能夠“秀”出你的本事。比如你參與的實踐活動、項目,發表的論文、研究報告,有時候不一定都是發表的,只要東西寫得好,觀點獨到,分析到位,創意新穎,都可以體現你的才能。
其實,作為一個即將進入工作崗位的知識型應聘者,應該對自己將要進入的領域有所了解,所謂“踩點”或者稱“踩盤子”,結合自己十年寒窗的積累,總應該有所體悟,產生新的見解或者謀劃,適當做些準備——整理包裝一下,適時地展現給你未來的老板,相信自己一定能打動雇主的。
因為,用人單位最終需要的并不是“第一學歷”,要用的是“第一學歷”背后所可能代表的東西,獲得良好的“第一學歷”只是取得了良好的可能,而你卻已經把這種可能的現實展現給了用人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