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個移民國家,移民們從母國帶來了自己的文化,幾乎每個月都有某個民族在慶祝自己的節日。
彤季擦著火柴,點著了燭臺中間的黑色蠟燭。燭光照在彤季的臉上,他黝黑的皮膚反射著燭火的紅光。黑色蠟燭的左右兩邊各有三支蠟燭,左邊是綠色的,右邊是紅色的。他從桌上拿起一只木制酒杯,注滿清水。來自不同族裔的客人們全體肅立。

彤季左邊拿著盛滿清水的木酒杯,站在靠墻的桌邊。長桌上鋪著一塊非洲圖案的手工印染布,圖案簡單粗獷,深黃的底色令人聯想到非洲的沙漠和太陽。桌上放著一支燭臺,燭臺上插著七根蠟燭,一籃水果,一只草墊,兩根玉米,包著彩紙,系著彩帶的禮物,加上彤季手里的一只酒杯——在初果節儀式里,它叫做“聯合杯”,共七件物品,這就是“初果節桌”。
這一天,12月26日,是美國初果節的第一天,我在黑人朋友特迪家慶祝這個節日。此刻,我們在紐約的布魯克林,距離非洲很遠很遠,也很近很近。
彤季低頭望著手中的酒杯,表情肅穆,輕聲念著祈禱詞,同時,他蘸著杯子里的清水,把指尖上的水珠彈向“四方來風”,也就是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然后,他把杯中的清水敬獻給人類的搖籃——非洲母親,敬獻給祖先的靈魂,族中的長者,年輕的后生,最后才是創造萬物的造物之神。杯子里的水,還紀念美國黑人幾百年的痛苦掙扎和不屈的奮斗。這是初果節的潔凈儀式。
初果節是美國黑人的節日。它為期7天,從12月26日開始,至1月1日結束。初果節(kwanzaa)這個名稱來自東非語言斯瓦西里語,意思是“最初”,取自于一句話“馬通達亞匡沙”,意思是“最初的果實”。“初果節”的第一天恰好是圣誕節的第二天,美國黑人“雙喜臨門”,同時慶祝這兩個節日。
初果節是一個獨特的節日,它始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風起云涌之時。黑人作為奴隸被販賣到美國,堪稱美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黑奴來自不同的部落,使用不同的語言,各有不同的信仰以及節日和習俗,然而,被販賣到美國之后,黑奴們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之根,他們不再有自己的語言,也不再有自己的節日和習俗。美國是個移民國家,移民們從母國帶來了自己的文化,幾乎每個月都有某個民族在慶祝自己的節日。當其他族裔慶祝自己的節日時,失去文化之根的黑人倍感孤獨。1966年,洛杉磯泛非洲學院執行主席摩蘭那卡倫加博士首先提出“初果節”的設想,希望美國黑人能夠借此節日獲得民族感和自豪感。1966年12月,美國黑人首次慶祝初果節。
我靜靜地站著,感受著那一刻的莊嚴。過往的歷史,未來的希望,蒼天大地,星散的族人,此時此刻,經由一只樸素無華的木杯和幾點清水,聯系在一起。多么美麗動人的一刻!雖然身為黃種人,此時此刻,我的心也與黑人朋友們連在一起。是的,當我們遠古的祖先還在人類的搖籃——非洲大陸時,何曾有膚色的區別?其實,我們全部屬于同一個家庭:人類。
潔凈儀式之后,大家坐下隨意交談,我借此機會問特迪“初果節桌”上那七件物品的意義。原來,初果節的七天里,每天都有一個“原則”,每個“原則”都有一個象征物,這些“原則”和它們的象征物都有斯瓦西里語的名稱。第一天的“原則”是“烏摩加”(聯合),象征物是草籃中的水果,各種不同的水果放在一只籃子里,象征著家庭、社區、國家和種族的聯合。這一天,必須點燃黑色的蠟燭,它象征著黑人的膚色。
第二天,點燃一只右邊的紅蠟燭。在被販賣到美洲的遙遠路途中,在做奴隸的漫長歲月里,無數黑人死于非命,與鮮血同色的紅色蠟燭象征著黑人悲慘的歷史。這天的“原則”,是“庫契卡古利亞”(決心),作為“決心”的象征,是一張草墊。
第三天點燃的是一支綠色的蠟燭,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它也象征著未來與希望。今后的幾天里,紅色與綠色的蠟燭交錯燃起,反復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歷史,同時也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未來和希望。第三天的原則是“烏吉瑪”(合作)。特迪指著桌上的燭臺,對我說,燭臺象征著合作精神。一支燭臺,把七支不同色彩的蠟燭結合在一起,可不就是“合作”嗎!
玉米象征初果節第四天的原則“烏加瑪”(合作經濟),社區中擁有自創事業的人應該互相幫助,共同獲利。

第五天的原則是“尼亞”(目標),以朋友們彼此相贈的禮物為象征。禮物通常是手工制作的藝術品,“像我這樣笨手笨腳的人,可以買書或畫一類的東西送人,”特迪的妻子迪楊笑著說。
初果節第六天強調的原則是“庫翁巴”(創造力),以酒杯作為創造力的象征。“酒杯與創造力之間有何聯系?”我迷惑不解。特迪隔著桌子打趣道:“可能是先要喝醉了,才能有創造力吧?”舉桌大笑。我的問題引起了一場討論。大家各抒己見,比較一致的意見是:酒杯象征著聯合,而彼此之間的聯合更容易激發創造力。
初果節的第七天,正值新年,這一天的原則是“伊瑪尼”(信仰),象征“信仰”的是七支蠟燭。這天夜晚,燭臺上的七支蠟燭全部點燃,而最后點燃的,是一支象征未來的綠色蠟燭。
晚餐結束時,大家再次站起來,站成一個圓圈,手拉著手,感受著從彼此手心里傳來的溫暖。餐廳里回蕩著激越的非洲鼓聲,在與心跳同步的鼓聲中,一切種族和文化的藩籬全然消失,只剩下原始和最初的生命顫動。
回家的路上,我想到了馬丁·路德·金,想起美國黑人為爭取平等權利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今天,美國黑人為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從國會到好萊塢,從最高法院到大學校園,從戰場到球場,到處都有黑人的身影。然而,這一切來之不易,美國黑人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禁止種族歧視雖然已經被立法,然而種族歧視仍然以其他的方式存在。在這個多民族的國家里,少數民族爭取平等權利,仍然任重道遠。
但是,通過各少數民族——其中也包括我們華人——多年來的努力,如今我們終于收獲了最初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