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英的出現并不完全偶然。正是基層政治民主的活躍以及基層對于政府信息公開的需求,產生了“首位社區新聞發言人”。
一聽到《小康》記者找社區新聞發言人,北京石景山區八角街道的工作人員立即告之張云英辦公室的電話。打過去,就聽到了電話那頭張云英極具親和力的聲音。
顯然,在這個中國行政級別很低的政府機構里,新聞發言人機制運作良好。
偶然的創舉
一切都有些偶然。
張云英在石景山古城第二小學當了整整13年的老師。2000年,學校開展支援社區教育的活動,要從學校選拔老師下社區,幫助組織居民、青少年開展各種活動。因為在社區的出色工作,張云英被力邀加入八角街道,成了街道一名普通的宣傳干部。
2005年,北京石景山區為建立規范的新聞發布制度,規范政務信息公開,對該區所轄的9個街道的相關人員進行了為期近一年的新聞發言人培訓。八角街道派出了包括張云英在內的的兩名工作人員到中國傳媒大學接受相關培訓。可惜,另一位受培訓的工作人員因故離開了八角街道。
八角街道新聞發言人的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張云英的身上。

八角街道的新聞發言人工作,原本和其他各級政府一樣主要是面向媒體的,可是八角街道同時也打算直接向社區居民通報社情。“新聞發布的根本目的不就是讓社區居民知曉社情么?那么舉行社區新聞發布會的時候,為什么不能讓社區居民直接參與進來呢?”
說干就干。2006年11月15日,八角街道第一次新聞發布會召開前,除了邀請了媒體,還通過社區海報等宣傳形式邀請社區居民的參加。
到2006年11月21日,八角街道第二次新聞發布會召開時,除第一次參加新聞發布的居民都來了,還多出30多個居民。媒體則有《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鳳凰衛視》、《新京報》等大牌媒體的記者。
此番,張云英被稱之為北京首位社區新聞發言人。傳媒學者分析,社區發言人制度無疑是建立政府與百姓良性溝通渠道的一種新的探索與嘗試,它從一個點反映了中國城市基層民主建設的狀況。
基層民主的必需
“各位居民朋友,各位媒體記者,大家好,歡迎大家參加今天的社情發布會,我是社區發言人,八角街道黨群工作部副部長張云英,社情發布會是八角街道為更好地與居民加強溝通,讓媒體及時了解社區信息、保障居民知情權、參與權、發言權和監督權的一項新舉措。讓居民及時了解街道的重點工作,加強對各項工作的監督……”這是張云英成為社區新聞發言人后,最初舉行社情新聞發布會時的開場白。
張云英保存了社區社情新聞發布會的內容底稿。《小康》看到2006年11月21日,八角街道社情發布會發布的第一條信息就是:
“12月中旬,街道將召開第五次八角地區成員代表大會,屆時,轄區的居民代表、流動人口代表、駐區單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非公經濟組織、民間社團組織會聽取八角街道辦事處、八角派出所、八角工商所、八角司法所、八角城管分隊、八角統計所等政府派出機構的工作匯報,對他們的依法行政、履行職責、轉變職能、服務社區、廉政建設情況進行評議打分。這一段時間,居民可以考慮這一年來他們的工作情況,向居委會干部、居民代表或地區人大代表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當居委會干部或居民代表征詢意見時,也希望大家積極配合……”
其實早在2006年11月張云英成為北京首位社區新聞發言人之前,這年2月,石景山區八角街道公園北社區就出現了北京市通過全民直選方式產生的第一位社區居委會主任。
從社區“成員代表大會”,對于政府街道工作人員工作的考量,考評,可見基層民主的活躍。而社區新聞發言人的產生,社情的公開,也許可以理解成是基層民主的必需。
“我不害怕被問倒”
“……慈善服務中心將打破以往定時定期開放的模式,全天對需要幫助的居民提供服務,除了可以領取生活用品和衣物,還將增設音像、圖書、家政服務等內容。現在正是籌備階段,居民們可以把家中閑置的物品捐獻出來,為低保、殘疾人員獻上一份愛心。”
“那是第二次開新聞發布會,當我宣布完關于街道成立北京市首家街道慈善服務中心后,有社區居民提問,‘請問捐助熱線是多少呢?’我竟一時答不出來。我準備了很多記者和居民可能提出的問題,八角街道確實也已經成立了相應的捐獻辦公室,可是我還不了解辦公室有沒有裝電話,號碼是多少。我只好實話實說不清楚。待了解情況后,一定及時告之社區居民。”
盡管那天有很多知名媒體的記者在場,但是張云英表示,“我不怕被問倒。我們的工作就是為社區居民服務的,他們的疑問也一定就是我們要服務和溝通的內容。我把問題搞清楚了,再及時告訴社區居民,就行。”
每次積極參與社區社情新聞發布會的60多歲的于洪敏大爺認為:“社區的社情新聞發布會和電視上的差不多,不過說的都是身邊的事,覺得挺親切”。他還積極“慫恿”老伴兒也聽聽社情發布會。
“居民的反應證明,新聞發布會這種形式,比起以往靠文件和會議來傳達信息要生動活潑得多。居民能隨時參與并提問,知情權也擴大了,而且,今后一段時間內的事情可以一次就全部了解”,張云英說,“八角街道的新聞發言工作一定會堅持下去”。
8月3日,《小康》采訪張云英時,她從辦公桌的抽屜里拿出了一雙極為精美的繡花鞋墊,“這是街道一位70多歲的老大媽親手繡了送給我的”。
“你為這位老大媽做什么了?”記者好奇,是不是因為張云英熱心地幫助過老人。
“我沒有為這位老大媽做過任何事”,張云英非常肯定地回答,“我是街道的新聞發言人,代表街道露臉的機會多一些,參加新聞發布活動的百姓就都認識我了。現在的老百姓覺悟高了,不需要你幫助他(她)具體做什么事情,他(她)只要覺得你做的事情是有利于整個社區的,就會認可和支持你”。
在八角社區居民的眼里,張云英甚至是和國務院新聞發言人一樣重要的新聞發言人。“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社區居民既關心國家的大事、國家的大政方針,也更加關心自己身邊的事。作為街道,與社區居民是零距離的,這個社區發生的事,永遠是社區居民最關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