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各方的預期之中,央行第三次加息。小幅加息方式體現了央行通過貨幣政策趨緊來調控宏觀經濟的意圖,這向市場透露了一種信號,即如果第四季度投資仍然沒有降溫,那么央行可能還會進一步升息。
2007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即日起再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這是今年以來繼3月18日、5月19日加息之后的第三次升息。伴隨此次加息的還有利息稅的降低。
各項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出現全面超預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的趨勢更為明顯。今年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上升至11.9%,是自1995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快增速;今年7月份我國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同比上漲5.6%,創歷史新高。

面對如此存在“過熱”傾向的宏觀經濟,就在數據出臺的第二天,央行再次舉起了貨幣調控的“大棒”。
毋庸置疑,中國經濟已步入明顯的加息周期。
加息作為一項較為嚴厲的調控手段,對經濟的“降溫”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其對微觀實體的影響而言,首當其沖便是對貸款占總資產比率較高的行業和公司。房地產和金融作為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又是本輪行情的“領頭羊”,將面臨怎樣的“加息命運”?加息究竟意味著“轉折點”,還是新一輪“起跑點”?
地產行業不為加息所動
對房地產市場而言,傳統理解加息一般會帶來兩大影響:
一方面是提高開發商融資的成本,增加開發商的財務成本。一位房地產業內人士向《小康》記者表示,開發商的開發貸款期限一般為一至三年,加息導致房地產上市公司的財務費用提高,影響凈利潤。雖然地產公司的盈利減少并不明顯,但對于一些資金鏈緊張、開發能力低下的小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抑制房產消費和投資的需求。但目前針對此次加息潮,更多業內人士認為,總體來講對中國房地場市場影響是溫和的、正面的,大多還是心理層面的。
西部證券的分析師樊少杰向《小康》記者指出,本輪加息潮實際上對房地產企業影響很有限,每次加息使房產開發企業每平米開發成本增加不到1個百分點。
針對此次加息,國信證券的分析師方炎特地為房地產企業算了一筆賬:
2006年房地產上市公司長短期貸款合計約1400億元,核心負債率在50%以下,考慮2007年貸款適度增長,如增長20%,則因貸款加息27個基點,房地產公司將多支付貸款利息3.02億元,相當于平均每股利息支出僅增加0.0042元,這只占地產板塊06年平均業績(0.206元/股)的2.05%。
他接著指出,像萬科之類的公司,加息27個基點意味著一年只增加利息4338萬元,每股利息支出增加與2006年每股收益相比只有0.9%。
可見屢次加息對房地產板塊業績影響很小。
針對此輪加息潮,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也向《小康》記者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整個利率水平處于一個低水平階段,按照目前加息的速度,對房地產業影響不會太大。
而在需求方面,此輪加息潮引起了房貸月供數額的提升,這是否會抑制對房地產的市場需求?
眾多專家認為,在以自住型投資為主體的需求格局下,加息雖然提高了購房者按揭貸款月供的數額,但上升幅度很有限,因此加息基本不會導致需求快速萎縮。
那么,以這一次加息為例,個人房貸到底會增加多少呢?
一位銀行業內人士向《小康》記者分析,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決定,5年期以下貸款利率加息的幅度此番都為0.27%,5年期以上貸款利率增加了0.18%。由于大多數住房商業按揭貸款執行0.85倍的優惠利率,因此貸款利率上調對供房一族的影響要溫和一些,1-5年期住房貸款實際僅增加0.2295個百分點,5年期以上住房貸款利率實際僅上調0.153個百分點。如果市民貸款20萬元,期限15年,享受優惠利率,加息前月供為1700.71元,加息之后為1717.35元,其實增長并不多。
眾多專家認為,房地產行業持續發展良好,加息和政策調控都不會改變長期趨勢。
“在當前房地產業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對于優質房地產上市公司而言,加息不但不會對其構成負面影響,相反資金成本提高和土地監管壓力將會加快資源價值高的大股東集團向上市公司注入資產的進程,從而將快速改善和提高上市公司成長性和競爭能力。”一位趙姓房地產業高層人士向《小康》記者分析道。
最近,國泰君安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由于2007年上半年房價和銷售超預期增長,他們對主流上市公司未來業績的高增長繼續持樂觀態度。
金融行業“偷著樂”
金融行業作為典型的資金密集型行業,加息直接關系到這些企業的經營狀況。
“本輪加息實際上是利好,基本不存在對銀行業的負面影響。”易憲容向《小康》記者表示。
易憲容所指的是,央行這輪加息周期兼顧到了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益問題,以本次加息為例,存貸款利率同步上調0.27%,意味著存貸利差并沒有縮小。實際上,對于商業銀行效益影響最大的并不是存貸款利息的總水平,而是存貸款的利息差。今年上半年,銀行的效益普遍都為歷史同期最好,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利差在以前的調整中相對擴大。
而在貸款需求方面,加息也不能有效抑制微觀實體的融資沖動。
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部高級經理趙慶明向記者指明,“由于一般工商企業對于利率并不敏感,與目前實體投資20%左右的平均回報率相比,目前貸款利率仍比較低,因此加息并不會對其信貸行為產生很大的遏制作用。”他認為,加息基本上不會對銀行的經營產生負面影響。”
另外,此次宏觀調控還附帶了另一銀行業“利好”,即減征利息稅。
樊少杰向《小康》記者強調,此次減征利息稅,從存款人的角度可以理解為加息,但商業銀行的經營成本卻沒有增加,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商業銀行的儲蓄存款。
與銀行行業一同看好的還有保險行業。
“影響基本上是正面的,加息周期不會對保險業帶來實質性的沖擊。”銀河證券高級分析師李鋒向《小康》記者肯定地答復。他指出,目前的保險機構持有資產的50%都屬于現金,銀行加息無疑會使資金收益大大提高,這明顯對保險業是利好因素。此外,他看好保險業的另一大理由是,目前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對保險的需求也在與日俱增,因此,越往后發展,對保險機構的銷售越有利。
在券商方面,加息影響更是微不足道。
“雖然加息一方面會使券商直接增加利息支出,另一方面也會使券商貸入資金的成本提高”,國泰君安研究所研究員梁靜向《小康》記者指出,“但整體上看,加息并不會對券商經營構成太大影響。由于優質證券公司資產負債率較低,加息對其影響微乎其微。”
在梁靜看來,對券商最大的“利好”在于,加息將使得企業間接融資的成本升高,企業將更多尋求直接融資,因而將直接推動證券公司融資業務的開展。長期來看,加息將有助于宏觀經濟的穩健增長,有助于推動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改善,從而有利于證券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進而推動證券公司各項業務的發展。
加息,加息再加息
從目前來看,自2004年來的7次加息從總體上并未對房地產和金融行業帶來實質性負面影響,有專家分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主要一個原因是由于每次加息幅度不大。但目前基本已形成的共識是,在經濟高速運行,通脹壓力持續加大的背景下,今后央行還有可能繼續加息,那么,未來的加息會不會成為房地產和金融行業發展的“拐點”呢?

“大幅加息肯定對房地產業帶來負面影響,但這樣缺乏可操作性。”銀河證券首席分析師左小蕾向《小康》記者分析。她認為,影響房地產業發展的因素非常復雜,不單是加息一個方面的因素。如果利率上調10%,那么對房地產業的影響肯定很大,但這樣將對整個宏觀經濟也照樣帶來影響,因此,利率根本就不會提高到那種程度。“僅憑調整利率來整體影響房地產作用有限。”
同樣在房地產需求方面,專家分析,如果大幅加息,則會為持幣待購者帶來支付能力下降的結果;而對投資者來說,則造成融資成本提高,投資利潤下降;對投機者則帶來融資成本提高,價格預期改變的后果,而這些都將使市場整體的需求曲線發生移動,導致房價下跌。但出現這一結果的前提是大幅加息,如果以后加息仍維持小幅攀升格局,則在需求方面的影響很小。
而對銀行業而言,持續加息則不太樂觀。
“對銀行業來說,決定經營狀況的主要是存貸利差,如果利差縮小,負面影響就較大。”易憲容向《小康》記者表示。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研究員伍永剛向《小康》記者分析,事實證明,歷次加息的邊際負面影響在逐步加大。加息周期剛剛開始的時候,利差擴大使銀行盈利提升,但歷經幾次加息后,銀行收益在漸漸縮小。這是因為,持續加息將會減少社會投資總量,抑制貸款需求,從而將減少銀行收益。另外,在加息會吸引大量銀行存款的前提下,目前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已由7.5%提高到12%,但準備金利率卻沒有相應提高,因此在持續加息的情況下,銀行的資金成本就在提升。
而對保險業而言,持續加息則是實實在在的“利好”。
業界眾多分析人士一致認為,從長期看,保險公司新的投資資產的收益率水平會提升,同時加息往往與經濟加速增長相伴,股票市場的投資回報預計會保持在較高水平,因此保險公司的長期收益率水平將呈上升趨勢。
伍永剛說,持有大量現金資產的保險機構無疑將是持續加息的最大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