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學上有所謂“決勝終端”,這讓許多人產生了誤解,以為“終端能力來自終端”。
終端是“最后一戰”不假,但“勝利之嬰”的誕生并不取決于“搖籃”。有個經典笑話:一名餓漢吃完第五張餅,飽了,然后,他懊惱地說,“早知道這第五張餅可以吃飽,就不吃那四張了”!決勝終端,吃的就是這“第五張餅”。
一切競爭從設計時開始。終端勝負實際上早在開端時就被部分地決定了。假使開端生產的是一包壞牛奶、一支苦雪糕,你在終端再怎么折騰,又怎么可以取勝呢?假使同質產品開端的采購、制作、物流成本都比別人高10%,你在終端再怎么努力,又怎么可能凱旋呢?
事實上,營銷具有“全系統性”,勝利不取決于某一個階段、某一個點,而取決于全過程、全方位。營銷乃如常山之蛇,理想的狀態是“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任何一個元素的“結構性缺位”,都會給整個營銷帶來慘敗。
在品牌的百里突圍或萬里長征中,終端只是“最后一公里”,在它之前,尚有99公里或9999公里。
千線萬線聚終端
終端是個巨大的“針眼”,企業布置的每一條線,最后都要匯聚到這里。
最主要的是三條線:產品線,品牌線,人品線。
產品線上最致命的是定位錯誤。曾經有家企業上馬速凍水餃,把目標消費者鎖定為高端人群,所做的速凍水餃比普通水餃的價格高出好幾倍。但做著做著,就虧損了。后經分析發現:一是產品定位失誤,速凍水餃屬于方便食品,而方便食品本來就是普通工薪階層的“忙來用產品”;至于富裕階層呢,家中通常都有保姆,想吃餃子,完全可以自家現包。二是渠道定位失誤,這種水餃打入的都是普通超市,來來往往的市民90%不是它的消費群體,這也等于把自己打入了“冷宮”。
品牌線上常犯的錯誤是重視廣告,忽視新聞;或者重視軟聞,忽視硬聞。廣告可以告訴人們“然”,但不能告訴“所以然”,所以,單純用它壘積出來的品牌是不牢固的,它沒有向消費者提供足夠的信賴基礎,一遇風險,就會轟然倒塌,屬于“玻璃品牌”;而新聞可以細述來龍去脈,人們知之深則愛之切,抗風險能力大大增強,屬于“鉆石品牌”。至于“軟聞”和“硬聞”呢,其效用則以是否與消費者達到深度溝通、是否打動消費者的靈魂為分界,真正讓企業聲名遠播的是“硬聞”而不是“軟聞”,很多軟聞沒人看、看了也沒印象,但海爾砸冰箱的事一說20年,這就是“硬聞”。
人品線上常犯的錯誤是短視。首先是終端上的導購員,本來應該是“助手”,但許多人已經退化為“屠手”:強買強賣,喋喋不休,熱迎冷送,讓人避之惟恐不及。其次是售后服務上的投訴受理員,有許多人為了保住今天的“一碗米”,丟掉了明天的“半畝田”。以牛奶行業而論,萬分之一的壞包率中外皆然,這是現代科技無法規避的難題,廠方、售方如果不能與買到這種產品的消費者很好地溝通,通過理解達成互諒并最終將其變為忠誠消費者,那么,一個年產200億包產品的企業,一年之中所流失的直接消費者就將達到200萬人,如果每個人影響的潛在消費者為10人,那么,一年就將失去2000萬消費者,十年下來就將失去2億消費者!
神經末梢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它的決策線其實也是可逆的:第一層面的決策線是從開端到終端,相當于“腦袋決定屁股”;第二層面的決策線是從終端到開端,相當于“屁股決定腦袋”。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開端是“第一大腦”,終端就是“第二大腦”,也是企業的神經末梢。
終端如何扮演好“第二大腦”的角色呢,換言之,如何讓自己的神經末梢更敏感?
一方面,要做“思考型終端”。終端是執行,但屬于創造性執行,應當做到兩組“三思”:思危,思變,思善;讓自己思考,讓顧客思考,讓媒體思考。1999年,蒙牛初入深圳市場時,大商場水潑不進,小商場拒人千里。怎么辦?我們在小區試賣點寫了句充滿“挑釁”的廣告語:“提起深圳,你會想到高樓大廈,高科技;提到內蒙古,你會想到藍天、白云、小羊,還有那從遙遠年代飄過來的牛奶的醇香……幾千里路來到這里:不嘗,是你的錯;嘗了不買,是我們的錯……好牛奶自然會說話。”結果,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吊足了人們的胃口。這一嘗,果然嘗出了質量,嘗出了魅力,牛奶由地攤而小店,由小店而商超,一路綠燈。這就是一個思考型終端。
另一方面,終端要影響開端。終端是信息最集中、最周全的地方,無論是顧客分析、競爭隊友分析,還是環境分析、趨勢分析,都具有“一滴水折射太陽”的功效,應當成為企業“再決策”的基礎。
編輯 陳 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