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亞洲的經濟實力在不斷攀升,但目前亞洲地區乃至加上大洋洲在內的亞太地區尚缺乏一個能與英國倫敦和美國紐約抗衡的金融中心。
不過這種局面不會延續太久,因為一場誰能成為亞洲金融中心之首的競爭正在亞洲六大商業中心新加坡、日本東京、韓國首爾、印度孟買、中國上海和中國香港特區之間激烈地進行著。它們都打算建成一個本地區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來抗衡倫敦和紐約。
“這是一場戰役,誰取得了領先,誰就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受益。”倫敦私人股權投資公司P.WhiteCo創始人及首席分析師Philip White表示。
而你可能沒有意料到的是,貌似強大的東京,居然在這場爭奪中顯出了落伍之象。
上海:進一步接軌國際

上海在1949年以前就是亞洲的金融中心,今天仍是國內的商業、金融及貿易中心。自2006年夏天進行了股份改革后,上海在取得國內最大證券市場方面更進了一大步。盡管認識到恢復其亞洲金融老大的地位要經過一代人的努力,但上海仍決心為此而奮斗。
挾著豐沛資金的沖力,上海證交所近來交投熱絡,上海綜合指數在過去18個月漲了300%。外資急著想分到更大一杯羹,但中國政府仍堅持資金管制,以確保大多數的資金流向國內市場。
上海股市的投資人約有七到九成都是散戶。估計全中國約有5000萬人已有股票戶頭,每天再增加30萬個新開戶。為了讓股市降溫,今年初中國財政部將證券交易印花稅由原先的0.1%調高為0.3%。再加上其他的降溫措施,使得內地股市在5月底至6月初下跌,但夏季時又強勁上漲。
對于試圖打開中國市場的外商而言,最近看到了新希望。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同意開放部分保險市場。從耕耘已久的AIG集團,到新進的英杰華集團,都積極在中國廣布據點。對外國銀行的限制,也在慢慢放松當中。為了進一步與國際接軌,中國政府最近更買下美國私募基金公司黑石的部分股權。
中國政府希望讓上海再度成為強大的金融中心。但縱使有這么多的資金及生意涌進上海,上海仍舊面臨了所有發展中國家新興金融中心都有的問題。例如,許多外國訪客在上海機場降落后,會坐磁浮火車進到市區。這是全世界最快、時速最高達430公里的火車,但卻在離市中心好幾公里外就終止了。上海就像它的磁浮火車一樣,要達到國際水平,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微小的證券市場和有限的產品范圍,不能很好地和國際金融體系接軌以及對資本的控制都不利于競爭。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并不是中國唯一有著金融中心夢想的城市,北方的天津也正在建設一個商業與金融的中心。同樣還包括北京,很多大型的金融機構將總部放在其CBD地區,在這里他們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決策層。不過,作為一項國家戰略,上海在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道路上走得最快,也最有成效。
香港:始終是全世界進入中國的門戶
過去有人擔心,上海可能會搶了香港的風頭,但這個原英國殖民地至今仍是股票上市、合并案及其他金融交易的重要中心。香港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已經10年了,始終是全世界進入中國內地及臺灣地區的門戶。
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各種體制——英語、西方法律體系及國際水平的公司治理——即使在回歸10年后,仍運行不晦。與金融相關的專業服務,如國際性良好的律師事務所,在中國受到高度的限制,于是以香港為基地。香港有1/3的掛牌公司、一半的股市市值,來自中國企業。去年,中國工商銀行就是在香港和上海同步風光上市。香港目前已吸納了370家內地上市公司。
香港吸引投資者的優勢在于:沒有資本控制、獨立的司法體系、低稅率、媒體言論自由以及快捷的機場效能。不利的因素是:過分地依賴內地,金融兌換也限制了產品的范圍,環境污染。批準外資運作的手續繁雜,如一個套利基金管理者申請開戶,在新加坡最多只需兩周,在香港則需4~8周。香港當局今年6月份透露,將減少海外套利基金管理者申請許可證的手續及費用。為了吸引投資商,還計劃提升香港的社交及藝術氛圍,擴大綠地面積,美化環境。
新加坡:政經穩定度高,手續便捷
和香港一樣,新加坡的成功,得來不易。和香港的自由資本主義相比,新加坡屬于管理型經濟,決策的制定及執行都十分迅速。新加坡政府將金融業定為策略性產業后,只花了幾十年,就有了蓬勃發展的交易所,躋身為財富管理的重要中心,精品型對沖基金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新加坡能成為金融中心,主要因為政經穩定度高、提供金融誘因、搭起國際橋梁,且營造綠意盎然的居住環境。批評者則認為新加坡很無趣,費用成本也在提高當中,而且受政府影響過巨,外國律師事務所同樣也受到限制。
新加坡在私人銀行業務方面,表現特強。官方估計,財富管理的市場約在2000億到3000億美元之間。不過部分業界人士估計,實際金額應該加倍。新加坡交易所有股票和衍生性金融商品兩種交易,近年來日益全球化,大約2/5的市值來自外國公司。為了追求專業化,新加坡交易所也替造船及房地產等行業,創造了高流通性市場。
新加坡交易所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合作超過20年,現在和馬來西亞交易所建立了聯機機制,也擁有孟買交易所5%的股份。今年6月,東京證交所取得了新加坡交易所將近5%的股權。日本金融界人士及他們的家人都喜歡派駐新加坡,因為這里政經環境穩定,生活寫意。
另外,新加坡外資獲準手續便捷,據GFIA套利基金咨詢機構的總裁稱,辦理一只裝飾品套利基金只需24小時即可完成。2006年就有24家套利基金在此落戶,而與之相比,香港則只有8家。目前,至少有15家日本套利基金在新加坡運營。文化因素也是競爭成功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新加坡計劃引入一級方程式大獎賽,并準備開設兩家大型娛樂場所。
孟買:目前仍然以國內市場為主

新加坡以境內的印度人口為基礎,將自己定位為通往印度的大門。不過,孟買自己也希望能在不遠的將來,成為全球的金融中心。挾著12億人口及快速的經濟成長,孟買很有機會成功。但在目前,孟買還是以國內市場為主。
孟買是印度無可爭議的第一大商業中心,隨著印度近年經濟增速在9%的高位運行,其地位仍在上升。它以英語為基礎的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具有深度的流通市場,很適合歐洲人的口味,并且還有著當地培訓的大量人才的優勢。
印度股市的投資人,還是以個人為主(有人估計高達95%),法人仍算少數。印度國家證交所的拉瑪穆爾提估計,外國機構投資人約占印度股市交易量的10%。和所有發展中的市場一樣,印度希望增加機構投資人的數量,以加強市場的深度及成熟度。
但對國際金融人士而言,目前印度的保護色彩過濃,基礎建設不足,投資不易。泛濫的官僚主義作風及糟糕的基礎設施,盧比仍未能自由兌換,這些都將削弱孟買的競爭力。不過,已有改善的跡象。一位外國金融人士表示,在開放市場方面 “印度政府目前已有正面的表態。”國際金融人士希望看到的改變之一,是解除外國人投資股市的嚴格限制。
東京:展開一連串改革
東京是亞洲目前最大的金融中心,但它還是以國內市場為主。
東京扮演金融樞紐的角色,已有好幾個世紀的歷史,好幾家全球最大的企業,總部就設在東京。東京證交所是全球第二大的股市,但東京的金融界及部分政治人物現在發現,這波聚焦亞洲的金融熱潮,日本搶到的生意遠不如亞洲其他城市。日本政府已展開一連串的改革,希望日本成為一個更有吸引力的金融中心。例如,日本金融業主管單位已經宣布,計劃重新規范銀行業務及股票交易之間的防火墻,讓金融集團能提供客戶更好的服務。
日本的金融部門似乎還沒有走出所謂“失去的10年”。銀行業是日本金融業的基石,但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銀行業元氣大傷,也退出了資本市場;至今日本人的主要融資方式仍然仰賴銀行信貸。同時,日本的稅率很高,批評者認為它規范過多且效率低,對外國人不友善,會計準則也和國際標準不同。
即使如此,金融市場仍由外國人主導。一位西方高級主管表示,年輕的日本投資銀行家,交易經驗通常遠不如倫敦及紐約的同儕。在過去,日本最優秀的大學生畢業后就進入日本銀行工作;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到高盛或瑞銀等外國金融機構工作。
東京所面臨的問題既有相對表面的,比如語言問題以及市中心與機場相距太遠的問題;也有一些根本性的,比如泄露敏感金融信息以及金融市場規則執行不力等。另外,許多觀察人士認為,對東京繼續保持其全球“三大”金融中心地位構成最大威脅的是其證券交易所。這個規模龐大、運轉不暢的證交所近來所犯的錯誤,使得日本金融市場失去了吸引力。在過去兩年中,東京證交所出現了高達2億英鎊的交易錯誤,交易系統兩次完全崩潰,交易時間縮短了好幾個月。投資者表示,更令人煩惱的是其決策過程有暗箱操作的嫌疑。
目前日本金融廳和日本公平貿易委員會這兩個最強有力的管理機構已開始推動日本金融行業改革,并設法使東京成為一個遵守規則、公正而透明的金融中心。日本金融廳負責使日本的銀行系統擺脫幾年前的壞賬危機。公平貿易委員會則從一個更加理性的層面進行改革,比如廢除操縱投標的慣例。日本公平貿易委員會認為,該委員會在使日本公司與外國公司展開公平競爭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韓國首爾:鼓勵競爭

韓國是亞洲第四大經濟體,自1997年金融危機之后已向外資敞開門戶,目前,首爾證券市場資金約1/2被外國投資者掌控。為了在競爭中不致出局,韓國政府發起了一場大規模的銀行業重組及現代化運動,鼓勵他們通過競爭、調整和創造,力爭使首爾變成亞洲地區的金融中心。
然而,由于管理政策出爾反爾,缺少講英語的人群以及日益高漲的仇外情結,其競爭力將大打折扣。
悉尼:緊趕緊追
澳大利亞也期望成為一個世界頂級資產管理中心。目前,它每年掌管的資產總數約1萬億美元,居世界第四位。澳國專家有信心至2015年升為全球第二,屆時所管轄的資產將高達1.8萬億美元。
亞洲金融中心的多元性
經濟學家指出,推動這些城市展開競爭的目的是,他們對目前亞洲發達的經濟以及主要制造業的對外經濟有一定認識,隨著生活水平和工資水平的提高,這些領域將逐步失去競爭力。為此,他們必須把經濟改造成西方式的以服務業為基礎的經濟。這樣,金融服務業才能發揮重要作用。
和西方不同,亞洲的證交所很少公司化和上市,因此無法以這種方式提升效率及競爭。但亞洲對廣受西方對沖基金經理人歡迎的新型金融操作(如衍生性金融商品),仍然十分保守。1997年金融危機的陰影仍在,亞洲的許多資金流動,仍透過總部在紐約或倫敦的國際投資銀行進行。
香港證交所的行政總裁周文耀指出,亞洲各金融中心的多元性,反映了亞洲幅員廣大的地理特性,以及各地不同的經濟現實。“亞洲每個國家的發展階段不同,面對的挑戰也不同,因此,解決之道也不同。”但20年內,亞洲的金融樣貌,應該會大幅趨近西方水平。
而西方分析人士也認為,亞洲這些城市成為全球真正意義上的金融中心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雖然不被西方人士看好,但參與競爭的城市都很樂觀,如香港證券市場主席阿庫利稱,“毫無疑問,亞洲會產生一個世界級的金融中心,我確信香港會中標,因為我們是中國的一部分,又靠近經濟繁榮的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