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為何宣布部分撤軍?
9月中旬,美國的伊拉克政策驟然出現了一個令人矚目的小高潮。9月10日和11日,駐伊美軍最高指揮官戴維·彼得雷烏斯和美國駐伊大使瑞安·克羅克分別在美國會兩院發表證詞,并于9月14日向國會正式提交伊拉克評估報告。這份直接關系到未來美國對伊拉克政策的報告,對美國國會給伊拉克政府設定的18項軍事政治目標依次評分,認為9項取得令人滿意進展,另外7項目標進展不盡如人意,還有兩項目前無法評估。該報告最大的看點就是認為增兵政策已取得成果,并建議將駐軍人數減至增兵前的13萬人的水平。彼得雷烏斯等人的證詞,隨即成為布什進行伊拉克問題“危機公關”的有力依據。9月13日,布什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一方面拒絕全部撤軍,一方面卻宣布到2008年7月將駐伊美軍從20個旅減少至15個。這也是美國官方首次宣布從伊拉克撤軍。

這一舉措看似是美軍準備大規模撤軍的開端,實則不然。布什宣布撤軍主要是迫于國內政治壓力。
2006年底,民主黨利用伊拉克困境贏得了國會中期選舉,眼下正志在2008年的總統大選,伊拉克問題仍是其攻擊共和黨的主要利器。因此,布什急需借顯赫政績挽回頹勢。今年9月恰好是衡量年初布什向伊拉克增兵計劃的成敗的關鍵期。布什在這一時機宣布部分撤軍,實際也是借機向公眾表明,伊拉克局勢乃至6年來的反恐戰爭已取得一定成效。而且,撤軍舉動實際是“穿走了民主黨的衣裳”,有助于封堵民主黨批評,并為10月份的戰爭撥款預算及共和黨選戰營造氛圍。另外,據美軍方人士披露,美國向伊增派的5個旅將在明年春、夏季到期,此后美捉襟見肘,派不出輪換部隊,只能撤回部隊或改變軍隊駐扎期限的規定。因此,布什和彼得雷烏斯美計劃將駐伊軍隊從目前20個旅減少到15個,實際是向兵力嚴重匱乏的現實低頭,做“順水人情”。
相反,從種種跡象看,美國花費巨資在伊拉克修建豪華的駐伊使館,派出多達3000余人的外交使團,以及修建多個永久性軍事基地等舉動表明,美國已經做好了在伊拉克長期安營扎寨的準備。
布什為何繼續呆在伊拉克?
首先,仍然試圖繼續消化伊拉克戰果。伊拉克石油儲量非常豐富,據說甚至超過了位居世界第一的沙特??刂埔晾耸驮谀撤N意義上也就控制了世界能源供應的主要閥門。因此,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動機,早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近日,美國經濟界元老格林斯潘公開稱美國發動伊戰就是為了石油,這只是最后捅破了這層窗戶紙。事實也是如此。美國在占領伊拉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重兵保護伊拉克油田和石油部大樓,當前則一直加緊推動伊拉克議會盡早通過《石油天然氣法》,以求使這種能源控制企圖法律化。
但是,美國如意算盤雖好,但架不住形勢比人強。美國貿然發動戰爭并摧毀了在伊拉克行之有效的國家機器(阿拉伯復興黨和國家軍隊),結果使伊拉克的政治社會結構像摔碎的玻璃杯一樣,再也無法復原。目前,伊拉克各種沉積已久的矛盾如打開的潘多拉魔盒,形成了安全問題、教派問題和經濟重建三大問題同時迸發的“伊拉克綜合癥”,并日益形成惡性循環。美國也由此面臨伊戰成果“好吃難消化”的窘境。今年8月以來,布什在公開演講中一再呼吁國人要對伊戰有耐心,不要急著拔腿走人,以免造成當地長期內戰,甚至區域安全的全面崩潰,使伊戰成為越戰翻版。

其次,擔心伊朗乘虛而入。伊拉克戰爭為伊朗在中東坐大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外部條件,并使其日趨成為中東的地區性大國。而伊朗的地區性崛起幾乎對美國的所有上述利益都構成了挑戰(如保證以色列安全、防擴散和防止敵對地區性大國崛起,維持石油用美元計價等)。在伊拉克問題上,幾年來,伊朗利用伊拉克動蕩不定,不斷在伊拉克南部的什葉派地區擴大影響力。他們大量向當地輸送武器、食品乃至課本,并向伊拉克派遣大量情報和武裝人員,據稱伊朗甚至已在伊拉克建立長期性的武裝力量。內賈德此前已揚言要“填補戰略真空”,顯示其對伊拉克早已虎視眈眈,做好美國撤軍后的“接收伊拉克”的打算。因此,美一旦大規模從伊拉克撤軍,勢必使伊朗乘虛而入,讓伊朗成為贏家。這種“美國栽樹,伊朗摘桃”的可怕前景,始終是困擾美國的一大政治噩夢。
伊拉克是美國的另一個越南嗎?
對意欲稱霸世界的大國來說,中東既是巨大的霸權誘惑,同時也是隱形的霸權陷阱。
說它是戰略誘惑,是因為中東具有戰略位置重要與缺乏大國保護的雙重地緣政治特點。中東是世界最大的能源寶庫,同時又是“五海三洲”之地,戰略價值非常重要。但同時,這個地區缺乏真正有分量的地區大國,既無法抵御外辱,也無力保證地區秩序。相反,中東國家為解決該地區問題,甚至主動尋求外部力量幫助,由此決定了中東極易成為外部大國覬覦和控制的對象。殊不知,中東地區也是埋葬大國霸權的巨大陷阱。由于中東地區距離世界各主要大國相對較遠,使外部大國經常面臨鞭長莫及的問題,由此決定了中東是大國延伸霸權力量的最后極限。美國雖然實力超強,但畢竟“戰略利益”遍及全球,它在世界30多個國家駐軍,軍事基地達737個,因而分配到中東地區的軍事力量自然相對有限。尤其是在接連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后,美國已經在中東深陷泥潭,至今找不到解脫良策。美國是“十個手指按跳蚤”,哪個也抓不住,但哪個也不敢松手。某種程度說,美國在伊拉克的困境是一種臨近實力極限的困境。
同時,由于地理距離非常遙遠,沒有一家外部力量能夠在中東長期立足,“強龍難壓地頭蛇”。中東地區矛盾錯綜復雜,很像一片暗藏殺機的沼澤地。這里本來保持著一種脆弱而微妙的政治生態平衡,尤其是海灣地區的伊朗與伊拉克的兩雄對峙,使美國過去一直能相對輕松地玩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雙重遏制”把戲。但布什貿然發動伊拉克戰爭,不啻是公牛闖入瓷器店,根本上破壞了這種脆弱的力量平衡。美國至今沒能在伊拉克找到既親美又能力挽狂瀾的政治代理人,反倒是美國的死敵伊朗借機崛起,并隨時準備“填補空白”。這使美國即使想推行“代理人政策”,但仍面臨著“無人可用”的深層次難題,因而不得不在伊拉克獨自苦撐危局。由此使伊拉克越來越成為美國的另一個越南。
美國的中東噩夢還未真正開始?

有人不贊同“伊戰越戰化”的說法,理由是美國在伊戰的軍費開支與越戰相比,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不大,因此美國并未傷筋動骨。但不要忘記,越南之所以成為美國冷戰時期最大的夢魘,就是因為越南拖住美國十余年,并讓美國在付出巨大代價后仍一無所獲。而在伊拉克同樣存在這種趨勢。當前,伊拉克動蕩亂局決定了伊拉克最需要的是靠強力來恢復秩序,由此決定了伊拉克最需要的是類似薩達姆那樣的鐵腕強人。但這種政策選擇遠遠超出了美國既定戰略的承受范圍。目前,布什政府依然對按照常規方式緩解伊拉克局勢抱有極大幻想。他在講話中仍稱要建立“自由的伊拉克”,撤軍原則也是“帶著勝利回家”,這表明美國對伊拉克政策的定位依然很高。其最終結果只能是使美國長期困守伊拉克。
伊拉克戰爭本質上是一場攫取石油的帝國主義戰爭。對美國人來說,戰爭實際就是一筆生意,必須講究成本——收益。而當前伊拉克問題成堆,尤其是美國軍人傷亡人數不斷增加的事實,不斷折磨著政府和民眾的心理承受底線。這早已超出了美國希望獲得石油收益的心理預期,因而要求從伊拉克全面撤軍的呼聲越來越高。終有一天,這種民意洪流將沖垮美國決策者根據國家利益獨立作出判斷的心理大壩,使美國可能最終不得不因國內政治原因,在一無所獲的背景下從伊拉克撤軍。因美國撤離而留下的巨大權力空白很可能由伊朗填補。屆時,美國在中東的噩夢才將真正開始。
(作者: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亞非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