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引起各方爭議的圓明園復建工程將陸續啟動。圓明園新聞發言人宗天亮表示,明年上半年,圓明園將復建長春園宮門項目。
目前,相關手續已經全部辦理完畢。
也許,用不了多久,公眾的視野中將會永遠性地出現一個“原汁原味”的長春園宮門。盡管在四周的殘垣斷壁面前,這座注定美輪美奐的宮門將會鶴立雞群般地突兀。但是,一個靠先進科技解決不了的難題是,留給未來的,只能還是“贗品”。
呂思勉先生說過:“歷史者,人類留存之重要活動記錄,足以參酌而以了解過去與未來者也。”和歲月的不可逆一樣,歷史同樣是不可以被重塑的。正如《威尼斯憲章》說的那樣:“將文化遺產真實地、完整地傳下去是我們的責任。”那些夢想著用空間回溯時間的理想主義者有沒有認真想過,他們正在做的不是還原歷史而是在給歷史做“整容術”。
歷史的特質在于時間沉淀才能積累起紋理的質感。而靠“做舊”打造出的“文物”,即便有“樣式雷同”重生,原材料再造,由于缺乏歷史,分明也只有“賊光”而無“寶光”。就像異想天開給維納斯安上胳膊一樣,除了唐突佳人,不免有畫蛇添足之亂,狗尾續貂之嫌。
“撕碎一幅古代名畫,代之以廉價的水彩復制品”,這是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對偽遺產熱的痛斥。近年來,大興土木者的目光已經從“打造未來”轉向“再造歷史”上來,斗檐飛拱取代了鋼筋水泥,打造城市名片向歷史要政績,成了GDP主義者的又一“經濟增長點”。
于是,3.2億巨資重建岳陽樓,斥資10億元再造大唐華清宮,諸如此類的大手筆,在神州大地到處“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著。正如“歷史不是發生在過去的各種事件的累積”一樣,靠技術疊加、資金堆積營造出的人造歷史,也難逃“有形無腦”的厄運。
歷史是有靈魂的。它不是櫥窗里冰冷的塑料人,而是T形臺上柔情似水的模特兒,需要環境和氣氛的配合,才能襯托出那種脫俗超群的獨特美感來。當人們還只能用移山填海的大無畏給歷史做一件件漂亮的“嫁衣”,其實已經離歷史的靈魂越來越遠。
意大利人認為,在歷史遺跡之上制作任何一種復制品,都將破壞遺跡的歷史真實性,扭曲它所傳達的歷史信息。“自由放任”也好,“仁慈的忽視”也罷。對歷史表示敬意最好的辦法,就是對歷史保持一種必要的敬畏,而不是用人定勝天的思維去打擾甚至重造。
黑格爾曾經精辟地指出:人類一切事態中均含有“歷史之必然性”,根據“自由意識之進步”,所有政治及社會經濟的演變均需要歷史而最后表現于生活之中。玻璃珠子再唯妙唯肖,也不會有天然珍珠的圓潤。當我們總試圖還原歷史的片段以表達某種含義的時候,事實上我們不過是在做一種時間仿真,根本無法走進歷史的內心。
“只有文化的生存,才有國家的生存”。既然我們無法撲滅八國聯軍那場可恥的大火,那么,請給歷史留一些思考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