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制度很有社會基礎
儒教是在日本以及整個東亞傳統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皇權主義、等級觀念、集團意識等,這些思想從中國傳到日本后又進一步與日本社會文化相融合,進而發展成了日本特色的絕對等級觀念、門第觀念、服從觀念等。明治維新后,盡管日本大力引進學習西方的政治思想文化,但這種“西化”是以始終維持以天皇為核心的皇家貴族統治為根本前提的,隨著日本的軍國主義野心不斷膨脹,這種盲目尊皇、無條件服從上級的極端保守思想也發展到了巔峰。日本戰敗后,美國一度想徹底肅除對日本發動侵略戰爭極盡推波助瀾之力的封建皇權制度,但在經過仔細論證研究后得出結論:保留天皇制。從日本民族文化心理角度來看,天皇制度,即威權主義已深深扎根于日本普通民眾心中。

家族關系有明顯的主仆色彩
日本人的家族實際上就是一個以家業為核心的家族經濟共同體,家族關系帶有明顯的主從關系的色彩,從某種意義上說,集團就是家族的擴大,家族的社會集團化與社會集團的家族化是互為表里的,人們可以輕易地將日本獨特的家族關系移植到家族以外的社會機能集團當中。
小到一個家族都是一個組織嚴密、分工有序的系統,那處于日本政治中樞的自民黨更是這樣。自民黨能長期處于執政地位,除了是由日本的政治體制特點決定外,其中一項重要的深層原因是自民黨內的“派系政治”原理歷久不衰。自民黨內派系林立,這本身也反映了日本集團主義的影響之深度。派系問題不僅體現了日本傳統的政治文化中的派系歸屬意識、內外有別的共同體意識,而且最重要的是通過派系關系能夠協調黨內以及政府權力職位的分配,以及政治資金的分配。
派系集團內等級分明,下屬對首領知恩圖報
一般說來,自民黨內部的派閥與地緣和血緣關系、職業、學歷等不無關系,各派系的內部結構是典型的家族集團模式,派系集團內要求成員上下協調一致,成員對集團要高度忠誠,派系首領對下屬經常施以恩惠,下屬則對首領知恩必報,本派系領袖與個別心腹成員之間甚至會產生一種“親子關系”,進而存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家族意識。自民黨內派系的覆蓋面相當廣泛,幾乎所有的自民黨議員在屬于自民黨這個大的組織的同時,都會選擇棲身于某一個派系集團。資歷較淺的議員處在本派系相對下屬的地位,他們在每次大選中的主要任務是爭取自己所屬集團的“家長”即本派系首領當選,而不是如何使自己獲得候選人的資格。
在日本政界,父子(女)之間、翁婿之間、兄弟之間承繼國會兩院議員、內閣大臣、甚至首相等家族政治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競選議員時,這種被稱為“世襲議員”的人當選概率也非常大,而且近年來,“世襲議員”之風有愈刮愈猛之勢。
“家族議員”日漸增多
家族政治作為一種政治現象進入日本政界始于20世紀60年代后,1963年11月,日本舉行第30屆眾議院選舉,在新當選的511名議員中,有15人為“世襲議員”。而在1964年11月前首相岸信介的胞弟佐藤榮作當選為首相,成為當時日本政界的一大新聞。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路家族政要后代頻頻登臺,1990年2月在第39屆眾議院選舉中,新當選的“家族議員”達到30人。1996年10月第41屆眾議院選舉中,更有200名新當選議員的父親或其他直系親屬擔任過國會議員或各地方議員與地方行政首長。在2000年6月的第42屆眾議院選舉中,盡管眾議院規模由500人縮減為480人,但政治世家出身當選的議員仍有110人。
雖說家族政治現象并非日本獨有,歐美國家也有此類現象出現,如美國的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等,但像日本政界有這么多完全靠家族庇蔭毫不費勁地躋身國家高層的人,確屬日本之“創見”。
(作者: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