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經濟無國界”只能是一種暢想!
只要有國家邊界,就有經濟國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持續大量引進外資、發展對外貿易,使中國經濟獲得長足發展。我們應該承認,外資企業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欣欣向榮的中國經濟的一支重要生力軍。在引進先進技術管理、培育與鍛煉人才、促進市場發育等多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甚至是難以替代的作用。但是,國際經驗教訓表明,所謂“經濟無國界”只能是一種暢想。只要有國家邊界,就有經濟國界。當中國企業在自由經濟的旗幟下熱情擁抱世界、滿懷信心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時候,他們遇到了一個又一個市場壁壘。而且,極具諷刺意義的是,作為經濟自由主義的大本營的歐美發達國家,如今已差不多成了“經濟愛國主義”的急先鋒。中國必須廣泛、深入檢討我們的盲目引資政策,消除“外資崇拜”現象。
外資到底有哪些威脅?
一、外資企業長期過多享受優惠政策,扭曲國內市場正常的資源配置。
長期以來,中資企業的所得稅率為33%,此外還有眾多的社會責任。而外資企業僅為15%,加上“兩免三減”等優惠政策,實際平均僅有11%,而普遍通過轉移定價等方式轉移利潤早已是公開的秘密,進而形成越虧損越投資之怪象。實際上,外企享受中國的國家補貼,并利用由此獲得的超額利潤來實施行業并購,并以高薪從中資企業與機構吸納人才,從而扭曲了國內市場正常的資源配置,替代、擠占內資投資,推高國內儲蓄,導致“假外資”盛行。
二、在一些行業已形成壟斷或越來越大的實際控制能力。
近年來,跨國公司挾其強大的資本優勢,利用中國股市低迷、上市公司市值嚴重低估的窘境,加緊在中國攻城略地,實施廉價并購,而且目標集中于中國各行業的龍頭企業,力爭絕對控股。迄今,外資企業除了在日用化工、啤酒飲料、食品、醫藥、物流等領域已形成明顯壟斷或強勢地位外,正積極向鋼鐵、水泥等資源類行業、房地產等資產類行業、機械制造業以及其他金融服務業步步進逼,實施敵意、壟斷性并購越來越明顯。由于相關部門與地方利益的作祟,這一“洋進國退”的征程正加速推進。
三、威脅中國的信息與金融安全。
信息與金融服務業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中樞,國際經濟的競爭與國家經濟安全的維護越來越集中于信息與金融服務業。當前,外資在中國會計、審計、咨詢以及信用評級等信息與金融服務領域的強勢地位不斷鞏固,壟斷趨勢日益明顯,越來越多地控制這些行業的話語權。外資機構正利用其強勢地位與行業話語權積極謀取正當乃至不正當利益。一些外資服務機構人員復雜,從事與其身份不符的大有人在。所獲得的不僅有一般商業信息,還有各類非商業信息,而這些信息如何使用不得而知。拉美以及東南亞金融危機顯示,一國信息與金融服務領域被外資控制過多或過深介入,會直接影響到該國的信息與金融安全。
四、威脅中國自主創新戰略的實現。
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跨國公司瞄準中國各行業的骨干中資企業通過并購、買斷然后棄用中國知名民族品牌,用它們自己的品牌取而代之;廉價收購中資企業尚未產業化的創新成果后作為自己的專利予以申請等等。這會嚴重削弱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影響“十一五”科技創新戰略目標的實現,使中國形成對西方科技的長期依賴,在國際分工中長期處于不利狀況。民族品牌(如各類“老字號”)涉及的不僅是民族經濟,而且還有民族文化,跨國公司買斷然后棄用中國知名民族品牌,這已威脅到中國民族文化安全。
五、威脅中國經濟主權的獨立。
在西方,利益集團屬于很正常現象,政治博弈時有兩方甚至多方參與,這樣就比較容易達成利益平衡。但是,中國的利益集團因長期被抑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育,而由外資所形成的境外利益集團在中國已非常成熟,形成體系并有一套成熟的運行機制,在運作上非常得心應手,而且沒有博弈對手,一直在唱“獨角戲”。境外利益集團通過母國政府或政治游說,或收買利用高干子女、親屬或聘請一些部門領導與職員做咨詢師(拿咨詢費),或出國旅游觀光、授予榮譽稱號,或將相關課題并配以豐厚的課題經費,給予各大部委研究機構與學者等各種途徑,對中國相關部門決策與立法施加越來越大的影響。自主決策是一國經濟主權的重要內容,境外利益集團不擇手段通過各類途徑影響中國相關決策與立法,直接威脅中國經濟主權的獨立。

如何遏制外資消極影響的蔓延?
外資企業在我國的消極影響仍在持續擴散與發酵,已經到了不可小視的地步。2006年8月,商務部等六部委通過了《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外資企業的消極影響正在催化《反壟斷法》、相關外資并購條例以及相應審查機構的出臺。
隨著全面“入世”,中國改革開放已進入了新階段。“入世”使得中國更加融入世界,但也加速中國對經濟安全的關注。
要擴大對外開放,又要確保經濟機制健康發展,主要有四點:
一是中國的開放應是均衡開放,即對外開放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內開放,增加中資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公平參與機會,提高其競爭力;
二是中國的開放應是國家之間對等開放,中國應沿用美歐做法,對某國商品與企業的開放度應視該國給予中國相關商品與企業的開放度來定;
三是中國的開放應是有選擇的開放,即對吸引外資不再盲目,應根據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地區發展平衡、環境生態保護以及其他國家經濟發展戰略需要進行有選擇的引進;
四是中國的開放應是更加注意國家經濟安全的開放,當世界各國都在關注國家經濟安全、發達國家廣泛掀起“經濟愛國主義”之際,中國有理由、有條件更加注意自己的經濟安全。因此,中國需要的是對外開放的高質高效,從而真正增強中國的堅實經濟實力、可持續增長潛力、持久國際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