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11時30分,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命令淮河王家壩開閘分洪。
自1954年以來的最大洪水被大閘堵在身后,上游水仍在不斷涌來,淮河堤防在顫抖。一聲令下,猛然間13口大閘徐徐提起,狂暴的洪水發出震天怒吼,遮天蔽日的水霧沖向半空,13條巨龍奪閘奔騰而出。一夜間,滔天的洪水淹沒了蓄洪區即將收獲的莊稼和靜悄悄的村莊。
我國是世界上水患最重的國家之一:1935年,長江水災造成14萬人死亡;1938年,淮河水災奪去90萬人的生命;1975年的淮河水災,死亡人數也達到了2.6萬。
以前,上游下暴雨,下游的人們卻毫不知情,往往是從睡夢中驚醒,水已淹到床邊;舉目四望,莊稼和村子都已淹在水里,一片澤國;數百萬災民浸泡在久久不退的水中,頭上頂著三伏天的火辣驕陽;無助的人們吃著樹葉、喝著臟水,數以萬計的人拉肚子、臉腫腿腫,無醫無藥,成批地病餓身亡。1975年的水災中,有人曾經記錄了這樣的場面:“在漯河至信陽的公路兩旁,沿途所有的大樹樹枝,都被黑壓壓的蒼蠅壓彎了。”
今年的淮河分洪,在洪水到來的時候,人們早就搬走安頓好了。人們移居到被稱為莊臺的高地上,吃的、喝的、用的早就準備充足,各個莊臺之間還開通了交通船。村民們三三兩兩地聚集在水邊,有人還在水邊乘涼甩撲克。記者拍到了這樣的場景:一位老人拉著二胡,和鄉親們開起了鄉村音樂會;一位村民從洪水里抓住一條大魚,笑著問記者要魚不?
同樣是大洪水,差別咋就這么大呢?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程殿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他說,除了防洪工程發揮作用、各級黨委堅強領導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應對今年這場大洪水的過程中,“每次分洪的調度都依靠監控部門準確的數據和信息保證,防洪工程的科學調度巧妙化解了洪水,取得了巨大的防洪減災效益?!?/p>
近年來,水利部門一直在搞數字水利。現在,淮河上已建成500多個自動水文站;建成了由數字微波、800兆集群移動通信和衛星通信等組成的淮河防汛通信系統;建成了實時水情數據庫系統、水情查詢系統、防汛信息服務系統、洪水預報系統、水庫聯合調度系統、淮河中上游洪水調度系統、防汛會商系統、防汛決策支持系統和行蓄洪區應急反饋通信系統等。正是數字水利大大提高了降水預報和洪水預報的及時性和準確度。
從前小水大災,現在大水小災,水利信息化功德無量。
多年以來,信息化的評估體系和驗收一直是各行各業的難題。很多單位先后推出了五花八門的指標體系與驗收程序,至今還沒有公論,這也使得很多行業的信息化多少有一些政績工程和長官意志的味道。
相比起來,水利信息化就簡單得多,是由老天爺負責驗收的項目。評估指標很簡單:財產損失和死亡人數。
最近幾天,淮河流域大雨不斷,新的洪峰又即將形成,淮河上搞信息化的人們一定正在夜以繼日地奮戰。加油!相信你們一定能成功,全國人民等待你們勝利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