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手機銀行的安全一直是各方共同關注的問題,不過業內專家卻認為,跨行業務的不暢,才是當前手機銀行發展的最大攔路石。
在韓國,每到工資支付日,老板或出納不一定需要去銀行,他們只需要在手機上按下六位數的ID號碼,就可以把手機變成一臺可以自動操作的銀行出納機器。
手機變成銀行出納機器?你肯定懷疑我看多了近期熱映的《變形金剛》,得了幻想癥。不過在韓國,確實可以做到僅僅按幾個鍵,老板或出納就能從公司的銀行賬戶向員工的工資賬戶轉賬。此外,員工也可以通過手機直接支付汽油費、有線電視費,甚至孩子的跆拳道學費,而無需費時排隊辦理。
你可能并不知道,我國的手機銀行早已提供了類似的服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更為便捷。建設銀行日前就推出了手機到手機的轉賬服務,客戶只要輸入收款方的手機號碼就可以快捷地轉賬匯款。手機到手機轉賬服務是通過采用手機號碼綁定銀行賬戶的方式,實現手機銀行客戶之間的新型資金劃轉業務方式。該服務不僅提高了資金劃轉的效率,而且滿足了部分客戶不愿透露自己銀行賬號的需求。
至此,手機銀行不僅具有賬戶余額、明細、消費積分等信息查詢功能,而且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資金轉賬和遠程匯款,并可利用手機繳納水、電、煤氣、電話、交通等各項銀行代理的繳費業務。
應用細節受關注
手機銀行是無線通信技術與銀行業務相結合的產物,它將無線通信技術的3A(Anytime任何時間、Anywhere任何地點、Anyway任何方式)優勢應用到金融業務中,為客戶提供在線的、實時的服務。手機銀行將銀行業務中的某些業務轉移到手機上,以銀行服務器作為虛擬的金融服務柜臺,客戶利用移動支付終端,通過移動通信網絡與銀行建立連接,在銀行提供的交互界面上進行操作,從而完成各種金融交易。
其實,我國的手機銀行早在1999年就已經誕生,當時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與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合作,在北京等17個省、市開通手機銀行業務。2004年,建設銀行與聯通運用CDMA1X和BREW技術合作推出手機銀行業務;2005年,中國移動宣布與銀聯合作,為10家銀行推出手機銀行業務。
據了解,早期的手機銀行業務是通過短信服務來實現的,雖然方便,但是運行不穩定,安全性也很低;其后出現了STK卡,雖然它能很好地解決安全問題,但是普通手機用戶必須把手機SIM卡換成STK卡,而且一臺手機只能捆定一家銀行。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已經能夠通過WAP上網實現手機銀行業務,較之以往有了巨大的變化。然而WAP手機銀行也仍有一些細節不能令人滿意。首先是現行網絡的速度有限,不僅使一些用戶登錄困難,而且對于高水平的服務來說,速度仍是障礙,致使目前移動金融未能充分體現出應有的優勢。
此外,成本因素也不應被忽視。目前,一些銀行要收取手機銀行的服務費用,比如有的手機銀行異地轉賬要收取賬目總額0.3%的手續費。運營商還要收取手機上網費用,而我國移動通信網絡的資費標準偏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用戶使用的積極性。
最后,從目前手機銀行的功能來看,支付功能還不夠豐富。利用手機進行小額支付可以說是手機銀行業務中一個殺手級的應用,可是目前我國的手機銀行業務在支付功能上主要是繳費功能,以及針對一些數字產品(例如遠程教育、電話卡充值、彩鈴、墻紙、游戲等)的消費,針對實物產品的購買支付活動還非常少。
安全成關鍵因素
通過手機銀行,賬戶查詢、轉賬、匯款、繳費、支付、外匯買賣、銀證轉賬、貸記卡、公積金等業務均可以在小小的手機上實現,可是聯想到網絡銀行安全事件頻頻曝光于媒體,手機銀行的安全性便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手機銀行安全嗎?個人信息、銀行賬戶密碼等資料在傳輸時會不會泄露?手機丟失后相關資料會不會被人竊取?
據悉,為確保“手機銀行”的安全,建設銀行采用的辦法是,在系統層安全上采取加密手段,同時又不失便捷性,這被很多專家認為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
首先,手機銀行的整個系統全程采用端對端的加密數據傳送方式,即交易數據在被傳送之前,手機端必須和手機銀行服務器建立安全通道。手機銀行系統采用非對稱算法(RSA)進行安全通道的建立,用對稱算法(動態密鑰)對安全通道的傳輸數據進行保護。同時,動態密鑰只在會話期間有效,且設定一定的存活時間,在會話結束或超過存活時間,動態密鑰作廢,從而提高系統的安全性。
其次,還應對數據傳輸全程加密。RSA加密雖然保密較好,但是加密效率不高。因此,手機銀行系統傳送數據使用的往往是速度更快的3DES算法。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交易數據都會在動態密鑰的保護下通過安全通道進行傳輸,服務器端采用內含的加密硬件實現RSA和DES的加解密算法,保證手機銀行服務的實時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最后,手機銀行更應提防數據破壞。為了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對于所有交易數據,手機和銀行加密機都會對交易數據進行摘要(MD5)處理,產生交易數據的校驗信息,以防止數據在傳輸中途被修改。
跨行業務成為最大瓶頸
跨行業務是人們日常辦理的重要業務,比如每月的房貸、信用卡還款等,如果能通過手機銀行跨行轉賬,將為人們帶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讓手機銀行業務更有“殺傷力”。然而遺憾的是,和很多銀行一樣,目前建設銀行推出的手機轉賬業務還無法實現跨行轉賬,轉賬和匯款業務只限于在系統內進行,即只能實現同行轉賬。
專家指出:隨著高端手機的逐漸普及,以及蓄勢待發的中國3G,可以預見未來手機銀行應當逐漸發展成為類似網上銀行的、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的成熟平臺。不過目前,我國手機銀行仍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題。
首先,技術標準的統一問題。各種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使得不同的技術規則以及多種技術標準并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手機銀行的上馬。譬如:手機銀行在接口以及用戶界面標準方面的不同,造成一家銀行一個接口、一家銀行一個用戶界面的情況。這不僅增加了軟件開發的復雜性,提高了成本,同時給用戶也帶來極大的不便。
其次是IT創新引發的業務流程變革。各大銀行至少要在一定程度上統一業務流程和操作,這樣才能為各銀行間的手機銀行業務合作奠定基礎。
再次就是各方的利益協調問題。手機銀行業務至少要涉及銀行、移動運營商和系統集成商三個環節,如果要實現跨行業務,就需要重新分配各方既得利益。
最后一個原因并非技術或應用問題,而是因為各大商業銀行既希望通過手機銀行吸引更多的用戶,又不愿意將優質的客戶資源與其他銀行共享。如何激發銀行的積極性,這一點頗費思量。
編輯點評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銀行業正面臨新一輪挑戰。在新的競爭形勢下,很多銀行開始考慮發展中間業務,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業務結構,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幾經嘗試下,一些銀行開始將手機銀行作為一種業務創新模式,進行大力發展。然而如果不切實解決文中談及的問題,手機銀行的效果終將大打折扣。(康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