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既是數字奧運工程的攻堅期也是收尾期,各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已經初見端倪。那么,國內外人士所關心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的“氣象”、“交通”等城市基礎設施會是一個怎樣的狀況呢?
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多普勒”天氣雷達系統,即將作為2008北京奧運氣象綜合探測系統重要組成部分投入運行。
對于2008年奧運會的各項準備工作而言,2007年既是攻堅期又是收尾期。北京市信息化辦公室數字奧運辦公室副主任張宇航表示,圍繞北京市城市建設和規劃,以及奧運信息化建設的具體需求,數字奧運項目正圍繞四大類幾十個子項目展開建設。其中第一大類就是支持奧運會的城市基礎信息化系統,這里面就包括人們最為關心的“氣象”、“交通”等奧運服務系統。
實時掌握比賽氣象
降雨、大風都會對體育比賽產生影響,尤其是田徑、足球等室外項目,掌握比賽場地實時氣象數據,對于各項比賽的最終結果都是息息相關。因此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的氣象預測方面有著嚴格的要求,從區域氣象的精準程度到氣象數據的格式標準,都有一整套完整的規劃。
“北京市氣象局的高性能計算機系統將為奧運會期間的氣象預測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該系統將提高北京市區的精細化天氣預報業務,滿足奧運會要求的場館周邊天氣變化數值的預報要求。”北京市氣象信息中心劉旭林主任告訴記者。
也許有人會問“精細化的天氣預報到底精細到什么程度?”在日前召開的“奧運氣象服務國際合作及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氣象局王建捷副局長表示,北京市氣象局重新科學布署了北京及周邊地區氣象自動觀測站網、探空觀測時間和站點位置; 新建了多普勒雷達組網和拼圖方案、風廓線儀站; 建成了市區5公里,城郊15~20公里的高分辨率奧運氣象數值預報模式和能夠同化多種探測資料的快速更新分析預報系統,來監測奧運期間30多個場館的天氣情況。該系統除了能夠了解每個場館當時的氣象條件實況以外,還可以了解到每個場館3天以內每3小時的氣象預報,包括溫度、氣壓、濕度、風力等多項數值的實時變化情況。
對于北京夏季容易發生的雷雨、冰雹、大風等突發性災害天氣,北京市氣象局也建立了北京地區雷暴識別、追蹤、分析客觀自動化臨近預報系統,在奧運會期間能夠在災害性天氣出現前的2小時內對其進行臨近預報和預警。
智能交通助奧運暢通
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對北京的交通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為北京交通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北京市在奧運會申辦報告中承諾“實施奧運會綜合交通運輸計劃”,其目標是確保參會人員享用舒適、安全、準點、可靠、快速的專用車輛和專用交通線路。據北京市交通管理局副局長、北京奧組委公共服務部副部長于春全曾介紹,根據《奧運行動規劃交通建設和管理專項規劃》,2008年前北京市將新、改建城市道路318公里;新建公路1509公里,改建公路2530公里,市區新建軌道線路1545公里,到2008年基本建成以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系統為骨架、功能級配較為合理的現代化城市道路交通體系。
為實現這一目標,北京市將充分利用通信、信息和控制技術,協調與交通相關的各管理部門,建設北京智能型綜合交通系統,主要內容包括:利用北京汽車運營調度中心和北京市交通管理中心的智能調度系統,使奧運會車輛優先通行,為奧運會專用車輛裝備全球衛星定位技術監控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提供公共交通信息,網上發布即時的奧運會交通信息,增加交通指路標志和室外信息顯示屏,通過廣播播發即時路況信息,交通網絡的運行效率將由交通控制中心控制和監測。
除了路面的道路有很大改善之外,為保證奧運期間良好的飛行秩序,民航空管部門根據首都機場的運行條件、復雜天氣及惡性事件等情況的出現,分別制定了綠色、藍色、黃色、橙色、紅色五級保障方案。在不同的情況下啟用不同的保障方案,以實時調動各相關部門共同護衛北京2008奧運會的順利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