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SNS(社交網絡)網站都不贏利,但SNS的參與卻在無意中找到了真正的人脈“長尾”,而這恰恰是商機無限的。
法國巴黎ECL(中歐通)推介會現場,來自歐洲的中小企業對中國市場充滿了興趣。
在大多數SNS網站還爭辯商業模式時,張麗就已經從SNS上賺到了錢。有趣的是,她并非通過“提供SNS”賺錢,而是通過“使用SNS”。
歐洲人脈進中國
張麗上班一打開電腦,就收到一條有趣的消息。消息發送者是一位叫Alexandre Avon的法國工程師,他來自巴黎附近的一所學校,想從中國聘請一位兼職的英法德多語種翻譯師。
張麗是一位多語種翻譯師,她收到的消息來自天際網——中國第一個實名制社會網絡(SNS)。
Alexandre Avon的消息發布在另外一個實名制社會網絡Viadeo上,Viadeo是法國最早的實名制社會網絡。
天際網和Viadeo是兩個相互完全獨立的社會網絡,而把張麗和Alexandre Avon連接起來的是一個叫“中歐通(Europe China Link,ECL)”的系統。
通過“中歐通”,張麗向Alexandre Avon回復了該消息,Alexandre Avon很快就給她發來了一篇試譯稿。這個“生意”就此開始。
據悉,“中歐通”在法國發布后的兩周時間內,已經有上百個來自歐洲的中小企業通過它聯系到了近千個中國合作伙伴。有趣的是,這些人多數都沒有來過中國,但他們卻從這兩個社會網絡獲得了好處。
2003年,大約有200多個法國網友想分享自己的人脈關系,以便獲得更多的商業機會。當時,他們每個人都有大約150個好友,總計約3萬人,如何管理和維護這3萬多個潛在的生意伙伴,用傳統方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于是,他們就通過互聯網建立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網絡,并邀請自己的好友上來分享他們的人脈,這些人就是Viadeo最初的“人脈種子”。經過3年多的口碑相傳,Viadeo的使用者已經超過100萬人,人際關系超過一億對。
隨著社會網絡的擴張,Viadeo發現其使用者已經從法國擴張到了整個歐洲,最近一年來,又從歐洲向亞洲滲透,不少亞洲用戶則來自中國。
而中國用戶對社會網絡也并不陌生。
人際網絡交叉
從2004年開始,中國的社會網絡先行者就陸續建立了天際網、聯絡家、若鄰等網站,一些網站的注冊用戶已經接近100萬。
中國社會網絡使用者與Viadeo“人脈種子”的初衷類似,后來演化為兩類:交友和商務。
“真實”的社會網絡在虛擬世界里更有“交友”的優勢,同時,它也可以幫助人們很容易地找到“朋友的朋友”,對于那些渴望拓展人脈以達到商務目的的人們而言,商務社交也成了一種核心需求。
3年過去了,本來在兩個信息孤島上相互蔓延的中國和歐洲的人脈網絡,現在逐漸出現了交叉重合,一些活躍的“人脈聯絡員”逐漸成為中國和歐洲兩大社會網絡的共同用戶。通過他們,中國和歐洲的人脈居然水到渠成地連接到了一起,兩地的商機也隨之連接到了一起。
最早看到這個商機的是Viadeo的對手OpenBC(在德國),后者在國內找了一家合作伙伴落地發展。但是,擅長做線下活動的OpenBC,卻把線上發展的大好機會“讓”給了Viadeo。
Viadeo找到了天際網,后者很快就開發出“中歐通”。
2007年6月上旬,Viadeo和天際網聯合在歐洲5國進行了一次巡展,主題就是:如何低成本地實現中國和歐洲之間的商業交流。
通過“中歐通”,不用統一Viadeo和天際網的數據庫,兩個網站的注冊用戶就可以實現“并網交流”:天際網用戶可以查看到來自Viadeo的合作邀請等信息,Viadeo用戶也可以搜索天際網的用戶資源,選擇自己的合作伙伴或招聘本地化人才。
對于國內的社會網絡而言,把外國商人引進來,介紹給國內的注冊用戶,給用戶帶來生意和工作機會,無疑給其本身帶來商機。對于國外的社會網絡而言,擁有一個低成本的向中國拓展生意的工具,無疑也是一個極強的賣點。
其實,這些應用,對那些很早就泡在社會網絡上的先行者而言,早已開始。況杰就是先行者之一,并從中獲得了切實的好處。
尋找商機
況杰畢業于清華大學,現任普匯創展管理咨詢機構高級合伙人,是個專家型創業者,他的機構主要做營銷咨詢和培訓。
2004年年底,在北京現代城的一個酒吧里的聚會上,通過一個北大女生的介紹,況杰第一次知道了天際網。在虛擬信息滿天飛的互聯網上,天際網倡導的真實誠信以及“非交友”的理念,一下子吸引了況杰。
天際網的最初用戶跟Viadeo類似,也是一個小圈子,主要是像況杰這樣的清華和北大畢業的中高端商務人士,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擁有比較開放的心態,愿意與他人共享自己的人脈,并通過相互共享,拓展自己的人脈。
通過天際網提供的人際網絡工具,況杰大大降低了他的客戶拓展和管理成本,最初的好處主要體現在組織活動上。況杰經常通過天際網組織線下活動,同時,自己也經常參加其他天友(天際網友自己創造的一個詞)組織的線下活動。這些活動基本上都是AA制,以前,基本上是主辦方買單、參加者還不一定買賬。
同時,況杰的“一度好友”也迅速擴大,很快超過了150人、300人,達到了今天的400多人。“一度好友”在天際網最初的定義是“關系比較密切、現實中的朋友”,但對況杰這類情況,上述定義已經在事實上被修改為“關系比較密切的網上的朋友”——況杰的很多“一度好友”事實上是通過天際網認識的。
況杰的情形,在所有SNS網站上是一種普遍現象,從這個角度看,現有的SNS其實主要維護的是一種“弱一度關系”,并沒有像當初想像的那樣:將現實中的“鐵”關系映射為互聯網上的“強一度關系”。
不過,強弱總是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轉化。
通過不斷的線下活動和線上溝通,況杰的線上人際網絡也在發生著變化。一些人成了他的活動支持者,一些人則成了他的長期客戶。
由弱到強的一度關系,不僅是當前SNS的一種宿命式成長過程,也在無意中找到了真正的人脈長尾。
鏈接
“長尾”的由來及含義:
長尾理論這個概念是 Wired 雜志主編 Chris Anderson 在2004年提出的。最簡單的例子是,在一個 XY的坐標系里面, y 對應銷售收入, x對應同一產業中不同品牌的產品或服務,一般會出現名列前茅的幾個品牌占據大部分, 其他無數的小品牌占據小部分.
舉例來說,我們常用的漢字實際上不多,但因出現頻次高,所以這些為數不多的漢字占據了下圖廣大的藍區;絕大部分的漢字難得一用,它們就屬于那長長的紅尾。
Google是一個最典型的“長尾”公司,其成長歷程就是把廣告商和出版商的“長尾”商業化的過程。Google目前有一半的生意來自那些小網站而不是搜索結果中放置的廣告。數以百萬計的中小企業代表了一個巨大的長尾廣告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