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的漸進路線
(《財經》2007年第6期“保爾森信號”、
“中國式漸進路線”)
中國式的“漸進路線”,不僅僅是指人民幣升值、外貿摩擦以及金融開放等相關的經濟問題,也是中國在處理其他各個領域問題時所需要堅持的一個原則。中國奉行的務實風格,創造出一個非常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環境;而這個“務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在經濟及其相關領域的積極參與以及在政治和軍事上“絕不當頭”和“韜光養晦”。這兩方面的反差,是由當時所處的地位為出發點的,這給中國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
而現在,情況在慢慢地發生著變化。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并不是中國主動“要求”或刻意“表現”,而是經濟高速發展使全球目光不知不覺間就聚焦到中國身上。與此同時,中國需要肩負更多責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肩負更多的責任,意味著必須兼顧考慮到更全面更復雜的利益關系,意味著必要時需做出更大犧牲,更意味著必須冒“出力不討好”的風險。這又是一個國家發展壯大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一方面是世界各國的期望,另一方面更是為了給自身發展創造更大更有利的空間,于人于己,都需要今后中國不單是在經濟方面、更多要在政治和外交上采取更加積極的策略,同時還要吸取美國“過分自大”的教訓,讓世界各國、也讓自己逐步接受和適應肩上“責任”的重量。
香港 呂斌
內幕交易與平等參與
(《財經》2007年第6期“廣發證券借殼陰影”)
廣發證券借殼所引致的涉嫌內幕交易一案,揭示出目前中國股市非常不嚴謹的一面。
中國的證券市場一向以“消息市”的突出特征自居,無論大中小戶,都把內幕消息作為自己操作的重要依據,甚至完全圍著自己打聽的內幕消息轉。特別是在當前股市新陳代謝特別頻繁之時,“消息”特別是“內幕消息”,往往成為獲得“非常收益”的利器。
無論是在整個2006年中股改消息的傳言、推測,還是今年以來多起整體上市、重組合資以及如廣發證券這樣的借殼注資,類似動作在股市上屢屢展現出對股票價格的極大推動力。能夠先知先覺者,輕松獲利巨萬;一旦踩錯點押錯寶,便可能雞飛蛋打。在這類被預見性的消息推動著節節上升的過程中,沒有特殊消息渠道者,只能在隨波逐流中“跟著感覺走”,早早被股價背后的大手甩出來,又有幾人能穩坐釣魚臺堅持到最后?
市場良好運轉的鐵律之一,就是要讓市場各主體間公平競爭、平等參與。而信息的對稱與平等是公平的最重要條件,也是中國證券市場洗心革面的起點、維護廣大股民參與證券市場信心的前提。廣發證券的高管們為了股權激勵的實行而“曲線救國”,似也無可厚非,但他們不應無視廣大股民平等參與證券市場的權利。
武漢易冉
政府編制需更多法律“扳手”
(《財經》2007年第6期“立規地方政府編制”)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公布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機構和編制管理條例》,展現出地方政府機構編制的法定化、科學化,傳遞出一個截然不同于以往的有力信號:國家高層開始有意識地通過法治手段,介入地方政府機構和編制管理。未來的政府編制決策和執行,特別是執行將被賦予更多的法治層面意義。
以《條例》第17條為例,與過往默許從中央到地方設立非常設機構不同,條例對非常設機構的設立規定了嚴格的控制程序,規定:地方政府的議事協調機構不單獨確定編制;各級地方政府行政編制總額須由省級政府提出,報請國務院批準。這其實是以立法而不是過往的“運動式”精簡命令的形式,廓清了中國行政系統人員膨脹所導致的行政效率低下問題,有助于中國法治政府的最終形成。
但正如許多觀察家所言,《條例》畢竟只是以行政法規的形式,規范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機構和編制,與人大代表呼吁制定的《機構編制法》還有根本的法律位階區別;而且在調整范圍上,也僅局限于行政機構和編制。為了打造法治政府,相關部門求助于更多的剛性法律“扳手”,譬如《機構編制違法違紀行為行政處分暫行規定》等。
實際上,中國的行政系統如果不想在“人員膨脹、行政效率低下”的怪圈來回轉的話,通過更多的機構編制“法律安排”打造法治政府,應是遲早的事。換言之,與其將來在機構編制法治化上陷入被動,中國層級過多的行政系統不如現在就“起而結網”,制定《機構編制法》及其配套法規,以便對政府機構和編制早做法律安排。
北京 李季先
防范高校貸款風險之策
(《財經》2007年第6期“高校還貸危機” )
銀行貸款為很多高校提供了基本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但是風險也隨之產生,主要如不能償還到期貸款的風險、失去銀行信用的風險及未來再籌資環境不確定的風險等。
針對這種情況,防范高校貸款風險應從多方面入手。對各高校的行政主管部門來說,應加強對各高校的貸款管理,把高校貸款的財務風險控制在理想的范圍內,切不可使各高校的貸款失控;對提供貸款的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應加強對高校財務安全監控,完善信貸資金貸后管理;對各高校來說,內部的審計控制也是一項必修課。
當然,要想把高校貸款的財務風險控制在理想的范圍內,治本之策是使高校教育資源更優化配置,避免陷入資源浪費和不足。
南京 吳雙成
汽車出口“貧困”在何處
(《財經》2007年第6期“汽車出口‘貧困化增長’)
近年來,中國汽車產品的整車出口呈現出較大增幅。但這種增長,實際上是一種“貧困化增長”。這種貧困正是中國汽車業特別是出口汽車的問題所在。
首先是低價惡性競爭。以目前國內汽車出口企業的實力,參與競爭的招數便是超低的價格。這種辦法贏得了一定的市場,但隨之而來的是很多同行如法炮制,導致陷入本國企業互相殺價的惡性循環之中。
其次是缺乏強勢品牌。目前中國汽車出口車型以經濟型轎車和低檔SUV為主,主要是奇瑞等自主品牌。這些企業與國內大型汽車企業相比,實力相對弱小,其品牌在國內市場都談不上強大,在海外市場的境遇更可想而知。
還有銷售渠道不暢。目前中國汽車產品的出口,主要以一般貿易方式為主。幾乎全部汽車出口都借助于國外當地經銷商來實現車輛銷售和提供售后服務,沒有自己的銷售渠道和服務網絡。
此外,還有諸如質量標準的問題。中國的汽車產品的相關標準普遍偏低,難以進入歐美發達國家的市場。
北京 肖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