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公司裁員,不必把員工當成無賴,裁員時的態度也不一定非要強硬。與其忙著把人攆走,不如多花些心思來考慮被裁員工的安置和補償,這成本絕對比損害了品牌形象低得多。
“公司不是家,婆婆不是媽”,說到這句話本來無可厚非。公司本來就不是你的家,但這樣的結局卻總是讓人傷感。的確有時候,一家極具魅力的、令人自豪的公司會令員工產生一種錯覺,把公司變成了心中的情人,付出勞動的同時,也付出了許多情感,甚至有人把公司當成了自己的家,所以裁人的人不得已狠心搬出這句話來。
最近聽說幾家有名的公司都在籌備“全員競聘上崗”之類的事情,人事風潮貌似在所難免,估計“公司不是家”也會再次被人引用。其實換個角度想想那些雇員的感受,我倒愿意給這些公司提些建議,算是危機預案,以便不要搞得那么滿城風雨,傷害了自己的品牌。
要裁人首先不要讓人覺得這件事很強硬。企業怕人胡攪蠻纏,所以往往先擺明自己的話語霸權地位——“我們決定了,沒有商量的余地”——這其實恰恰是拙劣的開始。勞資雙方是平等的,人心也都是肉長的,你敬我我敬你是一般人的思維方式。企業雖然處于強勢地位,但也架不住哀兵。
得出這個結論,我本人有兩方面的對比經驗可供借鑒。早些年我曾經捉刀進行過幾次比較弱的零星裁員,被裁者之一,我充分肯定了他的個人能力,再提出他是否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他后來加入了一個非常不錯的地方,至今在那里有著輝煌的職業生涯;被裁者之二,我親自給他介紹了下一個工作。他們的離開可以稱得上從容體面,他們顯示出了自己的素質,我自己也顯得很人性。
而最近我裁了一個人就比較拙劣,因為他尚在試用期,而且程度又確實差得比較遠,我就對他不太客氣,也沒聽他辯解,結果對方交接時就跟公司“耍寶”起來。雖然事情不大,但足以證明,裁員這件事情絕對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當然我這點經驗很淺顯,而且跟批量的或者不講理的那種裁員是兩個處境,不講理的裁員,就是因為部門砍掉了,不管你工作努力與否,都得走人。那樣的情況聯想、百度都遇到過,不過不是最慘的。我兩個朋友分別為兩家全球500強的跨國公司裁員,一個在天津跟工人打交道,結果在酒店里遭到圍攻,差點人被打個稀爛; 另一個在美國奉命裁掉了一個買過來的波音公司團隊,倒沒人動粗,但被大把的眼淚泡得稀爛,回來差點得了憂郁癥。
我后來想到這艱難時刻,該有什么解決辦法?試著想想,倒不一定是賠償款的問題,你真心地為他們的未來著想,而不是忙不迭地將人攆走,比如把前波音雇員們高調地推薦出去,甚至花費一點精力請些培訓人員來安排專長不多的員工,也是可以平復的一種無奈吧!就算多給些法律之外的補償,只為顯得厚道,花費的錢也總比品牌受傷的費用低得多。
雇傭時把人當賊,裁員時把人當無賴,我覺得這樣的人力資源策略特別失敗。舉個例子,有家市值幾十億美元的中國公司,其用人策略在民間流傳的口碑是這樣的:只要你有臉呆下去,公司永遠不攆你走。這家公司為什么不怕雇員賴上它?原因之一,是因為公司的分配策略極其清晰,業績與分配絕對是線性關系;原因之二,是東方不亮西方亮,行業變幻莫測,故此廣種薄收,也頗為明智。順便說一句,他們收購了很多公司,整合得都很成功,透著心胸寬廣的企業包容文化,是可以推而及之的。
無論怎么說,我不信現在工作的人,心里會沒有一點接受危機的準備,會等到你說“公司不是你的家”之類的詞句,才肯灰溜溜地走掉。與其說這句話,不如換成這樣一句:我們相信你有很光明的前途,并且愿意做那道讓你通向那里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