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IT兩會特輯
12月1日~2日,2007中國“IT兩會”——中國IT財富(CEO)年會、中國信息主管(CIO)年會將在北京召開。本屆CEO年會的核心議題是“重估中國本土市場”,CIO年會的議題是“IT、業務創新與科學發展”。為此,本欄目特設“IT兩會特輯”,采集CEO及CIO們的精彩觀點,敬請關注。
(記者 吳萍攝影記者 楊立航)系統集成商群體一直是我國IT體系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十幾年的時間,他們就經歷了從輝煌走向沉寂的過程,他們的分化是悲壯而又富有成效的,一部分企業轉型做軟件,另一部分企業轉型做渠道,還有一部分經驗沉淀比較豐厚的企業走向了高端IT服務與咨詢,他們很值得研究。
近日,本報執行總編輯孫定與曾經是系統集成領域的翹楚,而今成功轉型IT服務提供商的太極公司總裁劉淮松,就本土企業做IT服務提供商的現存空間與未來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把業務做“厚”
太極20年發展,從做小型機到做系統集成,再到今天的定位于IT服務,業務做得越來越“厚
重”,信心也越來越強了。
孫定: 我們知道,再過幾天,太極就要慶祝20歲生日了,回首這20年發展,你認為太極走的路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劉淮松: 20年彈指一揮間,太極從“初涉IT”到今天已經成為一個蓬勃向上的IT服務提供商。這20年走的路大致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1987年創立的時候,我們的核心產品是2000系列小型機。在原電子工業部第15研究所的支持下,逐漸形成了圍繞小型機的硬件、軟件、外設、售后等全系列服務。
1993年是太極公司的轉折點,當時的IT產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分布式計算的出現,使PC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以前的集中計算模式被取代,小型機不再主導市場了。太極面臨新的選擇,是做PC,還是做行業?經過深思熟慮,太極決定轉向行業服務。最先切入的是通信平臺,然后我們又進入到了金融政府、冶金等行業。
2000年以后,太極開始了第二次轉型,從系統集成業務進一步轉向IT服務。在做系統集成業務、與行業用戶的接觸中我們發現,用戶關注的并不是一個一個孤立的項目能否做好,而是哪個廠商能夠提供一個IT系統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務,而這一塊業務在2000年的時候,恰恰還是國內的空白。
孫定: 服務是眼下一個比較時髦的詞匯,很多公司也都愿意把自己說成是IT服務公司,這樣仿佛身價倍增。而事實上,IT服務不是一項簡單的業務。從太極自身的體會來看,做系統集成與做IT服務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
劉淮松: 系統集成與IT服務完全是兩個概念。首先,就客戶端而言,客戶的需求是不一樣的。系統集成主要是以項目為基礎,客戶項目的獨立性比較強、邊界比較清晰; 而做IT服務,客戶不但關注某個項目是否成功,更關注IT系統的整個生命周期是否成功,這里的核心是對孤立的項目進行統合,企業的創新服務能力已成為最關鍵的。
其次,IT服務對一個企業自身的管理與創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系統集成業務相對簡單; 而IT服務則要求企業提供的服務是體系化、規范化和標準化的,這就給IT服務企業提出了一個新課題。—如何讓服務產品化。除此以外,如何讓服務產品具有個性化,即讓IT系統與不同類型客戶的業務緊密結合,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需要IT服務商有豐富的行業積淀,有“懂行”的專家團隊,我們把這叫做“知識庫”積累,這很重要。
孫定: 我們知道,近年來太極業績非常好,每年都有30%以上的增長,這與太極轉型IT服務有關嗎?國內企業做IT服務應該是一種全面的創新,太極是如何實現這種跨越的,目前的業務已經做到了哪些領域?
劉淮松: 太極從2000年開始,基本上是每3年翻一番,2000年我們的收入是兩個多億,今年我們的收入會超過10個億。
我們的目標是做中國最好的IT服務商,我們也不會急功近利,也許在投入期我們會看到利潤的減少,但長遠看,這是量的積累,是長期規劃。目前我們就正在籌建一個600平方米的解決方案中心,把我們的解決方案模型化,讓客戶通過親身體驗,來了解解決方案的作用,在項目建設中少走彎路。像這樣的投入,都是我們的后續儲備。
目前太極最主要的業務領域是政府信息化,我們已經為國家二十幾個部委提供了IT服務。政府信息化之所以看重太極,跟太極多年來積累的客戶信賴度有關。另外,我們的政府信息化產品也比較成熟,在這個領域的實施團隊經驗豐富。除了政府部門以外,能源、冶金、金融、教育等行業也是我們這幾年拓展得比較好的行業。
占領更廣闊的空間
對于IT服務,跨國企業只是搶得了局部的高端市場先機,而政府部門以及廣大中小企業的IT服務還需要懂得中國文化、更具成本優勢的本土企業來開拓,更廣闊的空間屬于我們。
孫定: 一般來講,提起IT服務,客戶都會率先想到那些大的跨國企業,像IBM、HP、EDS、埃森哲、安達信等這樣的國際IT服務與咨詢公司在客戶那里都很被認可,太極能否感到來自于他們的競爭壓力,我們的空間到底在哪里?
劉淮松: 的確,在IT服務領域國外企業確實搶了一些先機,近幾年,IBM、HP等過去以硬件為主的企業,也在通過并購等手段向IT服務轉型,在中國市場,一些大行業如中石油、中石化、電信、金融等領域的ERP項目的咨詢和實施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的優勢是全球化的經驗,在歐美信息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承擔了許多運維建設項目。但是,在中國市場他們存在軟肋,他們對中國國情與中國企業的管理模式理解不透,所以政府以及廣大的中小企業市場是他們的短板。外企在IT服務領域所搶奪的先機,只是局部的高端市場的先機。
我們與外企之間的關系,更主要的還是競爭與合作并舉,在合作中我們向外企學習全球化的理念與經驗,他們也通過與我們的合作,更多地了解本土管理與文化,并可實現用戶投資的降低。
孫定: 本土企業做IT服務,從行業經驗積累,到咨詢團隊建設,再到平臺和技術架構的支持包括Call Center的構建等,難度非常大,你用什么辦法使太極獲得了快速的發展?
劉淮松: 我們總結了三方面的IT服務創新:
一是知識創新,也就是我們的“知識庫系統”建設。首先,我們把以前做過的項目按不同的行業進行知識經驗總結,歸納出適用于不同行業應用的業務模型,使我們的服務越來越體系化。其次是技術體系創新的積累,這也是知識庫的一部分。我們有一個技術架構E化平臺,其中囊括了太極20年來積累下來的50余項自主知識產權技術。
二是方法創新,即在管理方面形成自己的風格。目前,我們已經在IT咨詢、軟件開發和工程實施、IT服務管理等諸多方面都總結出了太極的獨特方法論,尤其是在大型工程項目的實施和管理上。
三是文化創新。IT服務企業最重要的是人,企業的文化氛圍很重要,這包括員工有沒有客戶導向的意識,企業有沒有協同工作的氛圍。目前太極在這方面已經建立了自己的“三個核心服務理念、三個責任”等公司文化,營造IT服務氛圍。
以上三方面創新相互促進,其最終目標是要打造出一體化的IT服務價值鏈,一般來說,客戶找到太極以后,每個環節上的服務需求我們都能滿足。
孫定: 你一直在講“知識庫”建設,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對提供IT服務有什么關鍵作用?
劉淮松: 我們的知識庫是圍繞著行業來做的,目前的重點在政府公共服務行業,以后會向其他行業延展。一般來說,我們是從項目的統合做起,之后經過專家的梳理、提升,整合成對以后的業務拓展有用的數據庫。
舉例子而言,在醫療系統建設中,我們最早做過衛生部應急指揮系統,通過知識庫的總結歸納,我們簡單形成了一個業務模型。而今年,我們又陸續做了5個省衛生廳的應急系統。這樣,在應急指揮系統建設方面,我們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知識體系。在這個體系的幫助下,我們會很快地切入其他類似系統的建設。我們的目標是在衛生應急領域成為國內最強的服務商。
最遲后年一定上市
上市是太極非常重要的一項戰略,目前正在運作階段,明年就會提交申請到證監會,最遲到后年太極一定會上市。
孫定: 我們知道,太極一直在為上市做準備,上市對于太極而言有什么意義?太極在這方面有什么具體的計劃或時間表?
劉淮松: 到目前為止,太極這20年的發展,都是以技術模式推動自身發展為主,這種模式很穩健,但還是有些慢。如果能借助資本的力量,成為一個公眾公司,我們就會發展得更快,同時也會使公司的治理結構更加優化、機制更加先進。
上市以后,我們可發展的空間就會更大,可以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將業務延展到更廣泛的領域。最重要的是,可以從目前的內生式增長模式一步躍為外延式增長模式,這是我們非??释麑崿F的。因此,雖然業界普遍認為上市是把雙刃劍,但太極還是認定了要走上市這一步,實現技術加資本的“雙輪”驅動,這個戰略是不會變的。
具體的規劃是,今年是我們做準備的階段,明年我們就會提請申請到證監會,在國內A股上市。如果明年不成功,那么后年一定會成功。
孫定: 前一段時間東軟在A股集團整體上市遇挫,這會不會影響太極上市的積極性?
劉淮松: 不會的。東軟是集團整體上市,他們向證監會申請的模式本身就是一種探索,因此在審批上存在風險。而太極的風險沒那么大,這5年來我們的股份制改革已見成效,不會有不穩定的政策因素。而且一個企業上市能否成功,關鍵還是業務是否有足夠的競爭力。從目前情況來看,公眾對太極這類公司還是挺認可的,像東華合創、中軟等在股市上的表現都可圈可點,股價也都不錯。
太極經過這幾年的成長,業務做得更“厚重”了,我們感覺自信心更強了, 到了厚積薄發的時候。
采訪手記
企業之“厚”道
我們常說“做人要厚道”,那是因為厚道是一種做人的優秀品質,厚道的人更值得信賴和依靠;同樣,做企業也要講“厚道”,一個厚道的企業同樣會更多地博得社會的信賴和依賴。如果只知道在外邊“吹喇叭”,內部業務卻沒什么“真才實學”,企業不但活不長久,就連在它那里工作的員工也會常常表現出忐忑不安的精神狀態。
遺憾的是,現在不“厚道”的企業真不算少,就好像一種傳染病,大家都拼命地去“忽悠”,廣告說得天花亂墜、活動做得花里胡哨,更有甚者,連市場數據都是勾結好了調研機構人為做大的??炊嗔诉@樣的企業,心里難免也有些浮躁。
而這一次跟太極總裁劉淮松交流,內心卻體驗到了一種少有的平和,那是一種很踏實的感覺。他本來還算是一個能言善語的人,但交流中他并沒有夸夸其談,只是問到哪里說到哪里,而從容淡定的氛圍卻彌漫了整個環境,這也是為什么到最后我們一定要問他,做企業怎么才能保持他那樣一種良好心態,他的回答是——要淡定。
記得7年前,在太極還忙于體制改革的時候,我們曾經與劉淮松總裁有過一次交流,那時談的更多的是體制改革話題,當時太極的業務還是以系統集成為主,處于重新定位的階段。今天跟那時候比,劉淮松更顯得從容了許多,我想這一方面緣于太極的體制改革已經產生效益,另一方面也應該緣于太極內部業務的進一步夯實、基礎架構的進一步“增厚”。也正因為如此,劉淮松才能很自信地跟我們說:“我們不愁沒單……”
從太極目前的業務看,定位于“IT服務提供商”是更上一層樓,系統集成商走過20年風雨歷程,產生了多種分化,而能像太極這樣依靠多年經驗的積累,專注于為行業提供IT服務與咨詢,應該是一種難得的升華;同時,太極也做了很多工作使其業務不斷變得“厚實”,包括已經開展的“知識庫”積累和正在著手建設的解決方案體驗中心,這些都是企業豐厚實力的手段。目前在中國市場,非常缺乏本土高端IT咨詢公司,太極照這個路子走下去,應該是大有希望的。
當然,擺在太極面前的挑戰也很嚴峻,太極目前的角色還屬于“國家隊”(其政府資源比較雄厚)。但國家隊有兩大特點,一是實力可以代表國家水平; 另一個是,非市場化的資源支持占優勢。也就是說,“國家隊”所特殊享有的資源支持,會不會在另一面削弱太極參與充分競爭的能力,如何避免?這恐怕是劉淮松下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吳萍)
總裁感悟
要有平靜的心態
“做IT心態很重要,最高的境界是‘身在其中’而又所有欲念都‘蕩然無存’,要承受力極強,遇到天大的事也要氣定神閑,事情來了就要想對策,辦法總是有的?!?/p>
一走出校門就在太極的孵化單位電子工業部第15研究所進而又到太極工作的劉淮松,經歷了從國企體制改革到市場化運作一個公司的全過程,這期間太極風風雨雨走過了20年,而劉淮松浪里淘沙,始終站在前臺,以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在業界廣受贊譽。在談到做IT什么素質最重要時,劉淮松道出了以上感悟。
“我就是干事的人,歷史給予的擔子,不能回避。”這話初一聽好像有些無奈。這些年,體制變換最艱難,從整齊劃一到分散經營,再到統籌整合,太極經歷了幾個輪回的改變。世紀交替之際,面對如此復雜的改制和業務重新定位,事實上,他是實實在在“不能回避”,因此這句話中有著很重的歷史責任感,而在這個過程中,“平靜的心態”的確是太重要了。
回首太極20年走過的路,劉淮松認為,“2002年的改制之路走得太對了”。也正是那時,太極明確了要從國有走向市場、對小而散的業務進行重組,這一舉措決定了太極能夠獲得今天的發展。從那時走到現在,劉淮松認為太極已經“從局促走向從容”,業務體系已經形成了,下一步的關鍵就是做品質、做經營,實現資本加機制的雙輪驅動。在這個過程中,“平靜的心態仍然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