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趙宏偉)精確的列車進站時間、手機信號的全面覆蓋、多個系統的合力應急,地鐵5號線自誕生之初就擁有了眾多的優點。它的開通帶來的不僅僅是老百姓出行的便捷,更加詮釋了地鐵行業信息化水平的迅速提高。
“感覺出行方便、快捷了很多。”
10月7日,北京地鐵5號線開始試運營。家住通州梨園的牛女士,原來開車去北四環上班,現在已經改乘地鐵了,牛女士說: “現在不但比過去省了油錢和過路費,而且每天還至少節約20分鐘時間。”
就在開通當天,記者也早早地體驗了一把。5號線的開通帶來的不僅僅是出行的便捷,在5號線中乘客還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新意、更多的不同之處: 在5號線中真正實現了手機漫游; 并且乘客可以清楚地知道列車進站時間。其實,在地鐵5號線提供便捷、舒適出行服務的背后,更是一種科技以人為本的詮釋。
那么,地鐵5號線究竟應用了什么新的科技來為我們服務呢?
方便的乘客信息系統
據了解,北京地鐵5號線在國內首次采用了旅客信息實時傳輸系統(PIS)。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設備管理中心的方少軒副主任介紹說,這個系統一方面包括站臺的液晶顯示屏和觸摸屏,另一方面包括車內的移動顯示屏。
在站臺懸掛的顯示屏為乘客提供了本次列車時間、下次列車時間、公交線路、列車時刻、天氣預報、旅客人數、首末車時間等信息的收看和查詢。記者通過親身體驗了解到,在屏幕上顯示的本次和下次列車時間都非常精確。那么這一點是如何做到的呢?
據北京城建設計研究總院5號線設計負責人劉書斌介紹,列車在實時運行過程中會與地鐵指揮中心有實時的聯系,這樣指揮中心就能了解列車的速度、位置等信息,再通過計算機程序的計算就可以得到列車到站的時間,然后再將精確的信息發布到站臺的液晶屏上。
記者在5號線地鐵的車廂中也觀察到,每節車廂都安裝了8塊液晶顯示屏,顯示一些實時信息。車廂內的顯示屏可以實時播放數字電視內容,到了明年奧運會時乘客在地鐵中就可以觀看奧運比賽直播,不受任何影響。
那么地鐵5號線是怎樣克服數字電視信號從地上轉入地下難題的呢?劉書斌介紹說,首先是將地面上的信號接入到地鐵的指揮中心,之后再通過WLAN無線網絡傳輸技術將信號傳輸到各個終端。每輛列車上安裝了信號接收裝備,這樣就保證了信號的暢通,實現了實時轉播。據了解,5號線乘客信息系統是全國第一個將WLAN無線網絡傳輸技術應用于車輛、地面雙向數據傳輸的乘客信息系統。
除了WLAN無線網絡傳輸技術在地鐵中得以應用,5號線的通信系統也有了很好的改觀。在1、2號線經常能碰到這樣的場景,某個乘客對著手機大喊大叫。其實是手機沒有信號了,聲音再大也不管用。
但是在地鐵5號線上再也不用為打電話而煩惱。無論是在站臺停靠還是在隧道里快速運行,手機信號基本滿格,完全能滿足需要。北京地鐵5號線全線均鋪設了移動信號系統。據劉書斌工程師介紹,5號線在建設時就在站臺和隧道中預留了信號接收發送器位置,能實現信號全面覆蓋,在5號線坐車,乘客可以放心打電話。
“知冷知熱”的空調系統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在夏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由于人多會感到車廂內很悶熱,并且空氣很渾濁。但是隨著“新型地鐵通風空調多功能集成系統”在5號線的成功運用,今后坐地鐵時可以呼吸到清爽的空氣了。
5號線車廂內空調安裝在頂部,冷風器是左右搖擺的,風力均勻。而熱風裝置安裝在座椅下面,采用熱敏絲發熱,冬天,車廂內溫度可保持在16℃以上。方少軒工程師介紹說,車內設有溫度傳感器,通過溫度傳感器可以監控車內的溫度,從而自動或手動控制排風量的大小,進而調整車內溫度,使之保持穩定的溫度。他還介紹說,空調系統一般都會占據很大的空間,但是這套系統是集成了空調系統和通風系統,合二為一。這樣就節省了地下的空間,而挖掘地下空間的成本是很大的,因此也節省了成本。
不但如此,5號線是將地鐵區間隧道通風系統和車站通風、空調系統較好地集成在了一起,因此站臺的空氣也會保持清新。而在車內,當車內人多、空氣混濁時,車內的傳感器會發出信號強制啟動廢氣排放系統,幫助車內空氣的流通,從而保證車內空氣清新。
同時,在發生火災時,通風系統還可以幫助進行排煙。方少軒介紹說,在地鐵內會有煙感探測器,在不同的地方發生了火災,會有不同的應急措施。比如在站臺發生了火災就會啟動站臺的緊急措施,站臺的排風系統就會加大排風量。同樣在某個區間隧道發生火災也是如此。這樣就保證了一處失火而不影響到其他地方。
那么當發生類似火災這樣的危機時,地鐵中還有什么其他設施能夠幫助應急救災嗎?
多系統的合力應急
由于地鐵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環境下運營的交通工具,這就意味著,如果有危機出現,人們逃生將出現困難。對此,5號線是怎樣應對的呢?
方少軒介紹說,當發生火災時首先火災報警系統(FAS)會發出警報,也就是在地鐵內的煙感探測器會發出警報。之后火災報警系統還會釋放出一些惰性氣體來遏制火焰的蔓延。與此同時,旅客信息實時系統也會發出相關信息,提示乘客如何安全逃生。
除此之外,5號線中還有一套環境設備監控系統(BAS),負責監控、管理地鐵內的一些設備,比如電梯、排風機、消防水泵等。有異樣情況時則馬上通知綜合監控中心,也就是指揮中心進行統一的管理調配,比如通知列車火情信息等。
能夠通知到乘客是應急方案的第一步,而緊急時刻列車車門能否快捷開啟,是關系到乘客生命安全的關鍵。據記者了解,5號線全線加裝了安全門,這也是北京第一條全線加裝了安全門軌道的交通線。安全門將乘客與軌道隔離,并且列車車門與安全門嚴格對應,同步開啟,免除了乘客安全隱患。那么這是怎么做到的呢?
方少軒介紹說,首先要保證列車停止與安全門對應。在現階段,列車自動防護系統會扶助司機靠手動剎車來實現車門與安全門的對位,而計劃明年3月地鐵5號線列車會實現自動駕駛(ATD)的功能,屆時列車的行駛、停止都將按照設定的程序進行,從而可以更加精確地控制列車的行駛停止。當車門與安全門對應后,列車會對安全門發出信號,此時車門與安全門才能開啟。
此外,在列車上每節車廂對應的位置都設有一扇應急逃生門,在駕駛室中還配備了折疊梯,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司機將先拉開逃生門,然后放下梯子,乘客可以從這里逃生。同時,每個車廂中的兩個攝像頭,使指揮中心能夠實時監控車輛行駛情況及車廂內情況。
編輯點評:
目前5號線還處于試運營階段,所以一些服務還不夠完善,比如電子地圖、換乘信息還不夠豐富。除此之外,從目前的反饋情況來看,一些換乘站和人流量大的車站站臺空間設計偏小。據方少軒介紹說,這主要是由于沒有考慮到其他地鐵線路的客流量問題,而單純以5號線的客流量來計算了。在今后的地鐵建設中會借鑒這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