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際管理咨詢公司發布的預測,未來5年中國零售市場的規模可能達到1 . 3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和日本,超過日本以外亞洲國家的總和,但繁榮的背后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市場秩序混亂,誠信缺失,既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損壞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形象,出現這些問題的關健,我認為源于商人的素質,缺少儒商文化素養。
儒商文化素養是儒商文化的核心價值,可以概括成八個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從根本上與“小人愛財、不擇手段”的奸商品質相區別。商人愛財并不錯,做買賣就是要賺錢。與經濟發達國家的企業相比,我們的商人掙得少多了。以上市公司為例, 我們的企業總資產利潤率是1%,經營資產的利潤率是2%,而美國,上市公司總資產利潤率是7 %,經營資產利潤率是20%,是我們的10倍。何以差這么多?這里就有一個賺錢的觀念問題,也是中國商業發展的軟肋。有人說儒商思想講究不賺錢,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儒商是強調賺錢“有道”,不取“不義之財”,只要“有道”,錢賺的越多越好。
要成為儒商, 必須修練成“ 君子” , 成為“ 儒魂商才” 的優秀商人。儒家學說中沒有直接論述商業問題的,那為什么還會有儒商之說呢?因為,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等講的是仁義道德倫理,是做人做事的準則。這對商人和商業也適用。所以,各個時代的優秀商人都認真按照“論語”等提出的倫理道德來修練自己。
如何才能修煉成“ 君子” 呢?就要做到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三達德”。孔子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是儒家學說中提出的達到有道德修養的“君子”的條件。“知者”就是有知識、有智慧的人。商人在經商的過程中要掌握商機,實施正確的謀略,有效的營銷運作,達到企業戰略目標。“仁者”就是愛人、關懷別人、善待別人的人。商人在經營過程中要善待供應商,要與批發商、零售商和衷共濟,要善待顧客, 善待員工, 不只是給員工金錢,而是關愛、信任、贊美,于細微之處,細節之中使員工感受到精神的滿足,用仁愛形成團結一致的企業團隊。“勇者”就是勇敢,有膽識,無所畏懼,有拼博精神的人。商人在處理商務活動中要果斷,敢于冒風險,抓住商機,遇事勇于承擔責任,以身作則,樹立勇往直前的作風。無形資產有無窮潛力的顯示效應, 有“ 水窖”的功能發揮自凈作用,實現良性循環,達到有為而治發展企業。
愛財“ 有道” 之道就是商道,也就是儒商長期實踐的三條基本商業行為規范:第一條就是誠信。誠是行為的基礎,信是行為的準則。誠實可靠, 言而有信; 貨真價實, 物有所值;不弄虛作假,童叟無欺。現在中國商業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誠信,產品假冒偽劣橫行于市,每年簽約的合同執行的只有30%。過去號稱“禮儀之邦”,儀在哪里呀?對企業來說誠信對外是最好的宣傳,對內是團結員工降低管理成本的最有力的武器。誠信的最高境界就是商務活動做到真善美。這對一切經濟活動者都是最高境界。第二條是恕道。孔子的弟子子貢曾問孔子:“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 孔子說: “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認為恕道是人一生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因為它是仁愛的人際關系的起碼標準, 用現代語言就是“換位思考”了。在1993年的《全球倫理世界宗教會議宣言》中提出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人類的“ 倫理金律” 。這適用于一切人和事。經商的人要能做到這八個字,在做買賣中就可以沒有欺騙二字了。第三條就是和諧。孔子的弟子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這里講的“禮”是指社會制度、社會秩序、社會關系,“禮”是用來調整事物矛盾的。大家都禮讓就能和諧相處,和氣友善,社會就會安定。改革開放以前,天天講“以階級斗爭為綱”,天天斗,最后斗成“紅樓夢”里探春說的,“都斗成烏眼雞了”,還怎么能發展呢?現在我們提出建設“和諧社會” 。作為商人, “ 和” 字更加重要。“和氣生財”是商人的古訓。一個企業只有建立起和衷共濟的經營理念,才能組建起有效率的團隊,與供應鏈中各個環節取得共贏,才能對顧客和善友愛,得到顧客的信任。這都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
儒商的這三條行為規范是儒商文化的優良傳統。要繼承與發揚就要在現代經濟實踐中不斷學習,總結提高,這對于中國企業傳承優秀的儒商文化會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