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之濱,沙洲大地;東方風來,新城崛起。在上世紀末,地處長江沙洲之地的張家港人以敏銳的觸覺感受到了大時代、大發展的機遇,迅速在觀念上做了新變的調整,以“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張家港精神給經濟建設推波助瀾,創出了一片輝煌。在這片土地上,1997年成立的江蘇國泰國際集團,以無比的自信,營造出了發展的強勢,成為張家港市乃至全省外貿發展的一個縮影。
沐雨兼風逾十年,行囊半足五湖煙。彈指一揮間,國泰集團已成立十年。十年里,國泰一步一個腳印,留下了一條奮進上揚的軌跡——
精耕細作:十載碩果溢芳華
國泰集團的前身是張家港市對外貿易(集團)公司,始于1973年10月成立的沙洲縣對外貿易公司。當時公司主要從事貨源收購業務,起到一個“收購站”作用。1992年8月,公司在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國家外經貿部批準獲得了自營進出,經營權,成為江蘇省第一家享有進出口經營權的縣(市)級對外貿易公司。1993年2月,公司與張家港地方外貿公司組建成立張家港市對外貿易(集團)公司。
1997年8月,經省人民政府批準,以張家港市對外貿易(集團)公司為主體,江蘇國泰國際集團組建成立,成為江蘇省重點企業集團之一。
潛龍出淵,沖云斗雷。集團成立以來,沐浴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關愛,十年發展,國泰集團各項事業舒枝展葉,進出,總額從1997年的5.2億美元增長到了2006年的13.6億美元,增長了1.62倍;出口額從1997年的3.6億美元增長到了2006年的12億美元,增長了236倍;銷售由1997年的275億元增長到了2006年的152.5億元,增長了4.55倍。在“2007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泰集團列第248位,在“2007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列第81位。
集團目前下轄16家專業進出口公司,60多家生產、三產企業,2家五星級賓館,以及美國、日本、香港等駐外公司,總資產超42億元,集團員工14000人,已初步形成一業為主、多元拓展的經營格局。河清海晏,魚龍競躍,可謂百業興盛——
外貿主業興未央
國泰集團成立十年來,外貿主業不斷壯大。
1997年集團成立當年,實現進出,5.19億美元,其中出口3.62億美元。
2001年,集團出口6.39億美元,在全省外貿企業中躍居首位。
2002年,集團出口7.96億美元,出口額在全國出口額最大的200家企業中名列第29位。
2006年,集團完成進出口總額13.6億美元,其中出口超12億美元,出口額連續第六年在全省外貿企業中名列首位。
經過十年的調整,目前,集團出口前七位的大類商品分別為服裝、紗線、面枓、機電、鋼材及制品、化醫、輕工產品。其中服裝產品2006年出口3.53億美元,占總出口的29.84%,成為集團出口的第一大類品種。集團主要出口產品由傳統產品向成品、高附加值產品轉變沍出了堅實的步伐。
出口市場結構和貿易方式進一步合理。集團對遠洋市場出口比例逐年提高,2006年,集團對遠洋地區出口4.6億美元,占總出口比重的39%。集團累計出口至11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超百萬美元的國家地區達65個,超1000萬美元的達20個,超2000萬美元的達15個。
十年發展,國泰集團創造了江蘇乃至全國外貿史上的奇跡。
多元拓進千帆競
圍繞集團綜合發展的戰略目標,在擴大外貿經營的同時,十年中,集團實業化、多元化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
自成立以來,國泰集團不斷尋找自己能控制的資源渠道,通過獨資合資建辦、控股、參股等方式,扶植和發展了一批緊密型和松散型的工貿聯營單位,建立了服裝工業園、科技工業園等一批出,貨源生產基地。一批研發中心、打樣中心、質檢中心、包裝設計中心的建辦,有力支撐了集團外貿發展。目前,國泰下屬生產實體有近40家,2006年銷售達25.32億元。
集團還全資或控股了近十家三產企業,包括國貿酒店、蘇州國泰南園賓館、國泰房地產公司、新技術公司等,投資參股7家房地產、金融、證券、保險等企業。
在對外勞務輸出方面,集團已累計輸出勞務人員4355令人,目前在外總人數為1120人,外派勞務累計營業額超1億美元,創利超6000萬元,成為江蘇省對外勞務合作十強企業主一。
十年發展與轉型,國泰集團正積極調整自身的經營理念,努力將集團打造成善于內外結合、在眾多行業都有建樹的“多元產業巨人”。
革故鼎新起宏圖
在江蘇省外經貿系統中,國泰集團的產權制度改革起步較早。國泰自1997年成立集團之時,國泰選擇了漸進式的改制道路,七年改制走了五大步,初步形成了有國泰特色、符合國泰發展的股權架構。從2002年開始,國泰在下屬專業外貿公司內部推行分公司制,給更多年輕業務骨干創造發展平臺,激發基層核算單位活力。目前,集團專業外貿公司70%已實行分公司制。
在企業擁有一定量的資源以后,合理地配置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是企業確立競爭優勢的的重要因素。1998年5月,為實現外貿經營規模化、企業制度現代化和資本籌集市場化這三大目標,國泰將下屬輕工工藝進出口公司、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化工進出,公司及紡織品公司的部分科室整合,組建成立江蘇國泰國際集團國貿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張家港市流通行業首家股份公司。2006年12月8日,國貿股份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股票名稱為“江蘇國泰”,標志著國泰集團進入了資本經營的嶄新階段。2005年3月,集團以國貿酒店、蘇州南園賓館為主體,整合成立了國泰華昇實業公司,進一步做大酒店產業,同時成立了國泰物業管理公司、國泰旅業公司,積極向旅游、物業等產業進軍。
人才薈萃滿庭芳
十年來,國泰集團基本建立和形成了一套較為科學、規范的人才引進、培訓和使用機制,逐步形成了以體制、機制“吸引入”、企業的發展潛力“導向人”、科學制度規范管理“教育人”、建立發展平臺“用好人”的人才開發激勵體系,以此搭建一塊高層次的人才平臺,確立人才競爭優勢。
目前,國泰集團員工有14000余人,其中1500人從事外貿,其余的在三產公司和工廠。從事外貿的1500人中,大專學歷以上的占92%,本科學歷以上的占67%,其中大部分為英語六級或日語一級以上,這也是集團十年來引進大學生的基本門檻。
對于廣大員工,集團積極為員工做好職業生涯設計,構建好一個培訓和再學習的平臺。隨著近幾年的摸索和完善,國泰已經建立了一個良好的競爭和分配機制。公司全體員工不分性別、年齡、職務、本地外地,一律以工作實績論英雄。并努力為一些懂經營、會管理的“能人”更大的發展平臺和空間,使后備領導干部不斷涌現。集團近年來提拔的中層以上干部,絕大部分是近幾年新引進的大學生。目前,集團中層以上崗位本科學歷以上占90%以上。
據統計,國泰集團近年來每年的人才流失率在2%以內。
企業文化蘊蘭香
文化是成就百年基業的根本力量。近年來,國泰集團提出了打造“人文國泰”、“和諧國泰”的目標,大力弘揚“團隊、創新、超越”的企業精神,堅持“奉獻于國泰、報效于社會”理念,積極肩負社會責任,以此培養企業的“軟實力”。
集團先后辦了一份報——《國泰人》;2006年1月正式出版,每月一期:出版了一本書——《國泰志》;全書30多萬字,是江蘇省第一部外貿企業志、張家港市第一部企業志,系統全面地記述了國泰集團(含前身)32年來的發展軌跡;開展了一系列愛心助學活動——“希望之光”助學工程:06、07年分別資助張家港市130名和180名貧困學子,并已在四川省馬邊縣和湖北省浠水縣捐資建造了兩所希望小學;創作了一首歌——《國泰之歌》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國泰企業發展研究基金會;建辦了六家青年俱樂部……集團的企業文化建設特色鮮明,全面提升了集團的內部凝聚力和對外形象。
在日常工作中,集團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工組織的作用,開展各類體育、文藝等活動,同時應用會議、宣傳欄、內部局域網、參觀學習等各種方式,使員工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之下,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產生對國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員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行為與整個集團聯系起來。
國泰集團十年的發展創造了全國縣級外貿公司的奇跡,被譽為“飄揚在中國外貿大地上的一面旗幟”。集團先后被授予“全國對外經貿優秀企業”、“全國外經貿系統先進集體”、“全國外經貿系統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江蘇省先進集體”、“江蘇省文明單位”等稱號。
同樣的外部發展環境,國內外貿企業千萬,國泰快速崛起并長期保持強勁增長勢頭的奧秘在哪里——
沖云斗霄:高歌一曲展鵬程
光榮和聲譽不是一種虛幻的光環和外加的迷彩,她來自嘔心瀝血的經營,來自腳踏實地的辛勞,來自百折不撓的勇毅……回顧國泰集團不斷走向輝煌的歷程,是一條自加壓力、難中求進、銳意改革的創業之路。
自加壓力,有艱苦創業的激情
國泰集團是張家港精神的積極實踐者,集團始終發揚張家港人的爭先意識和拼搏精神。在公司獲權初期,沒有配額,沒有交易會攤位,主要經營的是“三類產品”和“三類市場”,老一輩的國泰人白手起家,“提著樣品找客戶、擠公交”,“一個房間擠七、八個人睡”,“廣州賓館客房里搭起樣品間”……在1997年成立集團后,相對于公司的初創時期,可謂“家大業大”,但艱苦奮斗、激情創業仍是國泰廣大干部員工堅持的傳統和自覺行動。
集團廣大外貿業務員的作息時間是這樣的:早上7、8點鐘出門,晚上7、8點鐘以后回家,雙休日的星期六肯定是在公司加班,遇有與客戶談判或處理急事,通宵達旦、廢寢忘食的情況更是經常出現。有一位北京的記者在采訪國泰時曾做過一個統計實驗,在晚上8點多鐘看國泰大廈,結果她發現,33層的國泰大廈幾乎有三分之一的辦公室窗戶還透射出燈光。對國泰人而言,一天繁忙的工作遠遠沒有結束。
在國泰集團,外出辦事有以下“潛規則”:住宿不在高級賓館,用餐不在高檔酒店;能當天返回的,就不在外過夜;各公司的經理不搞特殊化,外出執行公務與業務員同吃同住;住宿堅持不開單間,乘公交車方便的就不坐出租車,乘飛機不坐公務艙……
工作中有干勁,有激情,吃大苦,耐大勞;干工作既用腦,又用力。正是這種奮發昂揚、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國泰集團成為江蘇省外經貿條線一支拉得出、打得響、能征善戰的“鐵軍”。
難中求進,有應對和調整的能力
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波動性、風險性大,挑戰性強。縱觀國泰集團十年來發展的歷程,善于對外部形勢作出積極應對和新變調整,并從中發現機遇,難中求進,是自始至終貫穿其中的主線。
國泰人有這樣一句話:“市場機遇不等人,不爭不搶是庸人,錯過機遇是罪人。”國泰人對機遇一向立足于搶,看準了就分秒必爭地上,有膽有識地闖,千辛萬苦地拼。
當外部形勢嚴峻時,及時作出應對和調整。在十年的發展中,國泰年年都遇到困難:東南亞金融危機、出口退稅不到位、伊拉克戰爭、非典疫情、人民幣升值、原材料漲價、紡織品出口政策不明確、出口退稅政策調整……但國泰每年都在困難中贏得了先機,求得了發展。對于困難,國泰人是這么看的;每一次困難和危機來臨,都是市場的一次重新洗牌,都是“快魚吃慢魚”的機會。一句話:越是困難的時期,越是勝出的機遇。這也是國泰人十年來積聚的最寶貴的發展經驗之一。
銳意改革,有科學發展的理念
組建集團后,集團對各專業子公司進行了改制、改組、改造,子公司全部改制為責任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吸納廣大職工八股,將廣大職工的利益與企業緊密相聯。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建立“新三會”制度,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運作。通過建立母子公司管理體系,明確母公司與子公司的責權利關系,理順集團內部關系。在發展過程中,集團以財務管理為核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決策、會審、核算財務管理制度,嚴格成本核算,搞好資金運籌。2000年集團順利通過IS09000質量體系認證,促使集團內部管理再上新臺階。近年來,國泰集團又逐步完善和出臺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涉及人事、用工、職工考勤、財務、權益分配、業務、投資、資產等各個方面。多年來,國泰集團的財務費用一直控制在4%以下,詮釋了“管理也是生產力”。
近幾年,集團都賦予一個年度為特定的管理內涵:2003年為“質量管理年”,2004年為“質量效益年”,2005年為“強勢管理年”,2006年為“風險控制年”,以制度管理為中心,不斷提高集團的管理質量和經營質量,強化風險防范意識,消除不利于集團發展的種種隱患,杜絕集團內部各種管理漏洞和經營漏洞,使集團更加穩步健康發展。
可以說,國泰集團十年的發展,就是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史,以管理為基礎的發展史。
這,是一個爭先發展的世紀;這,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雄關漫道如鐵,跨入新的發展階段,面對撲面而來的各種挑戰,國泰又將如何著眼未來——
宏構遠謀:大江潮涌天際奔
運籌無限,韜略有神。展望未來,國泰集團的決策者們集眾思,擎巨筆,勾勒著未來發展的藍圖——
在量變基礎上增加質變,在做好“加法”基礎上做好“乘法”,朝著集貿易、實業、金融等為一體,貿易經營、生產經營、資本經營相結合的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大型綜合企業集團挺進,努力打造“實力國泰”、“效益國泰”、“文化國泰”、“形象國泰”,成就“百年國泰”。
“十一五”期間,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規模和效益同步增長。到2010年,集團實現銷售350億元,力爭突破400億元,實現利潤10億元。
——對外貿易穩步發展。充分利用集團現有優勢,進一步對集團的市場資源、客戶資源、信息資源、產品資源等進行有效整合,調整和完善貿易經營模式,貫徹落實以質取勝、市場多元化、科技興貿戰略,以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為目標,促進外貿主業的持續穩定增長。到2010年,形成24億美元左右的年進出口貿易規模,其中出口16億美元,進口8億美元,力爭繼續保持江蘇外貿企業出口規模前列。
——實業化建設取得新成果。圍繞發展戰略,梳理現有實業,鞏固發展已涉足領域,重點培育扶持優勢項目,通過各種投資方式,擴大集團產業集群。到2010年,力爭集團所屬生產企業年銷售收入突破120億元集團三產服務業加快-整合步伐,深挖潛力,拓展領域,年營業收入突破10億元采取多種形式加速投資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高成長性產業,逐步再形成1-2個新的支柱產業,形成紡織、化工、機械三大產業集群。
——資本經營取得實質性進展。通過并購等方式廣泛參與各種形式的資本經營,在“國貿股份”上市基礎上,擇機通過包裝集團其他優質資產或買殼上市方式再培育2-3家上市企業,建立資本運作平臺,形一成實業經營、資本經營、貿易經營三足鼎立格局。
——品牌建設取得新突破。實施“名企、名牌、名人”戰略,發展“品牌經濟”,樹立國泰集團“優質產品、高效服務”的誠信企業形象,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品牌產品,打造一個高素質、有影響力的企業家管理團隊。到2010年,力爭擁有1-2個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
滄海橫流風云起,大江潮涌天際奔。迎著新經濟時代的朝陽,國泰人又將踏上征程。料來日之勢,龍騰四海,百年國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