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忽大意 后患無窮
同學老李系資深記者,幾十年如一日地采風筆耕,身體一直很健康。可一年前體檢發現,他的血壓、血脂都偏高。因沒感到什么不舒服,他用藥斷斷續續。新年后他曾多次發生雙眼一過性視物模糊和肢體有麻木感,但片刻即逝。最近他還在夜間暈倒過一次。所幸的是,這些不適匆匆而過,未留下“痕跡”。他問我這是什么現象?我說極可能是小中風。他卻不以為然,說我是危言聳聽。事隔不久,不幸的事還是發生了,他突然暈倒,入院后醫生診斷為腦梗死,命是保住了,卻落個偏癱。
中風來勢如此兇猛,人們似乎只能“坐以待斃”,其實不然!中風發作前往往會出現許多蛛絲馬跡,我的那位老同學在年前發作的那幾次短暫的視覺障礙和肢體麻木就是中風警報。醫學上將反復發作,出現短暫的運動或感覺障礙,或出現眩暈,或發生言語障礙,每次發作僅持續數分鐘至一小時,發作后癥狀可以自行消失的疾病稱作短暫性腦缺血,又稱小中風。小中風發生后,如果能及時就醫,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大多數患者是可以免于演變成完全性中風的。
那么小中風是怎樣形成的呢?現代研究認為,這種病的形成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或血小板聚集物脫落,隨血液循環進入腦動脈引起阻塞所致,因此醫學上又稱其為“微栓塞”。而動脈狹窄、心臟病、血液成分改變及血液動力學變化等多種因素,會對其起到加速作用。應該提醒中老年人,遇到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必須迅速去醫院診治,以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
及時防治 化險為夷
病情一旦進入完全性中風,治療就比較困難。小中風看起來病在腦內,而根在頸部,80%以上的病灶分布在頸內動脈系統。藥物治療并不明顯,所幸,可以進行手術治療,施行頸動脈硬化斑塊切除術,不但可治好小中風,而且可以預防腦中風的發生。可使該病1年復發率由5%~20%下降至2%。隨著微創介入技術的發展,采取血管內支架動脈形成術也能取得同樣的效果。但是,重點還是應放在預防上。很多研究表明,中風與高血壓、糖尿病、心臟功能障礙、高脂血癥、吸煙、飲酒等因素有關。
據報道,完全性中風的患者大多數都有小中風病史。小中風患者在初次發生后4個月內將有20%左右發生大中風。未經治療的小中風,將有1/3發生大中風,且其中約一半在一年以內發生。可見小中風絕不是光打雷不下雨,而常是暴風驟雨的前奏,不可掉以輕心。
70%~90%的中風是因高血壓所致。高血壓又能使腦動脈粥樣硬化加速發展,甚至形成微動脈瘤,進一步構成中風的基礎。因此控制高血壓應列為預防中風的首要任務。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見病之一,它能導致動脈壁的變化和促進腦動脈粥樣硬化,且患糖尿病時血液黏稠度、血小板對血管壁的黏著功能、血小板相互間的凝集功能以及紅細胞的凝集都有所增高,因而務必及時控制糖尿病的發生和發展,否則極有可能引發中風。
高血脂能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同時會促發血液黏稠度增高等血液流變學變化,也是引起中風的危險因素之一。因而,平時飲食應多加控制,必要時可服用降脂藥。
吸煙、酗酒是不良嗜好,尤其是老年人可引發中風,應予以控制或戒除。
面對小中風,一是既不要無所謂,也不要草木皆兵,心態要平和。二是預防重于治療。糾正不良生活方式,戒煙忌酒,飲食低鹽低脂少糖,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若已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就應積極治療,堵住病源,疏通血脈,改善血液循環,保護腦細胞。現在治療小中風的藥物眾多,良莠皆有,可由醫生選而擇之。對小中風患者個人來說,重點是未雨綢繆,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前干預,可阻止向中風轉化,從而避開腦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