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戶外工作,生活很沒規律,經常是饑一頓飽一頓,工作忙時,就成了有一頓沒一頓,時間長了,落下了職業病——腸胃不好。以前總是在飯后吃幾粒“健胃消食片”緩沖緩沖,自從老公在超市買了山楂卷,我就不再吃“健胃消食片”了。每天飯后,幾個山楂卷下肚,保管胃脹腹痛等所有癥狀一掃而光。老公開玩笑說我是喜新厭舊,我反駁說:“山楂的種植何止成百上千年的歷史,而‘健胃消食片’充其量不過十幾年的歷史,哪個新?哪個舊?應該說我喜新不厭舊才對。”
老實說,我并不喜歡山楂。雖然從記事起,我就知道山楂是種開胃消食的水果,卻很少去品嘗它。果品市場常有新鮮的山楂出售,攤主兜售時還冠以“純天然水果”的美稱,但我始終不喜歡那個味,酸中微微帶甜還有點澀,那滋味比山西老陳醋好不了多少。而經過加工的山楂制品就完全不同了,仿佛是經過十八變的小姑娘,徹底脫胎換骨,酸甜適口,綿軟酥香。所以,盡管我不喜歡吃純天然水果山楂,卻是山楂制品的忠實消費者。經過加工的山楂制品越來越多,而我呢,是取其精華舍其糟粕,既享受到其健胃消食的藥用功效,又不必嘗其酸澀,真可謂良藥不必苦口,豈不快哉!
我最早接觸的山楂制品是上小學時學校附近小店賣的“果丹皮”,也就是一塊山楂卷成煙卷長短的一個卷,現在已不多見。如今超市各種顏色、規格的山楂卷、山楂片琳瑯滿目,相比之下,“果丹皮”自然不算上品,可在當時,因為小食品品種少,而“果丹皮”又物美價廉,自然成了孩子們最喜愛的零食。
工作后,有了余錢,我的零食開始傾向于價格稍高的“山楂糕”,山楂糕既美其名為“糕”,也就有了一點“點心”的味道,色香味都上了一個檔次。拿在手里,光看玫瑰紅的顏色,不吃也是一種享受。山楂糕大都是長方形或菱形的形狀,有大包裝和小包裝之分,大包裝的一次吃不下,可以用塑料紙包起來下次再吃,不怕壞,也絕不浪費。稍干時可以加水加糖在火上煮開,成為山楂湯,味道同樣好。
夏天,超市的貨架上出現了“山楂晶”,和“橘子晶”“菠蘿晶”等擺在一起,成了一種消暑解渴的飲料。這好像也就是最近幾年的事。從食品到飲品,山楂的功用又增加了。
一天,去藥店買藥,忽然發現貨架上出現了“大山楂顆粒”,看其說明,是以山楂為主料,功效和“健胃消食片”不相上下。我立刻買了一大袋,每天飯后,我也不用吃山楂卷了,只需沖服一小包“大山楂顆粒”,治腸胃病同樣有效。看來,山楂從飲品轉化為藥品,既是藥品生產廠家的一大突破,又是山楂這種藥用水果的必然歸宿。
脫胎換骨的山楂,使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