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來臨,百花凋謝,唯有菊花不畏寒風,傲霜盛開。菊花,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頭狀花序。按產(chǎn)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又分為“亳菊”“滁菊”“貢菊”“杭菊”等。野菊花,為菊科屬野菊花的頭狀花序,又名山菊花。菊花與野菊花雖僅一字之差,但在功效、應用上是有較大差異的。
菊花可供觀賞,也可以食用,而且還可以治病延年。《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就說“菊服之輕身耐老”。民俗有重陽節(jié)飲菊花酒之習,認為有益壽之功。菊花含菊苷、黃酮類及維生素B1等。大劑量服用有明顯的解熱和降壓作用。菊花制劑有明顯的擴張冠脈及增加冠脈血流量作用。菊花還具有多方面的療疾保健作用,常見病癥的自療用法如下:
(1)感冒發(fā)熱,頭昏,目赤,咽喉不利者,可用菊花6克、薄荷9克、金銀花9克,沸水浸泡,代茶飲。每日1劑。
(2)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之頭昏目眩,羞明多淚,可用菊花10克、炒決明子12克,沸水浸泡服。
(3)肝腎陰虛,視物昏暗,可用菊睛丸:甘菊花120克、枸杞子90克、肉蓯蓉60克、巴戟天30克,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下。
(4)高血壓、高脂血癥、動脈硬化及冠心病患者,可常飲桑菊銀楂茶:菊花15克、金銀花15克、山楂15克、桑葉10克,每日1劑,水煎,每日分3-4次內(nèi)服。
此外,菊花也有較好的清熱解毒作用,治療瘡腫疼痛,可用白菊花120克、甘草12克,煎湯內(nèi)服。
野菊花味苦,微寒,主要功能是清熱解毒,消腫。中醫(yī)治療瘡癤、癰腫的著名方劑“五味消毒飲”,就是由野菊花、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等藥物組成的。野菊花對其他急性炎癥,諸如口腔炎、扁桃體炎、腮腺炎、腸炎、乳腺炎、眼結(jié)膜炎及麥粒腫癥,也有一定療效。內(nèi)服、外敷、熏洗均佳,可靈活應用。如治體表之急性化膿性炎癥,可用鮮野菊花30~60克,水煎頻服;并用其花及葉30~60克,水煎外洗,或搗爛外敷患處。臨床有報道,用野菊花制成流浸膏(每2毫升含生藥4克),用此膏2毫升沖人單糖漿8毫升內(nèi)服,每日3次,既可降血壓,又可改善高血壓患者的癥狀。若遇肝熱型高血壓,可用野菊花、草決明各15克,沸水浸泡代茶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