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荊州市是江漢平原的腹地,東望武漢,西接三峽,北臨漢水,南極瀟湘,是全國重要的商品流通中心。近年來,在該市的荊州區和沙市區活躍著近2 萬名重慶奉節籍農民工,他們主要從事干菜(包括干菜、干果、調味品等)的批發銷售,其銷售市場除覆蓋就近的湖北、湖南、江西、重慶等地外,還遠銷到黑龍江、吉林和廣東等省市,桂圓、生姜、大蒜等干菜年銷售量居全國第二。這些農民來自貧困山區,創業之初沒有資本,幾乎都是從零起步;這些農民文化水平都不高,大多是初中以下程度。但是,他們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誠實經商的品質,通過“親帶親、鄰幫鄰”的創業形式,在荊州卻闖出了一條致富之路,并迅速發展壯大。在他們中間,有百萬元以上資產的約180 人,千萬元以上資產的近20 人。因為從事經營的人員多、規模大,所以被當地老百姓形象地稱作“干菜王”。通過調查,筆者認為,“干菜王”們創業的經歷感人至深,創業的經驗應予推廣,在三峽庫區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的今天,這種創業的現象值得認真研究。
走出一人,帶出一片
荊州已成為奉節的勞務輸出基地
到湖北荊州務工的奉節籍農民主要來自奉節縣的鶴峰、明堂、馮坪、新民、永樂等地。這里山大坡陡,土地貧瘠,人多地少,是集中連片的貧困山區,不少群眾連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在貧困與生存的巨大壓力下,富有開拓精神的農民,紛紛走出夔門,外出務工創業。鶴峰鄉招峰村村民丁時玉是第一個來荊州務工的奉節人,1985 年2 月,她揣著150 元錢來到荊州市沙市區,隨后,身邊的親戚陳長平、戴世金、戴世順等也來此務工;不久,在荊州經商已小有成就的李仁學將本社100 多村民帶到荊州;資產過億的建筑商袁強也從奉節老家帶來1000 多名農民工。先來的老鄉站穩腳跟后,又將自己的親戚、朋友和鄰居帶來荊州務工,每年務工人員都在成倍地增加,到現在逐漸形成了近2萬人的創業大軍。老百姓們這種自發務工的創業舉動也引起了基層政府的重視,鶴峰、馮坪等鄉鎮黨委政府到荊州實地考察后,把荊州市作為勞務輸出的重要基地,大力宣傳和引導,動員成功創業的老板回鄉,帶一部分農民出去務工;引導外遷安置不穩的移民,主動與成功創業的親戚老鄉聯系,到荊州實現再就業;努力幫助外出務工農民解決子女入學等后顧之憂。通過一系列措施,近兩年,鶴峰及周圍鄉鎮向荊州市新輸出農民工近2000 人,其中外遷到湖北、江西等地的移民就達近500 人,他們已把荊州這塊創業熱土變成了勞務輸出基地。
吃苦耐勞,誠信經商
普通農民工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干菜王”
被貧窮逼出夔門的奉節籍農民,都有一個共同的經歷,即先是做苦力,后成小商販,再到做老板。
歷盡了千辛萬苦。“北京粉絲”批發總代理李仁學20 世紀90 年代到荊州時,身上僅剩10 元錢。現注冊資金達1000萬的恒盛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干菜王”劉范平,剛來荊州時僅有57 元錢,靠挑石頭、包土地種等重體力活攢下幾百元后,開始從事南瓜、冬瓜等小菜買賣。創業之初,他們生活特別艱苦。調味品經銷商詹學回憶,那時每天不是吃面條,就是饅頭加咸菜,晚上睡工棚,老鼠來回跑,蚊子盯著咬,全體老鄉都這樣。靠慢慢的積累,他們的生意越做越大,從最初在沙市區江堤大道擺地攤,逐步發展到租用附近民房開門市、辦公司。據初步調查,僅沙市區江堤大道干菜市場就有200 余家批發零售店,從業人員3000 多人,其中95% 以上都是奉節人,年銷售額超過4 億元。除吃苦耐勞外,誠信經商是他們創業的成功之道。“粉絲王”李仁學曾從河南一家粉條廠賒購了一批價值上萬元的粉條,由于粉條質量差沒賣出去,后來該廠也停業了,按當時的合同約定可以少付款,但他還是支付了全部款項。現在,他們批發的貨物,如果零售商賣不出去,實行全部回收。因為誠信,他們與國內外客戶建立了良好的信譽關系,生意更是越做越紅火,一個個“泡菜王”、“干果王”、“粉絲王”、“生姜王”、“大蒜王”迅速成長起來了。他們的誠信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肯定,創辦的一批公司被當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授予“重操守講誠信先進單位”、“誠信私營企業”、“先進私營企業”等榮譽稱號。
團結互助,文明守法
山里人變成了繁華都市的“新荊州人”
奉節籍民工在來湖北之初,受到了當地商販的排擠,被戲稱為“川川兒”,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但他們靠團結互助的精神和文明守法的行為,不但創業成功,而且迅速融入當地社會。因為都是老鄉,他們有強烈的團結意識。先來者對后來的親戚老鄉,總是先讓他們給自己打工,待有一定積累后,就主動借錢讓其自己去發展,并傳授經商的經驗。據詹學講,他幫助的許多老鄉現在生意都較好,有些人的業績早已超過了自己。對當地商販的排擠行為,大家團結一心,依理依法采取正當有效的途徑解決。20 多年來,無論有喜事還是有困難,老鄉們都會共同分享,互相幫助。這種互幫互助的精神,讓身處湖北荊州的每一位奉節籍民工都有一種親切感、安全感,如1998 年江堤干菜批發市場被洪水浸泡的時候,大家團結一心、搶險自救,把老鄉和國家的損失降到了最低。在事業逐漸取得成功的同時,他們注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過加強學習,主動與當地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和當地居民協調溝通,彼此間建立了良好的關系。他們遵紀守法,遠離“黃賭毒”,把奉節人集中經商的地方變成了一塊“凈土”,據調查,近五年來,在荊州極少發生奉節民工違法違紀的事件。他們中的不少人士還加入了當地的各種商會和行會。劉范平還被荊州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聘請為行風廉政監督員。如今,當地媒體已親切的稱呼他們為“新荊州人”。
富有遠見,培育品牌
荊州成為“干菜王”們的創業發展基地
在做一般買賣獲得一定積累后,這些奉節籍的民工老板們并不滿足現狀,部分人員開始從商品流通領域轉向產品加工制造領域。憑著多年在商場摸爬滾打的經驗和對市場的深入調查,他們紛紛辦起了自己的企業,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他們陸續建立了豆瓣、豆棒、粉絲、腌菜、泡菜、雞精等加工廠,注冊了“味之星”、“婆婆媽媽”、“曬味特”、“康婆婆”等十幾個產品的商標。有的產品剛研究出來,就馬上注冊。奉節縣鶴峰鄉招峰村村民黃明(現為荊州市鄉香妹調味品廠總經理)在建立荊州市鄉香妹調味品廠后,發現調味品行業發展潛力巨大,于2004年注冊了“婆婆媽媽”品牌。在這一品牌的帶動下,目前該廠已發展成為生產具有川、貴、湘鄉村風味特色的調味品企業,其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并在全國設立了六大銷售分支機構。去年,黑龍江一位老板曾出價200 多萬欲買“婆婆媽媽”這一品牌,被她理智地拒絕了,決心把這一品牌繼續做大做強。為此,僅有高中文化的她今年又招聘了數名大學生,專門研究技術攻關和市場營銷管理。她堅信,只要努力,一定能將“婆婆媽媽”打造成全國知名品牌。
重慶奉節籍農民在湖北省荊州市群體成功創業表明:他們外出務工不但是進行了勞動力轉移,而且是先務工后創業;他們從事經商不但成就了十余名企業家,而且使一個群體實現了發家致富;他們獲得成功不但有政府的引導,而且更主要的是老鄉們在一起傳、幫、帶。在這群農民工身上,展示了農民群體創業具有的廣闊天地,這對我們今天發展勞務經濟具有很大的啟示。
第一,應大力弘揚“干菜王”們的創業精神,使這種精神成為庫區一種新的勞動文化。荊州奉節籍“干菜王”們為什么能在那么艱苦的環境下打拼成功,他們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敢闖敢干的開拓精神、吃苦耐勞的拼搏精神、誠實守信的敬業精神、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永不自滿的進取精神。正是有了這五種創業精神,他們才會一批又一批勇敢地走出去,才會奮勇向前、百折不撓,一步步走向成功。當前,三峽(重慶)庫區的部分區縣產業空虛,勞務經濟作為第一經濟,就業壓力大。很多移民存在落后的計劃經濟觀念,等、靠、要思想嚴重,寧愿吃低保,不愿去發展,沒有創業的意識和激情。面對這種情形,在發展勞務經濟過程中,弘揚荊州奉節籍“干菜王”們的這種創業精神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要通過專題研討,對這種精神進行深刻的挖掘;通過媒體報道,對這種精神進行廣泛的宣傳;通過召開創業報告會,對這種精神進行深入的學習;通過開展宣講活動,對這種精神在全社會大力的弘揚。使這種精神不但滲透到每一名務工者的血脈里,而且形成一種新的勞動文化,培育成庫區勞務創業的良好氛圍。
第二,應總結推廣“親帶親、鄰幫鄰”的創業模式,促進勞務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從鶴峰等鄉鎮農民工群體創業的實踐中可以看出,“親帶親、鄰幫鄰”這種勞務輸出模式雖然原始,但卻較為成功。與政府組織的勞務輸出和中介機構開展的勞務輸出相比,有較大的優越性。一是輸出形式具有穩定性。這種“親帶親、鄰幫鄰”地將親戚朋友、鄉里鄉親介紹或接收到外地務工,務工人員彼此間都有血緣、地緣、人緣關系,大家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相互幫助、相互照顧,能保持務工的長期性和穩定性。二是輸出人員具有廣泛性。這種群體創業的勞務輸出模式,不但能讓一般青壯年順利務工,而且還能解決勞動素質低、進廠務工難的“40、50”人員和女工務工就業的問題,并通過開辦“夫妻店”、“兄弟店”、“姊妹店”等形式,帶動一批人創業興業。三是務工具有一定的組織性。因為務工人員都是一批批帶出來的,先來者既是后來者的依靠,又是后來者學習的榜樣,因此,在務工群體中具有較強的號召力,能夠發揮好組織協調作用,團結帶領鄉親們務工創業。四是務工人員具有較強的責任感。因為親戚老鄉是出于對自己的信任和關心,才將他們帶出來的,如果工作干不好,就對不起親戚、對不起老鄉、對不起家人,無形中增強了后來務工者的責任感和對企業、城市的歸屬感。五是輸出成本低。政府組織勞務輸出本是利民的好事,但由于群眾依賴心理重,認為政府介紹的就是“鐵飯碗”,掙不到錢或稍不滿意就要找政府的麻煩,輸出成本較高,而引導推廣“親帶親、鄰幫鄰”這種勞務輸出模式,不但成本低,而且還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迅速總結推廣“親帶親、鄰幫鄰”這種群體性的勞務輸出模式,是順應客觀經濟規律,做好勞務經濟工作的有效措施,將促進勞務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第三,應深入研究荊州奉節籍農民工成功創業的現象,找準政府發展勞務經濟的新抓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作為一種生產要素,主要由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在進行調配。而政府開展勞務經濟工作,則是通過政府有形之手對勞動力資源進行導向性的調配。筆者認為,全力支持類似荊州等地農民工“親帶親、鄰幫鄰”更好地創業,就是把市場無形之手變成了政府有形之手,形成助推勞務經濟發展的新抓手。這只新抓手主要有五大著力點:一是要培育壯大農民工老板的實力。如幫他們建立行業協會、商會、流動黨組織等,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為他們提供政策法律方面的服務;與當地政府交流溝通,給他們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只有他們的實力壯大后,才能像海綿一樣,不停地吸納勞動力資源之水。二是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對外出務工人員的子女入學、留守老人和兒童,政府和社會要給予必要的關心和照顧,使他們安心在外務工創業。三是組織培訓好農民工。根據企業的需要,采用訂單方式有針對性地培訓農民工,為企業源源不斷地輸送技能型的人才,使勞動力輸出和企業用工需求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四是加強經貿合作。作為勞動力輸出地,不僅要為企業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而且與他們還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如在農副產品加工方面,可以為其提供豐富的原材料。五是吸引農民工老板們回鄉創業。作為地方政府,應緊緊抓住機遇,切實改善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全力開展“鳳還巢”工程,以最優惠的政策吸引外地的創業者回鄉創業,從而帶動家鄉的發展。
(作者系重慶市奉節縣人大常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