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時,他是一名不足初中文化水平的普通工人,在1978 年恢復高考的熱潮中,夢想著自己也能成為“有知識、有文化”的人。38 歲時,他擁有藥學學士、工商管理碩士、管理學博士學位,是一名資深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專家,活躍于企業內訓、咨詢領域和高等學府的講堂。
如此跨度的人生,被程社明濃縮成一個個精彩的觀點——學會從中吸取成長的意義,彎路會變為必要的探索;職位、金錢都可以舍棄,但內職業生涯的發展永不能停止;每一次職業生涯的飛躍,都必須以學習新知識、樹立新觀念為前提條件……
彎路的價值
跨進夢寐以求的大學校門,程社明用了三年的時間。因為比班里的同學平均大了三歲,再加上一米八六的大個兒,剛開學時,不少同學都把程社明誤認為班級輔導員。曾經有一度,他也開始懷疑自己,用三年的時間學習就為了讀大學,是不是走了彎路?
進入不惑之年,程社明開始了自己的新事業——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他笑稱用了22 年,才找到了自己的“終身所愛”。這時的他,不再對人生中的曲曲折折感到懷疑,喜歡用“必要的探索”來定義。
《職業》:如果要您現在來總結一下自己的職業發展,您覺得自己有沒有走過彎路?
程社明:我覺得不能叫彎路,應該叫必要的探索過程。犯錯是無法避免的,但如果犯一次錯就能吸取教訓,并用來指引自己今后的人生,那我更愿意稱它為必要的經歷。如果你挖掘不出那段經歷的價值,不善于總結,那彎路始終是彎路,還很有可能重蹈覆轍。
《職業》:22 年的探索,對一般人來說,時間會不會太長了呢?
程社明:有的人很早就可以確定一生所要從事的職業,但大部分人沒有那么幸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平均一個人一生會從事四到八個職業,往往在經歷三四個職業以后,才知道自己最喜歡什么、最適合什么。但是有意識的探索肯定比無意識的亂摸亂撞要好、要快!做第一份工作時,就要帶著思考:適合我嗎?我喜歡嗎?有能力干嗎?能干多長時間?
我的建議是在職業生涯早期,也就是三十歲之前多嘗試,一兩年、兩三年換一個職業很正常。三十到四十歲之間,三五年換一個職業是正常的。四十歲之后,最好是已經找到了自己終生要從事的職業。但一定要記住,無論是否真心喜愛現在的工作,都要努力做好,更不要以探索為名義隨便換工作,隨便換工作是對自己、對工作都不負責任的行為。
《職業》:那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調轉方向還是越早越好呢?
程社明:在你的職業生涯道路上發現方向錯了,是不是立刻掉頭呢?我的回答是“不一定”。如果是涉及道德、法律的錯誤,要懸崖勒馬;發生方向、目標與自身不契合的錯誤,則應先減速,看環境,然后以適當的方式調整。錯誤不是一下子就能糾正,這和中醫說的“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是一個道理。掉頭太急了,不是沒準備好,就是留下一堆爛攤子,就容易出事,所以不是越早越好,是越恰當越好、越適時越好。
“舍得”的哲學
曾經,程社明是一家中日合資醫藥企業的金牌推銷員,婉拒日方總經理的提干、到日本進修、分房的挽留“誘惑”,進入南開大學中法管理研究生班學習管理,后以研究生身份遠赴法國留學;曾經,在法國留學一年多的程社明,手拿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和兩家公司的高薪offer,卻毅然選擇了回國;曾經,程社明是一家大型合資企業的董事、總經理,卻毫不戀棧地離去,選擇“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領域二次創業。
面對職業轉換的痛苦,程社明毫不諱言。但習慣變被動為主動的他,在擁有與放棄之間,早已總結出一套“舍得”哲學。
《職業》:您的多次職業轉換,都要面臨舍棄,當時心情如何?
程社明:我的幾次轉變,有主動的,也有被動的。被動轉換當然會帶來很多負面情緒,所以應該盡量爭取主動轉換。一旦不得已進入了被動轉換的狀態,先對自己說:“太棒了,太好了,我又有鍛煉的機會了,我又有成長的機會了。”至于棒在哪、好在哪?再想。給自己一個人為的急剎車,制止負面情緒蔓延。從你下決心破釜沉舟那一刻起,就能化被動為主動。
《職業》:翻開您的簡歷,可以看到您的職業發展中一直都有學習相伴,甚至為了學習舍棄了非常好的工作,原因是什么?
程社明:職業生涯的每一次質變,都要以學習新知識、樹立新觀念為先決條件,這是我從自己經歷中獲得的最深刻的感悟。道理其實很簡單,例如想當總經理,必須先進行能力、經驗等的準備,這部分叫做內職業生涯的發展,獲得總經理職位叫做外職業生涯的成功。內職業生涯好比一棵樹的樹根,外職業生涯則是樹冠,想開花結果之前要先長好根。
有兩種關于學習的做法我是不太贊同的。一是有的人會選擇找個機會先進入目標行業,然后邊做邊學,但如果太急于進入,太超前于自己已有的積累,只能把事情搞砸。二是有的人把大學所學專業當做一種特長,或者把專業作為不勝任現在工作的借口。在我看來,大學里只有一個專業是職場上真正的專業,這個專業就叫做“學習專業”,學會學習才是特長,只有學到老,才能很好地活到老。
《職業》:但對于許多人來說,學習描繪的愿景畢竟模糊,遠沒有現在的職位、高薪來得有吸引力。
程社明:放棄什么?留下什么?這里頭是有學問的。我自己總結的結果是:一切外職業生涯的內容都可以放棄,也就是你的職務、待遇、地位、辦公條件等,這些凡是裝在箱里、車里、銀行卡里才能帶走的身外之物,都是可以放棄的。放棄畢竟不容易,主動舍棄至少心情會好一些。不能舍棄的就是內職業生涯的發展,也就是你的知識、觀念、經驗、能力、心理素質等,這些你走到哪自己就能帶到哪的身內之物不能放棄。
紅軍長征開始的時候,連印鈔機都帶上了,結果行動緩慢,非常被動,遵義會議后毛澤東指示只帶上槍和糧食,別的或埋或砸,結果輕裝上陣,逐步掌握了主動權。職業發展也是一個道理,不肯舍棄本應放棄的東西,結果是錯失了自己可以掌握的東西。職務不肯放棄、工資也不肯放棄、汽車也不肯放棄,最后可能被迫放棄的就是自己的職業生命。
做好每一份工作的意義
“如何取得職業成功?”,短短幾個字的命題,吸引了無數人在自己的職業發展之路上積極求解。方法因人而異,結果也千差萬別。
做藥品推銷員,程社明的業績是全公司第一;做合資企業的董事、總經理,他8 年內使銷售額增加150 倍,還使這家外資占90% 的企業除生產經理外全部實現管理干部本土化,期間還攻讀下管理學博士學位;做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他一手在北京、天津分別創辦了咨詢公司,寫出了專著《你的職業——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你的船你的海》,2003 ~ 2006 年連續被中國培訓論壇評選為“中國最具影響力培訓師”之一,讓更多的人受益于“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的理念和培訓。面對“職業如何成功”的命題,程社明的“解”只有一句話,“做好每一份工作”。
《職業》:您的每一份工作都做得很出彩,您的秘訣是什么?
程社明:我的方法是八步法。第一步是“強烈的愿望”,就是告訴自己要做到最好;第二步是“明確的方向”,即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向;第三步是“具體的目標”,就是分階段要做哪些事、做到什么樣的程度;第四步是“積極的心態”,無論面對表揚還是批評,都能從中吸取營養;第五步就是“不斷學習”,包括向書本、向別人、向自己學習,大膽去實踐就是向自己學習;第六步是“有效的方法”,不斷探索、嘗試實現目標最為簡捷的方法;第七步是“大膽地實踐”,允許自己犯錯;最后一步就是“及時的總結”。與此同時,一定要找到自己生命中的貴人,但前提條件都是你自己要拼搏、要進取。因為人都有一種天性,幫助一個一直在努力的人成長,會更有成就感。
《職業》:選擇方向的難題常常讓很多人裹足不前,您的經驗是什么?
程社明:去一個陌生的目的地,不知道方位也不知道路線,但是如果你在原地待著永遠到不了,隨便選個方向走出10 公里再看,風險大,代價也大。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先邁步走到最近的一個十字路口,再看情況決定是直走、左轉還是右轉,無論如何至少離目的地近了一步。所以我的經驗是先定短期的方向和目標,如果你確定不了你的一生,你先確定二十年,如果連五年都確定不了,你先確定一年,萬一錯了,還有糾正的余地。
現在,程社明正在積極進行“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培訓課程系列化、模塊化、工具化的研發,準備組建一支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的教學隊伍,籌建職業生涯與管理學院。他說,追求的目標不是做行業內的規模最大,而是領域內的最專業。
做企業如此,經營職業也是如此。也許成功不可強求,但職業化的精神必須堅持,這就是程社明始終固守的“職業哲學”——無論追求還是舍棄,都要踏實做好現在的工作,目標再宏偉,都要認認真真過好每一天。
英才鏈接
程社明,將自己二十多年的職業歷程概括為:“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理論及其方法的探索者、實踐者、受益者、傳播者、推廣者。曾幸得陳炳富、李燕杰、彭清一、李中瑩等人指點,立志讓更多的人受益于“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
學習經歷:初入職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后經過三年自學,進入大學校園。到38 歲時,同時擁有藥學學士、工商管理碩士、法碩研究生、管理學博士學位,現在“心靈成長”領域深造,是美國A.C.H.E. 催眠治療師。
職業軌跡:從一名普通鉗工成長為中法合資企業的董事、總經理,現為天津明理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家和業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任南開大學MBA 中心教授、研究生導師,清華大學職業經理訓練中心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高級總裁班特聘教授,天津管理學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