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趨向、就業方式和就業心理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心理、擇業心態,可以說是社會“風向”的一個敏感的“測候器”,這些年來一直引人關注。
部分畢業生擇業觀不正確,求高薪、求舒適、求名氣的心理比較普遍,畢業生剛就業就頻繁跳槽的現狀日益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正確認識和分析畢業生心理狀態,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心態和擇業觀念也成為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和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就業初期頻繁跳糟現象的調查
從一而終的傳統就業觀念不適合市場經濟,人才流動是市場經濟建設中很平常的事情。但研究表明,畢業生剛就業就頻繁跳槽既不利于經濟收入的增加,更不利于今后事業的發展。
我們對湖南湘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懷化職業技術學院、貴州銅仁職業技術學院進行了調查,發現畢業生就業初期均存在跳糟現象。現以湖南湘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我們對2005 年和2006 年畢業的582 名畢業生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結果表明,畢業生在就業初期最容易發生跳槽,最早跳槽發生在上班的當天,18% 的畢業生在就業一個月內跳槽,16% 的畢業生就業后1 ~ 2 月內跳槽,34% 的畢業生在就業后3 ~ 4 個月跳槽,14% 的畢業生在就業4 ~ 6 個月后跳槽。調查結果還表明6 個月內變換工作單位三個以上的有將近20%,6 個月內變換工作單位最多的達到了8 個。
二、主要心理原因
造成欠發達地區高職畢業生就業初期頻繁跳槽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如下:
1. 怕苦心理。絕大部分學生沒有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普遍缺乏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進入用人單位后,講究待遇,追求享受,害怕艱苦,不愿到生產、服務第一線,不愿到較艱苦的崗位,眼高手低、夸夸其談,大事不會做,小事不愿做。如果不及時調整心態很容易發生跳槽。
2.自卑心理。有的高職學生缺乏自信,一方面覺得自己只是大專生,與本科生相比難以躋身管理層,永無出頭之日;另一方面也覺得自己就讀的學校名氣不夠大,牌子不夠硬,所以, 在工作中不敢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感到很壓抑, 總想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
3.急躁心理。民族地區的高職學生家庭經濟條件相對比較差,想改變經濟現狀的愿望很強烈,面對現實處境,缺乏應有的冷靜和自控能力,希望在短時間內取得很好的收入,表現為情緒的極端性,一旦聽說哪兒有好收入就往哪兒跑。
4.攀比心理。部分畢業生進入職場后,過高估價自己,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對就業環境沒有冷靜而又認真的了解和分析,不是踏踏實實地干事,而總是羨慕別人,今天想干這個,明天想干那個,動不動就跳槽。
5.自負心理。學生在學校受到的教育是正面教育,接觸社會少,腦子里所想象的職業崗位是理想化的,但與現實出入很大。有的畢業生不愿接受這種現實,想通過跳槽找一個理想化的職業崗位。
6.依賴心理。不能正確面對挫折,畢業生在工作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一些不順利的事,這些事又必須自己單獨去處理,有的畢業生既不會處理這些事,又不能正確面對,就采取回避的辦法,想通過跳槽換一個工作環境解決問題。
三、對策
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以后,會經歷一個適應新環境的心理變化周期,常常會產生一些困惑和不適之處,實屬正常。但如何幫助他們調整心態,盡快適應社會,為今后的職業生涯開拓出寬廣而又通暢的發展道路,將發展機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無疑應引起學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筆者認為應通過下列途徑和方法解決:
1.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職業院校生活,是職業院校學生一生中的黃金時代,也是關系到學生能否健康成才和全面成才的關鍵時期。從個體發展的角度看,他們正處于青春期向成年期轉變的過程,他們渴望心理健康知識的指導,渴望盡快擺脫心理困惑,渴望掌握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學院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建立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素質較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
其次,應調整現有的課程體系,系統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斷豐富心理健康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通過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等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第三,應經常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定期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高職院校應面向全體學生,做好心理輔導和咨詢工作。通過個別咨詢、團體咨詢、電話咨詢、網絡咨詢、書信咨詢、班級輔導、心理行為訓練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促使他們的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
2.創建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以特有的寓教于樂、寓教于美的形式,在潛移默化當中影響學生的道德修養、行為規范和生活方式。和諧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首先,努力創建優美的校園環境。優美舒適的校園生活給人一種奮發向上、充滿生機的感受,能促進良好心境的形成,學校要充分重視硬環境建設,在校園建設、文化景點設計、房屋布局、校園綠化等方面要整體考慮,處處給人以美感。
其次,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和班風建設,提升校園文化。積極向上的校風、教風、學風、班風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可以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重要的精神環境和心理氛圍。
第三,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校園文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續。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生活,可以為學生提供廣泛的交際和合作機會,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團隊能力,能使學生在廣闊的生活空間盡情地施展天賦和才華。
3.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就業初期多數都沒有自己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對于就業準備不足,甚至沒有什么準備,不知道企業真正需要什么標準的人才。在今天的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中,我們雖然為畢業生提供了就業信息,甚至還提供了和用人單位見面的機會,但沒有真正把畢業生就業問題擺在實處,還只是一種形式。要真正落實好畢業生就業工作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應全程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就業指導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靠幾堂就業指導課和一些就業信息,不能解決就業心理問題,不能提高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應在學生進校后不久就開展就業指導工作。
其次,要求全員參與這項工作。就業指導工作不僅僅只是就業部門人員的工作,全院所有教職工都負有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的責任。尤其是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要根據學生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在教學、管理和服務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引導工作。
第三,聘請近兩年畢業的校友回校做就業指導報告,他們的經歷更貼近時代,他們的報告更有就業指導意義,即將畢業的學生最需要他們的經驗。
第四,就業指導既要從技巧上進行,更要從就業理念和心態上進行引導。引導畢業生以高昂的熱情、踏實的心態和健康的作風投入到工作中,莫讓不良情緒左右自己;引導他們從基層、小事做起,少說話,多做事,眼勤、手勤、腿勤;引導他們安心本職工作,踏實、認真工作,從平凡的工作做起,做出成績;引導他們學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引導他們正確面對挫折,學會忍耐、容忍、謙讓, 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才能幫助畢業生不用頻繁跳槽的方式適應社會,才能積極主動適應工作環境、生活環境、職業崗位和人際環境,逐漸積累經驗,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作者單位:湖南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