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會歌唱嗎?會!樹林會跳出旋律嗎?會!建筑會傳達節奏嗎?會!一個對園林和音樂有深刻通感的藝術家就能讓兩者水乳交融。
作為“2008辦”“2008環境辦”和承建奧運場館的新奧公司聘請的專家組成員,掌握國際園林趨勢和行情的北京園林局原副局長劉秀晨,一年里審查的奧運綠化園林方案就有一百五六十項。他穿梭在奧運森林公園、鳥巢、水立方和大劇院中,為每個施工階段論證忙得不可想象,但這還遠不是他生活的全部。接受采訪前,劉秀晨剛剛從赴青海的北京音協音樂家采風團回來,北京文聯書記就約請他為奧運會創作歌曲了。劉秀晨的音樂成就同樣引人注目,而攝影、彈鋼琴、拉手風琴、寫散文也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讓他的一生色彩斑斕活力飛揚。劉秀晨創作的歌曲屢次在北京音樂臺、北京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播放。他和著名的軍旅詞作家石祥、石順義因為多次合作成了摯友,《園林華爾茲》得了北京金曲獎,領獎現場由閻維文演唱,音協主席時樂頒獎;另一首《醉在桃花中》得了文化部的新人新曲獎;他和石順義合作的《大北方》粗獷豪放,熾熱深情,一氣呵成,被收入青歌賽唯一超過100分的劉和剛的專輯里。他拍攝的兩本大型畫冊《綠色的夢——劉秀晨中外景觀影集》總是能抓住光線、情緒和構圖的奇妙巧合。賈慶林在大會上贊許他說,你懂構圖,我們都出過國,卻照不出你這么好的攝影集。他的散文隨筆浸染著明快洗練一氣呵成的風格。他的鋼琴和手風琴演奏,少年時期就達到了專業水準。他觀摩世界各地園林人到心到,隨時用速寫把構圖和靈感消化在本子上。
劉秀晨說他深為贊同錢學森對溫家寶說的一番話:教育革命多年了,但還沒有培養出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如果科學家能走出被禁錮的教研室,進入藝術思維中去也許就能頓開茅塞,得到啟發和升華。劉秀晨想用他一生的豐富實踐告訴我們:科學家應該學一些藝術,藝術家應該學一些科學。行政干部、技術干部不要局限在固定的模式化思維上,不要擺著官樣、讓人家敬而遠之,可以從另一種形象思維中獲得更好的研發實踐能力。藝術會開闊你的視野和胸襟,它會給你無數豐美的人生饋贈。
從園林中找到音樂的屬性
多種藝術的浸染和冶煉,使他的身上全然不見專業干部枯燥單調的狀態,飛快的語速夾帶著閃光的多元思維汩汩滔滔飛流直下,像一泓敏捷跳躍在山峰間的清泉,一路引領著人激賞著變幻萬千的人生景色,就連他清亮洄轉的眼神和笑聲也像滑翔在一串高音琴鍵上的飽滿音符。
園林是城市的生命,使生態可持續發展。他在這個由破敗轉而興旺的陽光專業耕耘了40多年,他的思考兼容著對藝術和社會、園林和人生的關照。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請劉秀晨聽了幾位專業作曲家為公園寫的歌,境界平淡的樂句大行進和他理解的內涵相差甚遠。他說680公頃的奧林匹克公園是世界面積最大的公園,紐約中央公園才是380公頃;它是頤和園的兩倍半,圓明園的兩倍。這個最大最美的中國現代園林要在我們這一代產生,當然要和頤和園、圓明園放在一個藝術價位上。它是具有涵養生態、文化、景觀、休閑、減災避險功能的,也是緊急疏散人口、安撫危機情緒的重要場所。公園建立在洼里鄉,原來是一片農田 ,那里的老百姓世世代代指著這片土地討生計。幾年前,國家決定開始在這里種片林,雖然給一定補貼,老百姓仍然作出了很大的犧牲;現在再進一步要把片林做成藝術性很強的森林公園,農民們在建設著從來沒有見過的公園,他們是把自己的生計來當賭注,為北京的生態作奉獻,含淚告別了命脈一樣的土地、告別了祖輩用心血澆灌的家園!這種情感是作曲家到這里看一看,輕飄飄地寫幾句美麗的花草能體現的嗎?奧運給這片土地帶來的變遷既是這些園林人命運的轉折,也是民族和時代、情感和思想的深刻變遷,需要認識上的升華。森林公園旁邊就是CBD,是北京的一個經濟活力中心,這是為CBD的人們提供休憩的凈土,這種反差是力度和節奏的關系對比,反應著城市的緊張與松弛、躁動與寧靜的關系。顯而易見,他對園林的理解果然比普通音樂家深刻得多。
有一年,到石景山區視察的胡耀邦發現在居住區里的古城公園建得巧妙精致,百姓不用遠赴頤和園就能有休閑生活,詢問后得知設計者叫劉秀晨。焦若愚、張百發等市領導為此找到劉秀晨座談。此后,他設計的北京國際雕塑園和石景山綠色廣場兩次榮獲北京市園林綠化設計一等獎。劉秀晨領導了頤和園昆明湖清淤工程、玉淵潭公園櫻花園建設、北海公園瓊島復原改造工程、天壇壇墻修復工程、北京動物園數座獸舍建設工程,被授予北京市第一批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并享受政府津貼。建國50周年的重點工程——北京植物園大型溫室高科技含量堪稱亞洲第一,劉秀晨出任工程法人代表,被評為北京20世紀90年代十大建筑和國優工程獎,得到江澤民總書記的視察。
在劉秀晨看來,藝術、音樂和園林是水乳交融的,本質上有著同樣的藝術真諦。他比專業作曲家更能把握和理解園林的藝術個性,更懂得用音樂闡述一個公園的藝術屬性。他理解的園林是流動的四維空間,不僅有長寬高,景色還是在運動行進中漸次進入視野的,如同行進中流淌的音樂旋律。音樂是個序列,園林也是個序列,都是不斷在時空中行進的藝術。園林像音樂一樣有序曲,有中間的展開部,再展開,矛盾到極點到達高潮解決了,進入尾聲。比如頤和園從東宮門進去到樂壽堂,就像一個典雅的序幕,從長廊經過排云殿再到佛香閣逐漸進入高潮,到旖旎的后山好像余音裊裊的尾聲。從空中俯瞰他主持設計的石景山雕塑公園,曲直相交,華美明快、富于節奏變化,確實有著交響樂的屬性。
對園林多年的參悟,讓他熟練地把握著欲露先藏、小中見大、對景框景等等園林的傳統理論。他說明朝紀成寫的造園理論《園冶》中“雖有人做宛若天成”,其實說的就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八囆g”這個詞用俄語解釋就是人造,就是從大自然里攫取天然元素再加工,通過人工雕琢創作出新的東西。現在全世界生活趨同了,藝術形式也逐漸在嫁接融合,奧運會也給處在傳統理論和現代審美的交叉坐標上的中國園林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機遇。
音樂給他終生饋贈
劉秀晨之所以能在園林上取得如此成就,得益于從小學到大學在音樂領域的吸收索取。劉秀晨從小享有良好的教育環境。爺爺和父親是山東省最大的鹽商,回族里有身份的望族,和山東省教育廳廳長何思源(何魯麗父親)是至交,何后來出任北京市市長,劉家也搬到北京北池子。劉秀晨從小優秀,一路是少先隊大隊長、學生會主席、濟南市紅領巾合唱團團長。周總理到濟南視察,他到大明湖劃船迎接。革命英雄徐學惠到濟南作報告,他上臺獻花。1958年成為山東省少年兒童代表的劉秀晨,指揮全體少年代表合唱馬思聰寫的《少先隊隊歌》,受到山東省委書記白如冰的接見,《大眾日報》頭版頭條的那張接見照片至今保留著。劉秀晨有一個好老師,原中央歌劇院院長、作曲家王世光當年也是這個老師的音樂門生。1961年,上海音樂學院從500名考生里招取兩個理論作曲系的學生。彈奏了《牧童短笛》《愛麗絲》的劉秀晨技壓群芳,即興寫的《一只竹籃》把山東、河北民歌糅合成一支風格濃郁的歌曲,令老師很是驚訝。雖然劉秀晨被上海音樂學院高分錄取,但因為民族資本家家庭沒能通過政審。以他的學習成績考取清華北大不是問題,但老師擔憂劉秀晨再因政審問題傷心,就建議他去考政審不那么嚴格的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
進了林學院,劉秀晨還是對音樂一如既往地頑強鉆研,背著手風琴組織各種青年歌詠比賽,《多瑙河之波》《馬刀舞》《小蘋果》等手風琴曲是劉秀晨最受歡迎的節目。莫斯科廣播電臺到北京來采訪中國大學生的業余生活,錄下了他拉的《小蘋果》回國播放。有一天,劉秀晨看到《光明日報》登了一首憶苦思甜的長篇敘事詩,靈感突降——為什么不能寫首大合唱呢?他果真包攬了作曲、配器和導演。這首合唱讓北京林學院獲得了北京市高校文藝創作比賽一等獎,走進人民大會堂小禮堂演出。
因為給學校爭得殊榮,劉秀晨被留到北京,分到石景山?!拔母铩睍r期,園林專業被打成玩物喪志的封資修。中山公園里的花壇都種了小麥和棉花,首鋼的月季花很出名,但2000多個花盆都被磕碎扔掉了,劉秀晨痛心地捂著眼睛不忍看。劉秀晨覺得這一生只能刨坑栽樹,永遠和園林家、音樂家無緣了,但即便這樣他也無怨無悔。因為他每每看著小樹成長、綠葉婆娑就欣喜快慰,就覺得生活有希望、國家有希望,一輩子不寫歌不攝影也有滋有味。
后來,劉秀晨進入了由8個局組成的北京城建系統文工團,他擔任作曲、配器、導演的歌劇《珍寶島不容侵犯》,毛主席看了說很好。
他的第二部歌劇《步步緊跟毛主席》是根據解放軍戰士門合掩護戰友的事跡編排的,被中央電視臺從頭到尾錄下來,由后來著名的春節晚會導演黃一鶴、鄧在軍任導演,那時的劉秀晨只有23歲。他寫的第二部歌舞劇《毛主席去安源》也在北展一連演出多場。
有個日本代表團來訪,領導突然讓劉秀晨寫一首向日本人民宣傳毛澤東思想的歌曲。劉秀晨意識到一定要找到日本歌曲的調性,但他只知道兩句旋律,一個是《櫻花謠》,一個是電影《平原游擊隊》里鬼子進村的音樂。他就把這幾句簡譜貼在鋼琴上譜曲。歌曲寫完當天就演唱,聽到濃郁的日本風情,日本人興奮極了,馬上就跟他索要歌片,找油印機印刷。晚上,郭沫若邀請日本客人在民族宮觀看中央芭蕾舞團的《紅色娘子軍》,出色完成任務的劉秀晨就坐在郭老的鄰座。
只有真善美的心靈才能發現美
劉秀晨之所以能把多種音樂元素運用自如,把評劇、呂劇、河北梆子、河南墜子、黃梅戲、秦腔、眉戶調都像錦囊一樣藏在肚里,是因為他深深浸染著民間煙火。他說一個有良心有道德、用真善美的眼光來透視生活的人,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來啟發創作,洗滌心靈。
劉秀晨上邊都是姐姐,他的出生才使家業有了繼承人,所以父親對養育他格外上心。因為母親沒乳汁,父親為他物色了一個理想的奶媽。11歲時劉秀晨就為奶媽骨肉分離的凄涼身世暗自傷心。原來,奶媽嫁過一位國民黨軍官但被遺棄,生下的兒子飽受虐待,奶媽日夜思念。
突然有一天,奶媽19歲的兒子一路打聽來到了劉家找媽媽,奶媽又驚又喜哭成了淚人,對兒子的從天而降大惑不解。11歲的劉秀晨高興地告訴奶媽,是自己給遠在寶邸的哥哥寫了封信,地址還寫錯成“保棣”了。奶媽抱著劉秀晨就哭,連連說:“小五(劉秀晨),從小看老,你一定能疼我!”
劉秀晨16歲時執意陪奶媽回寶邸看兒子。天黑了,離村里還有40多里地,只有一輛自行車能帶奶媽一個人。劉秀晨在車后面跑,最后到了村里問路找到她家。奶媽心疼地說:“你是個小少爺呀,可對我這么好!”
全民抓“階級斗爭”時期,因為奶媽算國民黨家屬,不斷絕來往就牽連一家人的政治生命。劉秀晨的姐姐從平西抗日游擊隊到了抗大,參加組建中國歷史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結婚時郭沫若主婚、茅盾證婚。兩個姐夫都是飛行員。劉秀晨懷著矛盾痛苦的心情整整十年沒有和回到農村的奶媽聯系。1975年,劉秀晨結婚第三天就寫信給奶媽,收到回信后手哆嗦著生怕奶媽不在世了。
得知奶媽還活著,他拿著結婚后剩下的70塊錢和舊衣服趕往寶坻。窮得叮當響的奶媽兒子借了一輛自行車來接他。看到奶媽的兒子39歲像69歲的滄桑老態,劉秀晨心情沉重得一路無話。聽到劉秀晨回來,奶媽從床上撲通一聲栽下來,從炕上爬過門檻,抱著劉秀晨從頭摸到腳??粗鴿M頭白發、經歷了抄家等磨難的奶媽,劉秀晨心如刀絞。盡管鄉親們聚攏來唏噓著他是個有良心的孩子,但他心里受到最大的責備。
從那以后,劉秀晨最終選擇了愛,戰勝了時代的局限,每年都來看望奶媽,買了木頭把房子蓋起來。奶媽去世,劉秀晨又送去木頭釘了棺材板子。劉秀晨沒細說每年給那位哥哥多少錢和年貨,他真摯感慨的是中國農民的樸實無私——“我把奶媽扔給了他,沒有盡到兒子的孝道,可他從無怨言?!?/p>
愛音樂,愛藝術,愛人生,劉秀晨把學科和生活之間的隔膜都打通了,他獲取的是一個圓融通透的大園林大音樂大境界。
編輯/李小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