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網球比賽看作演出,對陣雙方無疑是演出的主角,其次是高高在上的主裁判和各司其職的司線裁判,最后才是球場上的“龍套”——球童。不過,球童的角色并非可有可無,是球童保證了比賽的流暢進行,也因為分布在球場四周和中線附近球童的存在,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比賽中時間被無謂地浪費。
千萬不要小看不起眼的球童——哪怕像瑞士巴塞爾這樣小規格賽事上的球童,說不定哪天他就成為網球史上最偉大的選手之一。
球童也不是俯首撿球那么簡單,盡管不至于嚴格到百里挑一地選人,但要在美網這樣的大滿貫賽事上充當球童,還需要經過艱苦的訓練并具有相當的專業水準后才能“上崗”。
由球童成長為球星的最生動最神奇的例子是,剛剛在溫網完成五連冠偉業的瑞士天王費德勒。在一位球童看來,費德勒的舉手投足之間都會讓他(她)們感到親切,除了被傳為佳話的專門為球童舉辦匹薩晚會等舉動,從一些小細節中也能看出費德勒的球童“情結”。比賽中選手向球童要毛巾擦汗的景象比比皆是,可大部分選手用完毛巾后看到球童離得太遠,往往會把毛巾往身后一扔了之——羅迪克就是這么一個大大咧咧的人,而費德勒總是耐心地等著球童走上前來接過毛巾或者干脆自己走過去交給他們;其次,當費德勒接發球時,球在自己這邊出界,球童往往會把球保持到下一分時才傳遞到發球方那邊,這個時候大多數選手正準備迎接下一分,而費德勒經常從球童手里要過球來,自己擊到對面。

球童在場上扮演的幾乎是純粹的“男傭”角色,費德勒對球童的善待,除了他本身在場上場下是個有風度有愛心的人,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曾經在家鄉瑞士巴塞爾擔任過球童。費德勒出身球童的事情,在2006年蒙特利爾網球賽期間經“瑞士公主”辛吉斯之口而廣為人知。眾所周知,女子選手的成名一般遠較男子為早,辛吉斯雖然只比費德勒大了11個月,但在費德勒出道的1998年,辛吉斯已經牢牢地統治了女子網壇,因此,十三四歲的費德勒充當15歲辛吉斯的球童,也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不止是費德勒,很多球星成名前都有過做球童的經歷,納達爾也曾在西班牙隊的戴維斯杯比賽中做過球童。
盡管有時一整天都要待在賽場上,但身為球童也是大有好處,球童不買票就擁有了場上最好的“位子”,球童也是場上最頻繁的“零距離”接觸球星的人。對于那些有志于成為職業選手的球童來說,成為大滿貫賽事的球童更是大好的學習機會。相比于裁判,球童也必須隨時關注場上的情況,但在活球期間卻有很好的觀摩機會,對陣雙方其實是在上一堂免費的網球技戰術示范課。此外,對于一個充當球童的青少年選手來說,像溫網決賽費德勒對陣納達爾這種的經典決戰,可以極好地體會大賽氣氛的機會,特別是親眼目睹費德勒在溫網完成五連冠,這會對他們的未來帶來非同一般的影響。
不過,球童隊伍中可不只是未來的職業選手,有很多球童已經過了成為職業選手的年齡,對他(他)來說,在某項賽事中作為球童更像是每年一度的生活中一次節日。他們中有些人堪稱是訓練有素的“職業球童”:同裁判像老朋友一樣配合默契,精準的抓球動作甚至能引來觀眾的喝彩,他們對選手的觀察細致入微,對很多選手的習慣了然于胸,什么時候該遞上毛巾,什么時候拿水,甚至在選手沒有表示出來之前,經驗豐富的球童已經恰到好處地做到位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8月開始的美國網球公開賽上,如果你留心一下就能看到美網球童是如何活躍場上氣氛的,美國球童在把球從一邊傳到另一邊的時候,通常不是規矩地在地面上滾動,而是像棒球比賽里的投手和接球手一樣,經過球網邊球童的轉接,球在空中飛來飛去,投的又遠又準,接干凈利落,失手的次數絕對比費德勒在比賽中擊球“放高炮”的次數還要少。
球童中也不乏感人的故事,比如:邁阿密大師賽上,66歲的斯坦·布雷特納是年齡最大的球童,退休前曾是軟件工程師的布雷特納,目標是成為全部四大公開賽的球童。而在體育越來越娛樂化的今天,球童這個受冷落的角色也頻頻被拿出來做文章,其中最“出彩”的無疑是西班牙馬德里。他們先是在馬德里大師賽上以不菲的代價請來職業女模特充當球童——“網球模特”們只在有電視轉播的場次上亮相,為了避免造成誤解,2006年在馬德里舉行的WTA女子年終總決賽上又啟用了男模特作為球童。效果如何呢?俄羅斯網球美女德門蒂耶娃打趣說,這些帥哥球童顯然還要提高專業素養,“要盯著球而不是盯著美女”。
責編 馬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