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說起漂流,自然會讓人想起22年前堯茂書單人在人跡罕至的長江上首漂千余里不幸遇難的往事,想起隨后中國科考隊,各種漂流考察隊在長江、黃河,珠江,甚至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上激流勇進的壯舉。其實,它們與時下走入尋常百姓之中的漂流運動還是不盡相同的,前者帶有強烈的探險(有的甚至是冒險)和科學考察意義,后者則帶有健身怡情,生命感受的味道。因而,它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有驚無險”。國際上對漂流水域大體劃為六個等級,如美國河流探險協會規定,第一級是水流平緩區域;第二級,大部分水域水流平緩,伴隨輕微波浪,浪高1米;第三級,有頻繁的波浪,但對較有經驗的人來說仍易把握方向,浪高1米5至2米第四級:對有經驗的人來說也較困難,有大的障礙需要避過,浪高3米;第五級,只適合于有豐富經驗的人,漂流者生命會受到很難逾越的障礙的威脅,浪高超過3米;第六級,(現階段)不可實現。而我國舉行的,允許公眾參加的漂流活動多為1~2級水域,參加3級以上水域漂流者要求經過適當的培訓。像“雪花杯”第二屆全國自然水域九畹溪漂流大賽的6.8公里賽道上,1~3級水域各有一段。此外,盡管漂流多在自然水域,但對公眾開放的水路上極為危險的地段,也會加以適當整理。我國一些漂流地有意設在上游有水庫的地方,便于調節下游漂流地水量,因此安全是有保障的。
二是意趣多多。比如,漂流地不少是在風景區。有的是野趣盎然,有的是景色無限,有的則古韻濃郁。以九畹溪漂流區為例,它處于歷史文化名人屈原的故鄉和國家4A級風景區,既有原始古樸的自然風光和地質奇觀,又有淳如蘭蕙的民風和許多美麗動人的歷史傳說,其上段7公里怪石林立,跌宕起伏,相對落差100余米,可進行驚險刺激性漂流,下段7公里,高峽平湖相間,徜徉其中,愜意多多,可進行文化休閑觀光性漂流,因而這種漂流活動的功能和給人的感受已遠遠超出了運動本身。

三是全民參與性強。有關部門粗略統計,我國已有250~300個有規模的漂流地,地域范圍北到黑龍江,南到廣東,時間跨度則從春季直到秋季,廣東地區甚至可持續到初冬的11月份,加上包括上述兩點在內的眾多原因,使參加者越來越多。被國家水上運動管理中心命名為“國家漂流訓練基地”的九畹溪漂流區在高峰時每天高達8000人,不得不采取各種限量措施,在此舉辦的全國性漂流比賽中,既有不少專業運動員,又有眾多的業余選手,場面很是壯觀。
二
借助無動力浮體順水漂流曾是人類原始的涉水方式,而作為一種運動是在二戰之后開展起來的,一些喜歡戶外運動的人嘗試著把退役的充氣橡皮艇作為漂流工具,徜徉水中,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水上漂流運動。在我國這項運動起步較晚,卻呈現出漸行漸強的勢頭。近年來,我國每年都要舉行4~5場正規比賽,2005年,水上運動管理中心還在湖南舉辦了第一次國際比賽。
作為一種戶外健身運動,它的工具五花八門,有竹排、木筏、羊皮筏、小船、橡皮船等,形式也多種多樣,如國外的一些漂流者喜歡水上“馬拉松”,帶著帳蓬,且漂且住,連續數日。而作為一種比賽項目,其工具多為橡皮艇和皮劃艇(皮艇與劃艇的總稱)。橡皮艇的漂流項目中有長距離漂流、速度漂流,回旋等。皮劃艇漂流中有速度和激流回旋等,皮艇項目中還有野水漂流等內容,比賽時間一般控制在一小時左右。這兩項運動的國際組織都有自己的世錦賽。
漂流是一項各方面素質要求很高的運動項目。專家們指出,它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只是順水而下,任意東西。它至少要求人們有較好的“看水”能力,包括認清危險地段所在,辨明水向流速,找出安全快捷途徑等;其次要有較好的控制浮體能力,如通過激流,躲避障礙,沖出旋渦,借助水勢的能力等,國外一些選手甚至有逆流劃上的高超技術;當然還要有遇事不慌的心理素質。國外對此設有專門的培訓機構,而我國在這方面則明顯不足,培訓一般是在戶外俱樂部、漂流公司中進行,數量少,也缺乏系統性,對參加者專業水平的評判尚無明確標準。不過,國家水上運動管理中心已關注到這一問題,并準備引進國外的培訓系統。
漂流也是一項安全要求嚴格的運動,各個漂流區都有一堆“清規戒律”,如對于年齡、身體狀況都有限定。至于安全設備,一般來說,頭盔和救生衣是人人必須的,有的漂流區在救生衣上還加有哨子,衣服要求顏色鮮艷,用于求救。有的地方則要求鞋子帶襻而不是帶子,方便穿脫,對于特殊漂流者則加有陪護人員。即使是探險式漂流,行家們也特別強調,探險不是冒險,科學運動要牢記。
責編 柏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