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是中日實現邦交關系正常化35周年,為此,兩國開展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其中首推溫家寶訪問日本的“融冰之旅”。日方最近也派出千人規模的青年訪華團,并與中國青年舉行大型聯歡晚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出席這次中日青年世代友好聯誼晚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重申了中國對發展中日關系的基本立場。他說,中日兩國同為亞洲和世界的重要國家,發展長期穩定的中日睦鄰友好合作關系是人心所向,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中日關系正面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機遇,我們要牢牢把握這一機遇,把兩國戰略互惠關系建設好、發展好。只要雙方堅持《中日聯合聲明》等中日三個政治文件的原則,堅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堅持通過對話和平等協商妥善處理分歧和矛盾,加強各領域交流合作,加強民間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擴大共同利益,就一定能夠和平共處、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這段話明確抒雖強各領域交流合作和促進民間友好往來作為當前中日關系發展的重要內容,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應該說,中國對發展中日關系的方針是明確的、積極的,始終堅持對日友好合作政策,努力尋求改善雙邊關系。除了提倡高層對話和協商外,中方還鼓勵進一步加強民間友好交往,以增進相互了解,擴大共同利益,促使中日關系健康穩定地向前發展。事實上,中日兩國民間交往有很好的基礎,歷史久遠,近幾年也一直保持強勁勢頭。筆者所經歷的一件事也說明了這一點。2006年12月,一位日本老人若松美輝江女士,根據其少年在日本戰敗后從中國東北撤僑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寫出《夏天的諾言》一書,再現了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給中日兩國人民帶來的苦難,表達了對中日友好的衷心期待和良好祝愿。我審讀了這本書并安排在當代世界出版社出中文版。我從書中感到,日本普通老百姓也是那場戰爭的受害者,他們也憎恨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對中國受到日本的侵略懷有歉疚感。若松美輝江女士在書中表達的對戰爭的痛心和對中國人民的同情,是發自內心的。像她這樣一個平凡的老婦人,不會像政客那樣通過出版書來表白自己,以撈取什么利益,純粹是為了抒發自己內心壓抑多年的痛苦情感,讓人們知道歷史的真相。
與日本人民反對戰爭、堅持兩國人民友好的要求不同,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固守陳舊思想觀念,還是按意識形態劃線的冷戰思維來看待中日關系。他們出于特殊利益,不愿看到中日關系密切起來。除了不承認歷史外,還試圖尋求建立一種針對中國的價值觀聯盟,甚至有人提出了在亞太地區組建由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組成“四國戰略同盟”的構想。這一同盟實際上是一個建立在所謂西方民主觀念基礎上的帶有冷戰思維色彩的價值觀聯盟。在2007年8月3日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行的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上,日本外交官大力展開游說行動,希望在亞太地區組建新的戰略對話機制,并和美國、澳大利亞、印度三國在馬尼拉舉行局長級磋商,積極推動 “四國戰略同盟”。但這一舉動并沒有得到響應,澳大利亞和印度兩國態度消極,擔心“四國戰略同盟”被視為針對中國的“包圍圈”,且均不愿與中國對抗。
日本是發達國家,中國是發展中的新興大國,兩國為鄰,在全球化空前發展的今天,難免在政治與經濟利益方面產生分歧。歷史問題和現實分歧交織在一起,要完全解決有一定難度。但辦法總是有的,在日本決策者很難通過政治和外交渠道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還是將眼光投向民問,相信日本國民,與日本最廣大的民眾直接對話、交流,全方位、立體地推進對日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