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7日是俄國十月革命90周年。二十世紀初發生的這一場史無前例的、被稱作開辟人類歷史新紀元的社會主義革命,曾經給全世界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帶來了莫大的喜悅、鼓舞和希望。二十世紀末,由于蘇共垮臺、蘇聯解體,在原蘇聯地區乃至更大范圍內,出現了對十月革命偉大意義的質疑,乃至釀成了世界共產黨人隊伍中的迷惘。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發展和壯大,則又極大地振奮了人們對于社會主義前途的堅定信心,并且在觀念中逐漸恢復十月革命的真相。歷史就是歷史,我們應該鄭重地予以對待。
十月革命的歷史地位與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關系
衡量十月革命價值的基本尺度,是要看它發動的條件是否成熟,選擇的目標是否得當,執行的綱領是否切實,運用的手段是否合理,取得的成效是否公正,產生的影響是否積極。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十月革命發生的背景非常清晰,在國內,二月革命沒有能夠解決和平、土地、面包和自由等一般民主主義任務:在國際,持續進行的帝國主義戰爭給俄國造成空前的災難和饑荒。面對如此復雜的局面,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果斷地做出決策,牢牢掌握領導權,在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支持和社會各階層不同程度參與下,掀起了一場反對資產階級的社會革命。鑒于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設想過社會主義革命將會在歐美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和共同勝利,而十月革命卻發生在資本主義發展非常落后、小農占絕大多數的俄國,加之面對蘇共垮臺、蘇聯解體、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破產的嚴酷現實,于是所謂的歷史“超前性”便成為引發對十月革命看法爭議的誘因。其實,列寧并非“違背馬克思主義”,而是基于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提出了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而且不一定是工業發達國家)獲得勝利的理論,確認在落后國家,在國家被戰爭和經濟破壞推向災難深淵的時刻,應當是也可能是采用革命的方式改變通常的歷史程序,不必拘泥于期待社會主義物質前提完全成熟,首先把舊政權推翻,然后在新政權基礎上發展生產力。列寧的這個科學構想和革命創舉終于獲得了成功。這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突破,也正是他的高明之處。
十月革命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的飛躍,起到了推動西方工人運動與被壓迫民族之間聯系的橋梁作用,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十月革命的示范作用和斗爭經驗,引發了德國等歐洲國家無產階級的革命浪潮,推動了中國等亞洲國家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促使一系列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這些都是不爭的歷史事實。至于布爾什維克黨在十月革命進程中的某些策略運用,還可以商榷;常言道“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如此波瀾壯闊的革命行動,焉能沒有瑕疵!過去蘇聯在宣傳中把暴力革命絕對化,說成是普遍規律,有時過分夸大十月革命影響的深度和廣度,并借此作為奉行大國沙文主義的歷史依據,這些都是值得批評總結的教訓。
更為重要的是,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取得政權之后,務必要及時地、妥善地解決好如何通過恰當途徑和有效方式,來繼續完成民主主義的使命和開始建設社會主義的任務。
十月革命開辟了新道路,但它本身并沒有、也不可能同時解決建設社會主義的模式問題。后來被稱作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權的經濟政治管理體制,是在放棄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而又沒有現成經驗可資借鑒的情況下,在黨內外、國內外復雜的斗爭環境中,逐步探索出的一種模式。它曾在歷史上發揮過積極作用,產生過輝煌業績。可是,隨著時代主題從“戰爭與革命”向“和平與發展”轉化,面對科技的迅猛發展和資本主義表現某種活力的嚴峻挑戰,以思想理論僵化、經濟管理凝固化和政治生活不民主為特征的這種模式,弊端日益凝重。加之,蘇共長期以來在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方面犯有超越社會發展階段的嚴重“左”的錯誤,這些錯誤與體制弊端相互作用,惡性循環,造成的后果越來越深重,于是改革也就變得越來越迫切。可是,戰后蘇聯歷屆領導人,從赫魯曉夫到戈爾巴喬夫,都沒有能承擔起領導改革的使命,結果在戈爾巴喬夫手中葬送了蘇聯,葬送了十月革命的偉大成果。
總之,蘇聯模式的成效與挫折,都不能直接與十月革命掛鉤;時隔數十年之后蘇共垮臺、蘇聯解體,更不應歸咎于十月革命本身。
中國領導人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認識與改造
十月革命推動了中國革命,喚醒了中國有識之士,增強了中國共產黨人認識馬克思主義和探索社會主義的志向。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有一段膾炙人口的話:“中國人找到馬克思主義,是經過俄國人介紹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國人不但不知道列寧、斯大林,也不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
從孫中山的“以俄為師”,到毛澤東的“走俄國人的路”,都是要學蘇聯。在新中國建國初期引進蘇聯模式,有其歷史必然性與不可避免性。關鍵在于如何把握國情來運用別國的經驗。“師傅領進門,修行靠自身”,能否切實根據本國國情辦事,能否洞察時代特征而自覺地加以適應,就要看執政共產黨人的真本事。歷史證明,外國再好的東西(何況還有缺陷),都不能生搬硬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走了彎路,有自身方針路線方面的失誤,不能說完全是十月革命帶來的。
中國領導人對蘇聯模式有一個認識過程。隨著在實踐中對這種模式優劣點的體察和檢驗,隨著對時代主題、社會主義本質特征以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互關系的認識一步步加深,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中國持續不斷地對這種管理模式作了根本性的改造。
毛澤東最早看到蘇聯模式的弊端。他在《論十大關系》(1956年4月)一文中明確指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他還就農民問題、中央與地方關系問題等方面,具體闡述了蘇聯的深刻教訓。后來,他在許多場合,又一再提出了對蘇聯模式的看法,表示對蘇聯的東西要有選擇地學,學先進的東西,不是學落后的東西,避免重犯蘇聯的錯誤(1957年1月27日《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1959年,他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又提出,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人,任何國家的無產階級思想家,都要根據新的需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
囿于歷史條件等多種因素,毛澤東沒有找出克服蘇聯模式弊端的切實辦法。這項任務便歷史性地落在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肩上。
鄧小平說過,如果沒有毛澤東同志的卓越領導,中國革命有極大的可能到現在還沒有勝利,那樣,我們黨就還在黑暗中苦斗。我們不妨借用這段話的意思說,如果沒有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和推動,中國革命還不知道要推遲到什么時候,我們黨也許還在黑暗中苦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十月革命業績的發揚光大
鄧小平總結了中外的歷史經驗,創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他十分強調以蘇為戒,針對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觀點;針對蘇聯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觀點;等等。中國共產黨人在著手改造蘇聯模式的時候,從來沒有把蘇聯模式與十月革命同日而語,更沒有借口“追根求源”去指責十月革命。相反,中國共產黨總是把十月革命作為一面旗幟。猶如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經受挫折,中國共產黨也從來沒有得出結論說那是由于中國革命條件不成熟,是因為中國革命勝利來得太早了的緣故。
蘇共垮臺、蘇聯解體從反面激勵了中國共產黨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造蘇聯模式的基礎上形成與發展的,是沿著十月革命開辟的道路繼續高歌猛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非常豐富,包括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明確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抓科技的同時必須抓教育;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實現干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建設和改革需要穩定的政治環境;指出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強調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要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加強黨的紀律,發揚黨的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要鞏固和擴大新時期的愛國統一戰線,增強各民族團結,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等等。
最近剛圓滿結束的黨的第十七次代表大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提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發展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推進“一國兩制”實踐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等宏偉目標和崇高任務。
縱觀中國改革開放后的歷史進程,再回顧一下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可以說,經過數十年的迂回曲折,中國正是繼承并發揚了列寧的思想精髓。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卓越成就,也不應漠視十月革命對于中國革命的經典性貢獻。
據調查顯示,經過十多年的反思再反思,現今俄羅斯史學界的大多數學者對十月革命的評價已漸趨客觀,普遍認為十月革命不是俄國歷史發展的偶然現象,并肯定列寧是偉大的革命家和戰略家。
我們從十月革命道路的創建、蘇聯模式的教訓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就,可以得出這樣的啟示:歷史反思的真諦在于深化認識,而不是無端清算;本末倒置、以偏概全會導致歷史虛無主義。總結蘇聯模式失敗的教訓,不能走向另一極端,把那種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民主社會主義奉若圖騰。毛澤東、鄧小平都曾旗幟鮮明地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同時又都強調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因此,不是什么“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而是只有具備人民民主本質特征的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
(責任編輯:劉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