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德關系良好發展,并且迎來兩國建交35周年之際,卻意想不到地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和影響雙方關系的負面事件,這需要雙方細加分析、認真對待,否則將嚴重阻礙中德全面合作伙伴關系的前進步伐。
德國媒體炒作中國威脅
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臨近,有的德國媒體變本加厲地加強了針對中國的缺乏實事求是的報道,像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氣候變化、食品安全、新殖民主義、奧運政治化、人權問題、少數民族問題等等對中國的各種負面話題層出不窮,以此混淆視聽,向中國政府施壓,促使其向所謂“好”的方面轉變。更有甚者,2007年8月26日,德國《明鏡》周刊還在默克爾訪問中國的同日援引德國憲法保護局的消息稱,中國軍方的黑客試圖進入德國總理府和其他政府機構的電腦竊取信息,并在世界上引出了一系列后續報道。尤其可笑的是,連德國的奶制品漲價也歸罪到中國頭上。而實際情況是,根據威斯巴登聯邦統計局2007年1至7月的奶制品出口統計報告,德國90%的奶制品出口到了其他歐盟國家,出口到印度和中國的總份額只占了0.1%。
究其原因,正如德國歌德學院中國分院總代表阿克曼數月前接受《新周刊》記者采訪時所說:中國崛起,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綜合國力節節攀升,引起德國人的害怕。害怕中國的飛速發展會影響德國經濟,造成生活質量下降。其實他們對中國并無多少了解。然而最讓人憂慮的是,2007年以來,個別德國政界、輿論界人士及組織,卻出于政治偏見,認為“在國際等級體系中,中國的興起、發展成為其他國家的樣板,日益向西方提出了制度問題,把自己視為另一種可供選擇的政治制度模式,同德國和歐盟在亞洲以外的經濟和政治利益展開了競爭”。因此,他們不停地對中國說三道四,甚至搞小動作,做出一些損害兩國關系的事情。
德國媒體的這種夸大其詞,受到德國有識之士的質疑。他們指出:“稀奇的不是中國軍隊黑客進攻而是對此精確定時的炒作。”針對其中對中國所謂“經濟間諜”竊取知識技術的指責,不來梅大學法學家沃爾夫岡·多伊布勒教授認為,要指責就一定要拿出足夠的證據,聯邦總理府沒有拿這件事情大做文章是明智的,只是一些媒體對此關注過度了,這些負面報道雖然會影響人們的情緒,但是不會真正傷害到兩國的經貿合作。他說:“如果兩國經貿關系中只有一方獲利的話,那可以想象對方會因為憤怒而叫停。但是德國與中國之間的合作不是這樣,如果我們停止在中國制造船只,不再進口中國的紡織品,那將會對德國造成巨大的損失。這些批評和攻擊不會造成兩國的‘經濟戰’——更不用說,如果兩國鬧起來,美國和法國等其他國家只會暗自高興。當然,這些惡意報道給不了解中國的人造成了很多表面化的成見。但是德國有句諺語說得好:‘任狗兒在旁怎么叫,我們商隊還是向前跑’?!睂τ谥袊谥R產權保護方面的立法,多伊布勒教授給予了肯定:“中國其實已經擁有較完整的專利保護法律體系。我在電視報道里也看到,現在中國在外商集中的地方建立了八家專利保護中心,外國投資商可以隨時到那里去投訴?!庇嘘P近日德國技術監督協會宣布,半數檢查不合格的玩具、電器和工具來自中國。德國《新奧斯納布呂克日報》也有不同看法,該報指出:因玩具和服裝丑聞而抨擊中國的人不應該忘記,半數以上的出口商品是外國公司所生產。這些公司轉移到中國,是因為那里勞動力便宜,可以取得更高的利潤。也就是說,這些都是從中國走向世界的美國、日本和德國商品。德國技術監督協會上海實驗室負責人格哈德·呂貝肯則認為:“說中國商品危險有些言過其實,有點夸張。人們只要想一想有多少產品是從中國出口的就知道了。我們不能把所有來自中國的東西都妖魔化。”
德國高層肆意破壞雙方關系
不過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德國黑森州長科赫牽線下,剛剛訪問中國不到一個月的默克爾,竟然打破德國傳統政治常規,于2007年9月23日在總理府會見了達賴。這次會見雖說是“私人交換意見”,但從默克爾現在的身份和會見地點,默克爾本人不會沒意識到它的敏感性和后果的嚴重性。她之所以甘冒損壞中德政治互信的風險,挑戰中國在此問題上的底線,除了借口“這是為了維護德國人權政策的可信性”之外,波鴻大學東亞學院的辜學武教授認為其原因還有:
1、默克爾作為一個在東德長大的政治家,她當時是持不同政見者,對統一社會黨政權非常反感。她對中國政府并不存在個人感情上的好感,這是必須承認的事實。她之所以和中國政府不斷加強聯系,和溫家寶總理通電話,訪問中國,這都是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包括經濟、戰略利益。
2、內政上的考慮。她之所以敢于突破這個底線,接見達賴,就是要把自己與以前的德國政治家,從阿登納到科爾包括施羅德區別開來。所有的政府首腦,她都要超越。我們必須承認,達賴經過幾十年包裝,已經“改頭換面”,與以前判若兩人。在歐洲特別是在精英界和保守政治界內享有一定的威望和影響。默克爾要迎合這些人的心態。同時,在輿論上,達賴顯現出是個“非常虔誠的、非政治的、理性的”人物,披有諾貝爾和平獎的外衣,戴著德國明斯大學化學藥物系榮譽博士頭銜。這樣,默克爾通過接見達賴凸現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特性,是非常有選舉效應的。德國各個政黨已經開始為兩年后的大選著手準備了。從這個層面上講,默克爾在達賴這個問題上會得到歡呼和鼓舞。
3、默克爾有一個非常雄心勃勃的計劃,爭取成為世界領導人。她在對華政策上做的一切都要與前面的人區別開來,走自己的路。默克爾慢慢在嘗試,在試探,看中國人能容忍她到什么程度。她上臺兩年以來,中國一直在忍耐,如她對中國人權公開的批評、到中國訪問接見持不同政見者或者接見輿論界的代表。包括在很多問題上和中國保持距離。這些中國一直容忍著。但是在達賴問題上,我覺得中國很難再忍下去。中德之間的政治共識就是三個問題:西藏、臺灣和人權。還有一個默克爾沒做的就是臺海問題。我們反觀默克爾黨內的前任科爾,科爾80年代中期毅然登上青藏高原,參觀了布達拉宮,訪問了西藏,具有明顯的宣示意義: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F在默克爾要會見達賴,說明她對本黨的傳統進行了反思。
默克爾的行為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德國有識之士的批評。巴斯夫集團總裁、亞太協會主席漢布萊希特在接受《商報》采訪時,批評默克爾選擇在聯邦總理府會見達賴的錯誤做法。他稱:“我們應該尊重中國人按照本國特色取得的發展”。德國外交協會的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奈德則指責默克爾的行為損害了德中雙方的利益?!暗聡睦?,不僅在中國的經濟,而且中國的合作在許多國際問題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損害這些利益是毫無必要的。”對此,德國外交部也表示了不滿。抱怨默克爾通過“私下”會見這位西藏人提高其作為人權斗土的形象,卻把修復受到損害的德中關系的任務交給外長施泰因邁爾。
除此以外,從最近德國媒體發表的一系列報道來看,默克爾會見達賴還可能是一個預先設計好的政治行動,是為她所屬的基民盟和其盟友基社盟在10月23日出臺的一份亞洲戰略文件進行的一次預示。這一文件在談到德國與中國關系時,尤其強調了德國政府必須和中國保持相對的距離。我們不應忽視德國聯盟黨的這一新動向,它是針對中國的崛起,開始的一次新的戰略協調。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歐亞問題專家貝爾斯克博士在回答德國之聲記者采訪時說:“基民盟基社盟議會黨團公布的所謂戰略文件,更多應該從它作為歐洲乃至德國重新構建自己與亞洲關系這個角度上來分析。這份文件不應該過度解釋為德國對中國批評性外交立場的連續。主要的原因來自人們開始意識到一種迫切的必要性,那就是迫切需要針對亞洲尤其是中國的崛起,進行一些國際戰略協調。假如我們注意到中國內政、經濟政策發生的一些變化,已經對歐洲特別是德國提出一系列的挑戰的話,假如我們注意到亞洲其他地區也在發生類似變化的話,我們便不難想象作為德國的政黨也有必要據此對自己整體外交構想提出相應的調整。我以為我主要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看待和解釋目前基民盟基社盟提出的戰略立場。歐洲特別是德國在亞洲遠東地區能夠支配的地緣政治乃至地緣軍事空間是很有限的。目前德國外交政治中進行的必要調整,主要針對的是跨大西洋地緣關系,是調整這個關系中彼此必須進行的密切協調。假如我們注意到歐洲曾經推行過力圖取消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器禁運的話,我們不難發現:為什么當時主要是法國,但也有德國政府參與的歐洲民族國家會如此熱衷于取消這樣的武器禁運呢?那是因為這些民族國家認為自己同中國結成相應的國際架構,有助于實現自己民族國家的利益。這也促使了美國人思考他們同歐洲在國家安全政策上的關系,促使美國人意識到這個關系尤其適用于遠東地區。最終歐洲人沒有取消對華武器禁運,也是基于美國人對密切跨大西洋戰略關系的強烈認識和強力調整。從另外一個方面上看,歐洲和中國尤其是在經濟關系上,也正處在逐漸從伙伴關系向競爭關系過渡階段,這兩點,最終造成了最近兩三年中,歐洲與中國關系從伙伴關系向強烈競爭的關系轉變?!边@也是為什么這個文件一方面稱贊中國在世界重大事件中所起的重要而積極的作用:“沒有中國的斡旋,朝鮮半島的核武爭端是不會有所緩和的”?!霸谔K丹達爾富爾問題、緬甸問題上,中國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绷硪环矫嬗终J為中國成功崛起,在能源、非洲和外貿領域逐漸成為西方的競爭對手,與蘇丹、緬甸、委內瑞拉等國拓展關系,不僅與歐洲的利益相沖突,也為大西洋兩岸的民主體制帶來挑戰。德國外交政策協會的中國專家桑特史耐德要對《每日新聞報》說,文件提到與民主國家和美國合作,阻止中國崛起,此舉等于贊成德國加入美國領導下“圍堵”中國的策略,將加深北京的疑慮。
綜上所述,影響中德關系的一系列事件都是由德方引起的,是他們那種由傲慢而自以為是.因疑惑而產生焦慮;出于焦慮而呈現恐懼;最后摘下面具,不問情由地將恐懼發展為打擊、遏制。這讓人們不得不發出疑問——德國人是否如尼采所說的,仍然“熟知走向混亂的暗道”呢?
要排除中德關系中的非理性干擾
但即使如此,仍應看到,“中德關系無論對中方還是德方,都是一對非常重要的雙邊關系,中方重視中德關系的發展。作為兩個有重要影響的國家,中德之間發展全面的友好合作關系對兩國都有利。目前中德關系出現一些困難,完全是由于德方一些人不遵守國際關系中的游戲規則特別是德國領導人會見達賴所造成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表示:“我們希望德方能夠盡快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消除有關錯誤行動給中德關系帶來的嚴重損害。希望中德關系能夠沿著健康和順利的軌道發展,這符合中德雙方的利益?!?/p>
因此,排除中德關系中非理性干擾極為重要。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1、用新思路,新手法,做好公關解釋工作,確認德國人不同的特點和心理土壤,以其能夠接受的方式和語言,亦即在同一語境下開展溝通,促成德國人對中國認識的深化;2、通過中德之間現有的18種對話和磋商機制,進一步加深中德雙方對不同文化,不同行為方式的了解,盡可能地減少誤會;3、營造一個客觀友善的國際輿論環境。在繼續堅持“和為貴”的外交戰略思想核心的同時,在與德國等西方國家打交道時也應該學會并善于制造話題,以便在沖突中求得和諧,在多樣中求得統一,在差異中求得協同。
另外有專家評論說:中國還應該學習借鑒西方的“直言不諱”,主動點出一些話題,化被動為主動,這不僅不會影響中國與西方關系,反而會最終加強與西方大國關系,贏得對方更多的尊重,同時也是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的要求??傊?,對德國等西方國家經濟上友好,政治上打壓的做法,中方應該以“兩手對兩面”,在發展國與國之間友好關系的同時,切實維護好國家利益和安全。
(責任編輯: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