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9日,韓國將舉行第17屆總統選舉。截至11月26日候選人登記截止日,共有12人正式注冊參選,選戰進入倒計時,競爭日益激烈。在目前各候選人中,大國家黨候選人李明博保持領先,無黨派候選人李會昌緊隨其后,大統合民主新黨候選人鄭東泳位列第三,若不發生大的意外,新一屆韓國總統將從此三人中誕生。
李明博:保持領先,勝敗仍存重大考驗
大國家黨作為韓國政壇最大的反對黨和保守勢力的代表,其候選人李明博繼續擔當著“領跑”的角色,民意支持率保持在40%左右。李于1941年12月生于日本大阪,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后回國。少年時家境貧寒,曾跟隨父親販賣布料,走街串巷賣玉米糖,擺水果攤等。天資好學的他考上韓國著名學府高麗大學商學院后,靠收賣廢品完成了學業,并進入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現代建設公司。由于他意志堅定而又善于經營,很快獲得現代集團會長鄭周永的器重。35歲時即被任命為現代建設公司社長,前后相繼擔任過集團下屬的八家子公司的一把手,其經歷近乎傳奇,成為韓國盡人皆知的“工薪族神話”。1992年李明博離開現代集團投身政界,加入當時的執政黨民主自由黨(即大國家黨的前身),兩次當選國會議員,并于2002年成功當選首爾市長。在任期間,他協調各方利益,耐心說服溝通,沖破重重阻礙,成功完成了首爾交通改革和清溪川改造工程,贏得了輿論的普遍贊譽,被看做是競選下屆總統的有力人選。
2006年6月卸任首爾市長后,李明博正式表明參選意愿。在確定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時,盡管當時民意支持率落后于時任黨首、前總統樸正熙之女樸槿惠近10個百分點,但李明博積極籌備,逐漸發力。針對韓國民眾普遍希望改善經濟,選出一位“會搞經濟”的新總統的呼聲,李明博著力凸顯自身懂經濟、善管理的形象,相繼提出“朝鮮半島大運河計劃”和“大韓民國747愿景(實現年均7%的經濟增長率、人均收入4萬美元、躋身世界經濟七強)”等競選綱領。短短幾個月間,李的支持率便躍居第一位,并保持在50%上下。經過與黨內最大對手樸槿惠之間的激烈競爭,李終于在8月的全黨大會上以微弱優勢獲勝。
李明博雖然如愿以償,但也有眾多不利因素纏繞左右。首先是如何集中全黨之力助選。盡管樸槿惠已表示服從選舉結果,但雙方畢竟互斗日久,握手言和絕非朝夕之間就可實現。其次是各界對李明博可能涉及的土地投機、子女就業、逃避稅款,以及充當“只領薪不上課”的掛名教授等問題上非議不絕。不過,最令李明博頭疼的恐怕還是“BBK金融詐騙事件”?!癇BK公司”是美籍韓僑金慶俊(又譯金景準)1999年開設的投資咨詢公司,李的親戚曾向其注資。2000年,李明博又與金共同開設另一家名為“Lk—e”的金融公司。后來金通過操縱股價非法套取3200萬美元后,于2001年逃往美國,2003年被美方拘捕,2007年11月中旬被引渡回韓接受調查。金慶俊日前公開宣稱李就是“幕后主使者”,并握有相關證據,李對此則矢口否認。據民調顯示,如李明博被證實確實牽涉其中,其支持者將分流近四成。因此,“BBK”案的偵辦結果將成為影響李本人乃至大選的最大變數。
鄭東泳:“守城”維艱,突破之路障礙重重
大統合民主新黨總統候選人鄭東泳,1953年7月生于全羅北道。父親亡故后,鄭作為長子幫助母親在市場兜售服裝,共同承擔起家庭的重擔。在首爾大學歷史系學習期間,曾因參加反對樸正熙獨裁的民主運動而被強征入伍。畢業后進入韓國著名的文化廣播公司(MBC),擔任記者,后來成為家喻戶曉的新聞主播,工作期間還獲得了英國威爾士大學新聞碩士學位。1995年,他在采訪三豐百貨公司坍塌事件過程中深受觸動,認識到政治貪腐才是造成社會不幸的根源,立志改變現狀,決意投身政界。相繼在金大中創建的新千年民主黨(后稱民主黨)中擔任發言人和最高委員(共五人)。作為盧武鉉的選舉對策委員長,為其當選總統立下了汗馬功勞。后因與民主黨政見不合,帶領眾多議員退黨并組建開放國民黨,并兩度出任黨首,盧武鉉的加入使該黨獲得執政地位。鄭東泳深受盧的重用,在統一部長官和國安會常任委員長任期內,積極推動南北交流合作。2005年作為總統特使訪問朝鮮,受到了金正日的接見,引起各方高度關注。
近年來,韓國經濟雖保持4~5%的增長率,但廣大民眾因“體感經濟”(即實際生活改善狀況)進展不大而對盧武鉉施政多有不滿,也導致了開放國民黨人氣低迷。2007年2月,面對黨內外責備和大選年總統保持中立的“慣例”,盧武鉉宣布退黨,該黨國會議員為政治前程考慮,也先后掀起三次大規模退黨潮,議席銳減過半。8月,已退黨的鄭東泳與京畿道前知事孫鶴圭等組建了大統合民主新黨,開放國民黨隨后整體并入,新黨勢力大幅擴充。成為國會第一大黨。
10月中旬,鄭東泳在黨內選舉中戰勝孫鶴圭和前總理李海瓚,成為該黨總統候選人。鄭在競選綱領中強調經濟發展與分配并重,反對大國家黨的“叢林式資本主義”和“弱肉強食經濟模式”。許諾任期內實現6%的穩定增長,特別提出要大力發展韓國的宇宙航天事業,目標是躋身世界航天國“七強”,擴大中產階層,并繼承金大中、盧武鉉的對朝和解合作政策。
目前,鄭仍在積極謀求與民主黨、創造韓國黨等反大國家黨勢力的聯合,目標是繼金大中和盧武鉉后,建立第三屆“民主政府”。但因各方利益難以協調,聯合之路障礙重重。目前,鄭東泳的支持率為15%,暫列第三,如何能在選前的短暫時間內大幅提高支持率,守住“城池”不失,從而阻止大國家黨上臺,是擺在鄭東泳面前的一道難題。
李會昌:“三度出山”,人氣不減值得關注
2007年11月7日,大國家黨前總裁李會昌突然宣布退黨,以無黨派候選人名義出馬參選,競選理由是不滿于現政府的“失政”、李明博的“唯經濟論”和對朝緩和政策。大選政局頓時又添變數。
李會昌原籍忠清南道,1935年6月生于黃海北道(在今朝鮮境內),首爾大學法律系畢業后,先后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學學習,并獲得俄羅斯遠東國立大學的政治學博士學位。早在1981年,45歲的李會昌便成為韓國最年輕的大法官,后來相繼出任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委員長和金泳三政府的國務總理,是大國家黨的創始人之一,擔任過該黨總裁、名譽總裁等。或許是長期同法律打交道的緣故,李會昌作風嚴謹,不茍言笑,重視法律權威。1997年和2002年兩次作為大國家黨候選人參選,先后惜敗于金大中和盧武鉉,從此退出政壇,銷聲匿跡。
2007年以來,大國家黨內部分人士擔心李明博各種不利“傳聞”過多,存在“中途下馬”的可能性,于是遍尋可資替代的“第二人選”。根據韓國選舉法的有關規定,每個政黨只能推薦一位總統候選人,一旦正式登記便不可更換(除非登記日后5天內突然死亡)。鑒于樸槿惠無意退黨“單飛”,人選便集中到了李會昌身上,邀其三度出馬的呼聲逐漸高漲。對此,李本人一直嚴把口風,直至正式宣布出馬前一周才逐漸松口。
李會昌主張推行政治改革,修改憲法,改革權力結構,推行法制革命;反對不擇手段、唯利是圖的“賤民資本主義”,建設“溫馨的市場經濟”,構筑弱勢群體的經濟共同體;從根本上調整現有對朝政策,強調應將對朝援助與促朝棄核掛鉤,并修復韓美同盟關系。
李的參選打破了李明博一鄭東泳兩強相爭的局面,幾天里支持率便迅速攀升至20%,超過鄭東泳躍居第二,成為此次選舉中最大的“黑馬”。面對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各派出于不同原因紛紛大加撻伐。李明博陣營斥責此舉是“背信棄義”,擔心將因此分散選票,葬送保守勢力力圖“政權更替”的大業。而大統合民主新黨等反大國家黨勢力大力批判李會昌自食其言、喪失原則,并將其與李明博并稱為“腐敗的雙胞胎”。不過,鑒于李會昌已明確表示,絕不會因自己參選而影響保守勢力執政的“夙愿”,強調難獲國民認同的話,將隨時準備“舍身成仁”,因此不排除其在選前最后一刻退選的可能。
韓國總統大選的鏖戰已持續一年有余,2007年又恰逢韓國實現總統直選20周年,縱觀以往四次大選,無論“攻城”派還是“守擂”派,總會出現一方選前分裂,功虧一簣,一方實現整合,坐收漁利的情形。然而此次攻守雙方都未能實現有效整合,加之“BBK案”等一系列事件又為大選平添變數,選舉結果更加不可預測。究竟誰能在大選中獲勝,從而有資格在下一任期內執掌“韓國號”的前進方向,將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責任編輯:劉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