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金庸筆下的“五毒教”談起
在金庸先生的筆下,“五毒教”是一大江湖教派,出現(xiàn)在《笑傲江湖》及《碧血劍》中。“五毒教”得名于五種動物:一蛇,二蜈蚣,三蜘蛛,四蝎子,五蟾蜍。中國民間將這五種動物稱為“五毒”。在很早以前,我國的中醫(yī)藥先驅就開始應用“五毒”來治療特定的人類疾病,歷史上的各種《本草》以及我國現(xiàn)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對“五毒”均有收錄。金庸先生關于“五毒教”
的描述顯然是有一定科學依據(jù)的,他巧妙利用“五毒”的不同成分,模造出令江湖武林人士聞風喪膽的使毒及下毒獨門絕招。
值得慶幸的是,我國并未完全分布有“五毒”中最致命的種類。在全球的兩棲類中,最毒物種為葉蛙屬的酷毒葉蛙,分布于哥倫比亞。1.08 克酷毒葉蛙毒可使2200 人斃命,即使用手觸摸酷毒葉蛙的皮膚都可能致人于死命。致命的蝎子主要分布于非洲及美洲,致命的毒蜘蛛主要分布于美洲及澳大利亞。在我國,“五毒”中對人威脅最大的是毒蛇,其中又以眼鏡蛇科環(huán)蛇屬的金環(huán)蛇及銀環(huán)蛇為首,因為在被金環(huán)蛇及銀環(huán)蛇咬傷后,既不像被眼鏡蛇科其他屬毒蛇咬傷后會出現(xiàn)劇烈疼痛,也不像被蝰科毒蛇咬傷后會引起流血不止,患者在短期內并無明顯癥狀,往往直到后期出現(xiàn)癥狀時方才就醫(yī),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最終導致死亡。(文李文輝)
與蛇共舞

2005 年11 月16 日下午4 時,長春市中心醫(yī)院急診室收治了一名患者。患者的右手中指末節(jié)腫脹,有兩處破口,皮膚灰暗。患者在偶爾清醒時自述,他是被五步蛇咬傷的。
一聽說是被五步蛇咬傷,醫(yī)生們立即就緊張起來了,因為五步蛇屬于蝮蛇,是一種劇毒蛇,而醫(yī)院沒有治療劇毒蛇咬傷的經(jīng)驗,任何耽誤都有可能導致患者的死亡。可是,出乎人們意料,患者自己倒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為什么都走到了生死邊緣,患者還能保持面不改色心不跳呢?
原來,被蛇咬傷的人名叫張爽,自8 歲起就與蛇為伴,至今已有11 個年頭。因為長期與蛇打交道,張爽認為蛇比人更容易溝通,他甚至認為蛇會聽命于他。他對醫(yī)生說,蛇原本想咬別人,卻誤咬了他,所以在發(fā)現(xiàn)咬錯人后,它并沒有將蛇毒全部噴出來。難道張爽真有與蛇溝通的特殊本領?蛇真能聽懂張爽的話?蛇毒真的沒有全部噴出來?
我們都知道,蛇的聽覺早已退化。蛇沒有外耳、中耳,沒有鼓膜,無法接受由空氣壓縮傳導的聲波,因此其聽力是動物中最差的。此外,蛇的視覺也很差。蛇感知外界、躲避敵害、尋找食物,靠的是其口腔上壁的一個特殊結構——犁鼻器。蛇通過不斷地伸縮舌頭,把空氣中的化學分子帶入犁鼻器,犁鼻器上的黏液細胞分解這些化學分子,再通過神經(jīng)將有關信息傳到大腦,從而感知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如此看來,蛇根本不可能聽懂張爽的話。再者,五步蛇有兩枚管狀毒牙,在攻擊獵物時,其牙周肌肉收縮,腺體內的毒液受到擠壓,通過管狀毒牙瞬間釋放出去。也就是說,蛇在咬人時,會在第一時間內把全部的毒液注入被咬者的體內,不可能不將蛇毒全部噴出。
其實,張爽被自己養(yǎng)的五步蛇咬傷,絕非如他所說是蛇錯咬了他。蛇是低等動物,它們對外界的認識只有兩點:一是是否受到了威脅,二是可不可以吃。不論是誰,不論熟悉與否,只要蛇認為對自己構成威脅,它就會毫不客氣地咬上一口,以示警告。
醫(yī)院對張爽進行了常規(guī)處置并注射了抗蝮蛇血清。通常,在使用抗蝮蛇血清后,患者的癥狀大多能得到緩解,但張爽的傷口仍然流血不止,連注射的針眼部位也開始流血,同時還伴有心慌頭暈、面色蒼白等癥狀。被蛇咬后出現(xiàn)的抗凝現(xiàn)象可以造成體內各器官自發(fā)性出血,如果到了這一步,醫(yī)生就回天乏力了。此時,距離張爽被五步蛇咬傷已過去了8 個小時,情況十分危急。
五步蛇的毒性比普通的蝮蛇更強,成分也更復雜。一般的抗蝮蛇血清只能中和掉極少量的五步蛇蛇毒。盡管醫(yī)院還采取了其他輔助性治療手段,但也僅能延緩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如果想把張爽從死亡的邊緣拉回來,唯一的途徑是注射專門的抗五步蛇血清。可是,當時不僅在長春找不到這種血清,就是在整個北方地區(qū)也沒有儲備這種藥。幸運的是,人們在上海找到了抗五步蛇毒血清。
11 月17 日晚上8 時30 分,抗五步蛇蛇毒血清搭乘最近一趟航班,在人們的期盼下順利抵達長春龍嘉機場,早已等候在那里的醫(yī)務人員用最快的速度把血清送到醫(yī)院,這時已是晚上12 時,距離張爽被蛇咬傷整整過去了32 個小時。
隨著抗五步蛇蛇毒血清的緩緩注入,張爽的中毒癥狀逐漸緩解,疼痛減輕了,出血也減少了。一天之后,他的病情被控制住。很幸運,除了被咬傷的那只手的指甲可能會脫落外,他不會留下其他的后遺癥。
蛇
屬脊椎動物門、爬行綱、有鱗目、蛇亞目。人們大多認為蛇經(jīng)常由口中伸出的分叉的舌頭是其致命武器,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蛇的眼睛近視,耳朵對空氣中傳播的聲音也不敏感,僅對地面的震動敏感,因而蛇對周圍環(huán)境的判斷主要是通過舌頭探測空氣中的氣味化學分子來完成。我國常見的毒蛇有陸生的眼鏡蛇科、蝰科以及生活在海洋中的海蛇科蛇類。這些蛇的毒牙位于口腔前部,由一對或兩對大的牙齒所組成,稱為前溝牙。值得一提的是,有一部分被認為屬游蛇科的無毒蛇其實也有毒腺以及毒牙,但其毒牙位于口腔的后部,稱為后溝牙。對人類而言,被蛇的后溝牙咬傷的概率極低。
眼鏡蛇科以及海蛇科的蛇毒屬于神經(jīng)毒,是由50~80 個氨基酸組成的小肽類物質。
神經(jīng)毒可以作用于人或動物的神經(jīng)——肌肉傳導系統(tǒng)中稱為突觸的地方,從而阻斷神經(jīng)信號的傳導。人或動物被這類蛇咬傷后主要表現(xiàn)出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如肌肉麻痹、運動不協(xié)調、吞咽困難等,最終會因呼吸衰竭導致死亡。
蝰科的蛇毒主要屬于血液毒,是由200~600 個氨基酸組成的大分子酶類物質。
血液毒幾乎可以作用于血液凝固的各個步驟,從而導致血栓的形成和出現(xiàn)抗凝現(xiàn)象,造成被咬者血流不止、大出血甚至死亡。
(文李文輝)
奪命蟾蜍

2005 年7 月30 日, 一個6 歲的小男孩被急送至福建省莆田縣的一家醫(yī)院,當時孩子已經(jīng)口唇青紫,四肢冰涼,陷入昏迷狀態(tài),危在旦夕。經(jīng)醫(yī)生確診,這個名叫斌斌的小男孩在24 小時內吃過劇毒食物,此時毒素已經(jīng)侵入他的中樞神經(jīng),必須立即洗胃以排除體內殘留的有毒物質,否則他就有生命危險。那么,斌斌吃的劇毒食物是從何而來的呢?是孩子自己不小心誤食,還是有人蓄意投毒?驚慌失措的斌斌父親告訴醫(yī)生說,此前不久他讓斌斌喝了一碗藥湯。
原來,在前一天,也就是7 月29 日,斌斌突然呼吸困難,口吐白沫并暈倒在地。7 月30 日,斌斌再次出現(xiàn)發(fā)熱征兆。看著燒得火燙的兒子,斌斌的父親一籌莫展。突然,他轉身走出家門,半小時后端回一碗藥湯,讓斌斌喝了下去。不料,才過了一頓飯的工夫,斌斌便出現(xiàn)了腹痛和強烈嘔吐癥狀,慌得父親趕緊把他送到了醫(yī)院。
斌斌的父親究竟給斌斌喝了什么呢?據(jù)他講,他曾聽人說過一個治療發(fā)燒的偏方——蟾蜍湯。何謂蟾蜍湯?就是用蟾蜍(也叫癩蛤蟆)肉熬的湯藥,據(jù)說有降溫的功效。斌斌的父親見兒子高燒不退,突然想起了蟾蜍湯,于是跑到地里捉了兩只蟾蜍,扒掉皮后加水用火熬制了一碗蟾蜍湯。
蟾蜍到底是毒物還是治病良藥呢?在中醫(yī)藥方中有一味藥,叫“蟾酥”。所謂“ 酥”, 就是取自蟾蜍耳后和皮膚上分泌出的白色分泌液。《本草匯言》中說,“蟾酥,療疳積,消臌脹,解療毒之藥也。
能化解一切瘀郁壅滯諸疾,有攻毒之功。”也就是說,它性干溫,有毒,可以用于清熱解毒散瘀止痛。這種藥在治療小兒驚風時經(jīng)常用到。民間還有一種做法:將幾只蛤蟆放在患者肚皮上,用碗蓋住,10 分鐘后患者就會感到?jīng)鏊褪娣?/p>
蟾蜍既然是有據(jù)可查的以毒攻毒的一味藥。
那么斌斌服用后為什么會中毒呢?為了弄清事實真相,讓我們先來看看蟾蜍的生物特性。
斌斌的父親用來熬湯的蟾蜍是中華大蟾蜍,其體長一般在10 厘米以上,身體粗壯,頭部寬大,口角開闊,嘴端線條圓滑,鼻孔靠近嘴邊。
蟾蜍兩眼的間距非常大,眼睛大而凸出,每只眼睛后方分別有一個圓形的鼓膜,這是它的聽覺器官。頭頂部兩側有大而長的耳后腺,能分泌白色毒液。蟾蜍的后肢粗壯而短,前肢粗壯而長。全身皮膚粗糙,背部布滿大大小小的瘰疣,蟾蜍一旦遇襲,瘰疣就會自動噴射毒液。蟾蜍背部的膚色會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雌、雄的膚色略有差異。每年春夏之際,當水溫回升到10℃左右,空氣變得濕潤的時候,雌蟾蜍就開始產(chǎn)卵,卵有毒。蟾蜍的身上有三處可以提取毒液,分別是耳后腺、皮膚和卵,人若接觸到這三個部位就有可能導致中毒。現(xiàn)在,讓我們回顧一下斌斌的父親炮制蟾蜍湯的整個過程,以破解斌斌中毒之謎。
第一步,斌斌的父親將蟾蜍摔死。蟾蜍在被摔死的瞬間,出于防御本能,會突然分泌出大量毒液。斌斌的父親知道蟾蜍皮有毒,所以先剝掉了蟾蜍的皮。這種做法是正確的,但在剝皮過程中,他的手觸摸到了蟾蜍皮上的毒液,毒液通過他的手間接污染了做湯的蟾蜍肉。
第二步,斌斌的父親把蟾蜍肉放進鍋里。
他沒有想到的是,在這兩只蟾蜍中有一只為雌性。在繁殖季節(jié),雌蟾蜍腹中有大量有毒的卵,但斌斌的父親沒有取出蟾蜍卵,而是直接把蟾蜍放進了鍋里。
第三步,斌斌的父親使用高壓鍋煮湯,一共煮了半個小時。顯然,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蟾蜍的毒性不可能去除掉,相反,在蒸氣、壓力和水的作用下,毒素進入湯中的速度被加快了。
一而再、再而三的錯誤操作,最終導致了斌斌中毒事件的發(fā)生。
所幸,經(jīng)過搶救和治療,斌斌最終脫離了危險。值得一提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針對蟾蜍毒的解藥,因此要靠患者自己的新陳代謝將毒素排出體外,這是一個充滿危險的過程。
或許是因為斌斌的身體素質比較好,或許是他喝下的蟾蜍湯并不多,他最終依靠自己的力量抵御了毒素的攻擊,僥幸逃脫了死神的魔爪。
蟾蜍
屬脊椎動物門、兩棲綱、無尾目、蟾蜍科。蟾蜍的典型特征是體背布滿大小不一的由皮膚腺形成的疙瘩,能分泌出白色漿液。蟾蜍沒有攻擊性的毒器結構,其皮膚腺分泌物的主要活性物質為非蛋白質類蟾蜍毒、蟾蜍配基、類固醇衍生的生物原胺。蟾蜍毒和蟾蜍配基均為酯類化合物,具有強心和局部麻醉的作用,功效遠遠大于可卡因。
而生物原胺是一種強力致幻劑,能令人產(chǎn)生幻覺。誤食蟾蜍后產(chǎn)生的中毒反應包括神智障礙、流涎、惡心、心跳加速、肌肉無力、產(chǎn)生幻覺等。
(文李文輝)
初春,蟾蜍結束冬眠,此時貯存在它們體內的物質已經(jīng)消耗殆盡,因此它們必須盡快地尋找食物。
3 月,是蟾蜍的繁殖季節(jié)。每當這時,雌雄蟾蜍緊緊地抱在一起,開始尋找合適的產(chǎn)卵地。蟾蜍的交配方式非常特別。雌蟾蜍排出兩條卵帶到水中,雄蟾蜍將精子射在卵帶上,完成授精過程。很快,受精卵便會變成一群蝌蚪。
夜晚,是蟾蜍一天中活動的高峰期。雌蟾蜍在夜晚到來時開始躁動不安,甚至對面前蠕動的美味食物也會視而不見,它必須盡快找到自己的心上人。而此時,強壯的雄蟾蜍躲在黑暗處發(fā)出鳴聲,并在喉部鼓起一片淡白色的光標,這是求愛的信號。此時,雌蟾蜍如果中意對方,便開始回應求偶的聲音信號。
雄蟾蜍聽到回應后,會變得異常興奮,并且迅速采取行動。不過,蟾蜍的后肢很短,只能做小距離的不超過20 厘米的跳躍。因此,雄蟾蜍要想靠近雌蟾蜍,還須做一些努力。
五毒之首

據(jù)說,蝎子天性兇殘狠毒,母蝎會把剛出生不久的幼蝎吃掉,人們因此也常用蝎子比喻惡毒的婦人。
在“五毒”中,蝎子為什么能力壓群毒成為五毒之首呢?
有人說,蝎子靠的是其尾部的一根毒針。果真如此的話,毒針尖上晶瑩剔透的液滴一定曾給人們留下了無法磨滅的記憶,以至于人們在排位時放下對蜈蚣和蛇的強烈恐懼,而對蝎子冠之以“五毒之首”。
雖然大多數(shù)人對蝎子談之色變,但仍然有不怕它的人,馬任華就是其中一個。1993 年,在了解到蝎毒是一種奇缺的中藥材后,馬仁華夫婦開始飼養(yǎng)蝎子。多年來,他們與蝎子打交道,對蝎子的特性可謂了如指掌。
傍晚時分,喂蝎子的時候到了,馬仁華將準備好的黃粉蟲撒到蝎池里,這是蝎子最喜愛的食物之一。在長期的進化中,蝎子的眼睛幾乎喪失了功能,為了逃避危險,蝎子一般只在夜間才出來活動。因此,在白天如果你來到蝎棚,你根本無法想象,在靜悄悄的六七平方米的池子里居然藏有數(shù)以萬計的蝎子。
夜幕降臨,寂靜的蝎池開始有動靜了。一只,兩只,三只……漸漸的,大批的蝎子從蝎池的各個角落蜂擁而出尋找食物。如果說毒針是蝎子身上最具攻擊性的武器,那么,與毒針相比,蝎子的嘴就顯得有點無能了, 因為沒有牙齒, 蝎子只能借助唾液來消化食物。
蝎子究竟有多毒? 人被它們蜇傷后是什么感覺?
對于這些問題,馬仁華夫婦有著深刻的體會。他們說,那種疼痛是持續(xù)性的疼痛,疼得連呼吸的機會都不會留給你。蝎毒是一種神經(jīng)毒素,人被蝎子蜇傷后,蝎毒可以迅速進入人體血液,刺激神經(jīng)并產(chǎn)生強烈的疼痛感。人在被蝎子蜇傷后,往往會痛得哭天喊地的。
因為養(yǎng)蝎子,幾乎都沒人愿意做馬仁華夫婦的鄰居了。一次,鄰居領著一個哭哭啼啼的孩子闖進他家。原來,一只剛交配完的蝎子沿著水溝爬出馬家大院,將鄰居家正在路邊玩耍的孩子蜇傷了。一向晝伏夜出的蝎子怎么會在大白天跑出去呢?源起于蝎子的交配。
蝎子的交配看起來有些像舞蹈,雌雄牽扯在一起,你拉我,我拉你,反反復復,持續(xù)好幾個小時。最后,雄蝎排出一個交配足刺中雌蝎,到此交配就成功了。交配足刺入雌蝎的生殖腔后,雌蝎會因為疼痛而變得十分暴躁,這時雄蝎就得趕緊逃跑,否則就有可能被雌蝎吃掉。在蝎子的世界中,雄蝎是弱者,瘦弱而膽小。為了逃命,慌不擇路的雄蝎跑出了養(yǎng)殖場,蜇傷了孩子。
不過,蝎子的個體太小,一次排出的毒素不足以對人體造成大的威脅,只要不是同時被多次蜇傷,進入神經(jīng)的毒素就會慢慢消失。所以,那個孩子在被蜇3 個小時后,疼痛就漸漸地減輕了。
說到蝎子的膽小,真讓人感到好笑。蝎子害怕聲音,以至于因為怕嚇著自己,從不弄出任何聲響,一切活動都悄無聲息地進行。就連陽光也會讓蝎子感覺到危險的存在,因此它們白天總是呆在黑暗的角落里,到晚上才出來覓食。這樣一個物種居然能夠生存至今,實在是殘酷自然的格外開恩。
蝎子害怕陽光,但又只適合在溫度足夠高的環(huán)境下生存,這是因為蝎子是冷血動物,體溫始終和外界的溫度保持一致,如果氣溫不能保持在35 攝氏度以上至少一個星期,母蝎就會拒絕產(chǎn)卵。由于沒有視力,蝎子的觸覺非常敏銳,哪怕是空氣中的一點點異常,比如微風拂過,它們都會感覺到,并將帶有毒針的尾巴高高豎起,讓人不寒而栗。
讓人最不可思議的是蝎子對水的極度恐懼。
這又是為什么呢?在馬仁華最早建的一個蝎子養(yǎng)殖場附近有一條河。有一年夏天,下了一場大雨,河水漫過堤岸,結果將養(yǎng)殖場內飼養(yǎng)的將近一半的蝎子淹死了。其實,當時的積水深度不過半根手指高,如此淺的水怎么會淹死那么多的蝎子呢?答案在蝎子的腹部。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在蝎子的腹部兩側整齊地排列著一些白色的圓孔,這是蝎子的氣孔。蝎子行走時,氣孔距離地面不到1 厘米。因此,只要水深超過1 厘米,蝎子的氣孔就會被堵,蝎子也就會因此斃命。
蝎子
屬節(jié)肢動物門、蛛形綱、蝎目。蝎子的身體分為頭胸部和腹部,腹部末端有尖利的毒鉤,稱為尾刺,內有一對毒腺。毒腺通過導管與中空的尾刺相連。在尾刺扎入獵物時,毒液被注入獵物的體內。蝎子在行走時總是耀武揚威地高揚著頭胸部和雙螯,并翹起尾刺。在遇到獵物時,便用雙螯鉗住,尾端鉤轉將尾刺戳入掙扎的獵物身上,使獵物麻痹。
蝎毒中最致命的物質為肽類神經(jīng)毒素,引起的癥狀主要有過度興奮、驚厥、呼吸困難、麻痹等。
我國無致死性蝎子的分布。
(文李文輝)
傳聞一:幼蝎是吃母蝎長大的。
據(jù)說,幼蝎是從母蝎的背部裂生出來的,一出生它們便開始吸食母蝎的體液,直到吸干為止。這個傳聞使得蝎子從出生起就背負上“兇殘”的惡名。真相如何呢?
母蝎在溫度適宜的時候,會尋找一個安全而隱蔽的地方一動不動地呆著,直到產(chǎn)卵。母蝎的生殖腔長在腹部,當幼蝎一個接一個地生出來時,從某個特定的角度看去,就好像是從母蝎的嘴里吐出來似的。幼蝎出于本能,會沿著母蝎的腿攀爬到其背部,這時眾多的幼蝎在母蝎背部列成一排,看上去就像是從背上裂生出來的。至于幼蝎吸食的汁液,其實是從母體帶出來的還沒有完全剝落的卵殼而已。
傳聞二:母蝎喜食幼蝎。
據(jù)說,母蝎非常惡毒,在產(chǎn)下幼蝎后,喜歡把幼蝎當作點心食用。
這也是雌蝎兇名遠揚的最主要的原因。
其實,幼蝎聚集在母蝎背部是為了尋求母親的保護。在母蝎的庇護下,螞蟻之類的天敵對幼蝎無計可施。所謂母蝎吞食幼蝎,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命選擇方式:如果幼蝎爬不上母蝎的背部,母蝎便認為它的身體虛弱不能存活,因此就會把它吃掉。
洞穴毒蛛

“小小諸葛亮,穩(wěn)坐中軍帳,擺起八卦陣,單捉飛來將。”這是一個謎語,打一種動物。也許你已經(jīng)猜到,謎底是蜘蛛。其實,謎語說的是那些結網(wǎng)捕食的蜘蛛,而在地球上還有一些蜘蛛,它們并不用蜘蛛網(wǎng)來捕食。我國靠近越南的廣西西南邊陲,屬于從亞熱帶向熱帶過渡區(qū)域,在太平洋濕潤季風的滋潤下,這塊土地保有豐富的物種資源。據(jù)說,在這里就有一種從不靠結網(wǎng)捕食的毒蜘蛛,它個頭巨大,隱居洞穴,身藏劇毒,甚至還有傳聞說這種蜘蛛咬死過牛。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蜘蛛?它們藏在什么地方?蜘蛛專家李廷輝決定探個究竟。
如果是穴居型蜘蛛,要想找到它們必須先找到蜘蛛洞。經(jīng)過一番搜尋之后,李廷輝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個布有蜘蛛絲的洞。巨大的洞口顯示,這里面可能居住著一只巨大的蜘蛛。
為了把蜘蛛弄出來,李廷輝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將枝條伸進洞里去搗鼓,但都沒起作用。
后來,他從當?shù)卮迕衲抢飳W到一種辦法——挖。
因為蜘蛛身藏洞中,當?shù)厝朔Q“找蜘蛛”為“挖蜘蛛”。用這種方法,李廷輝終于將一個體型碩大的蜘蛛從洞中挖了出來。
這只蜘蛛的個頭和攻擊力都顯示它不是一般的蜘蛛:毛絨絨的,看了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個頭非常大,八條腿伸開足有人的手掌大小;個性兇猛,攻擊性極強,遇到敵情便迅速抬起頭胸部,張開頭部的觸肢和螯肢,隨時準備射出毒液——這是它的致命武器,獵物一旦被注入毒液,就再沒有還手之力了。在蜘蛛的腹部有漂亮的花紋,尤其是雌蛛,碩大的腹部上的紋路特別像老虎身上的斑紋,所以這種蜘蛛的學名叫“虎紋捕鳥蛛”,是世界上個體最大、產(chǎn)毒最多的蜘蛛種類之一。
為了進行研究,李廷輝冒險將這種蜘蛛養(yǎng)在家里。蜘蛛是晝伏夜出的動物,因此李廷輝總是在夜晚進行他的研究工作。不久,他掌握了這種兇猛的蜘蛛的食性:需要不斷地變換飼料,比如說蟑螂、豬肝、瘦肉等。不過,虎紋捕鳥蛛最喜歡吃的還是昆蟲。
蜘蛛向來是獨來獨往的,一旦有蜘蛛入侵別的蜘蛛的領地,入侵者與被入侵者之間的一場爭斗便在所難免。有意思的是,蜘蛛很有自知之明,勢力弱小的會主動退出戰(zhàn)場。只有在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一場惡斗才會出現(xiàn)。
在激烈的爭斗中,失敗者有可能嚴重受傷,流出蜘蛛所特有的乳白色的血液。
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講究“以毒攻毒”,“五毒”中的其他四種動物早就被開發(fā)成藥物了,那蜘蛛毒也可以入藥嗎?李廷輝決定對蜘蛛毒進行開發(fā)研究。
蜘蛛只在捕食或攻擊時才會排毒。為了取毒,李廷輝頗費一番周折,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幫助他解決了這個問題。李廷輝在網(wǎng)上尋找有關毒蜘蛛的資料時結識了一位外國蜘蛛專家,他向李廷輝要一些虎紋捕鳥蛛毒液用于研究,李廷輝答應了。外國專家來了,李廷輝發(fā)現(xiàn)他竟然直接用手去抓蜘蛛。吃驚之余,李廷輝把人家怎么徒手抓蜘蛛和取毒的技巧偷偷地看會了。
現(xiàn)在,李廷輝已經(jīng)能夠輕而易舉地徒手抓蜘蛛取毒了,而且只要把蜘蛛一抓上手,他就能判斷能取多少毒液。每一次李廷輝都要小心翼翼地把蜘蛛的螯牙打開,再用脈沖電極刺激它,如果操作準確果斷,蜘蛛馬上就會排毒,排毒量也會很大。取出的毒液需要經(jīng)過冷凍、干燥、提純,最后制成蜘蛛毒。從200 只虎紋捕鳥蛛身上取一次毒,可以制成1 克蜘蛛毒。
目前,蜘蛛毒在國內市場上的價格已經(jīng)達到每克3000 到5000 元,在國際市場上更高,因此養(yǎng)殖蜘蛛的經(jīng)濟效益巨大。
虎紋捕鳥蛛的毒性究竟有多大呢?研究人員選取了三種動物——蜘蛛、竹葉青、眼鏡蛇進行定性對比實驗。所謂定性實驗,就是將毒液取出、稀釋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和一定的量注射進小白鼠體內進行毒物實驗。
三種動物的毒液經(jīng)稀釋后被分別注射到小白鼠的體內。實驗結果怎樣呢?被注射蜘蛛毒的小白鼠,居然比被注射眼鏡蛇毒的小白鼠死得更快!這說明虎紋捕鳥蛛的毒性比眼鏡蛇的毒性更大。那么,兩者中誰的致死性更大呢?
回答是“眼鏡蛇”。這又是為什么呢?因為眼鏡蛇的個體大、排毒量大,被它咬一口的致命危險肯定要比被虎紋捕鳥蛛咬要大得多。
李廷輝在掌握了取毒技巧后又有了大膽的設想——人工繁殖虎紋捕鳥蛛。經(jīng)過長期試驗,他取得了成功。
李廷輝在養(yǎng)殖虎紋捕鳥蛛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往往還沒等到交配完成,雄蛛就被雌蛛吃掉了,而且雄蛛并沒有想逃跑的跡象,似乎是心甘情愿地被雌蛛吃掉的。我們知道,在蜘蛛王國里,雌蛛的個頭一般都比雄蛛大,而且性情兇猛,具有“食夫”行為。大名鼎鼎的黑寡婦蜘蛛在交配時,雌蛛就可能把雄蛛吃掉。雌蛛為什么要“食夫”呢?至今這還是一個謎。有人認為,雌蛛一次受精便可終身產(chǎn)卵,因此雄蛛在交配后便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也有人認為,雄蛛的犧牲可以為雌蛛提供更多的營養(yǎng)和遺傳基因。
李廷輝將他的發(fā)現(xiàn)寫成論文發(fā)表,結果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最終有多位專家肯定了他的觀察結果。
蜘蛛
屬節(jié)肢動物門、蛛形綱、蜘蛛目。大部分蜘蛛都有毒腺。蜘蛛在叮咬獵物時,腺體周圍的肌肉收縮,腺體中的毒液沿導管從溝牙尖端的開口處注入獵物體內。蜘蛛的主要捕獵對象是昆蟲及甲殼類動物。蜘蛛的毒素主要分為神經(jīng)毒、壞死毒及混合型毒素。
全世界最毒的蜘蛛——黑寡婦蜘蛛,其毒性比響尾蛇還要強15 倍。我國海南省分布的黑寡婦類蜘蛛(紅斑黑毒蛛)、新疆以及內蒙古分布的穴居狼蛛,都是含有致命神經(jīng)毒的毒蜘蛛。人在被黑寡婦蜘蛛咬傷后,短時間內劇烈的疼痛感會由傷口蔓延到背脊、腹部以及下肢肌肉;1 ~ 2 小時后,疼痛加劇,呼吸困難,產(chǎn)生“臨死感覺”;6 ~ 12 小時后,癥狀更趨嚴重,肌肉痙攣,腹部劇痛,伴隨惡心、嘔吐等癥狀;直至次日,癥狀才逐步減輕。在我國沒有壞死型毒蜘蛛分布。蜘蛛中毒死亡病例不多。
(文李文輝)
食毒者
蜈蚣外形奇特, 毒性猛烈,人們一提到它們就感到毛骨悚然。但是,有一位居住在大山里的80 多歲的老人,不僅不懼怕蜈蚣,而且還喜歡生吃蜈蚣。

眾所周知,生吃蜈蚣極具危險性,因為在蜈蚣的頭部、腹部以及尾部都有毒腺存在,如果毒量足夠大,就可以致人死命。老人為什么可以生吞蜈蚣卻安然無恙呢?
老人名叫帥如芳,家住廣西永福縣馬坡村,距離風景甲天下的桂林市大約45 公里。據(jù)老人自述,50 年前他回到馬坡村定居,由于患風濕性關節(jié)炎,行動十分不便,而且病痛日益加重。
為了治病,老人從32 歲起開始吃生蜈蚣,后來病就好了,生吃蜈蚣的習慣也一直保持了下來。
在我國,蜈蚣入藥已經(jīng)有2000 多年的歷史,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和最早的藥典《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對蜈蚣的藥用價值都有較為詳細的描述。由于蜈蚣頭部的含毒量最大,很可能對人造成傷害,因此在炮制蜈蚣時一般都要把頭去掉。
怎樣才能找到蜈蚣呢?蜈蚣喜歡比較潮濕的環(huán)境,荒山、灌木叢和落葉堆都是蜈蚣絕好的棲息地。全世界的蜈蚣都只分布在熱帶地區(qū),在我國長江以南地區(qū)均有分布。廣西永福縣地處亞熱帶地區(qū),氣候溫和、潮濕,這種地理環(huán)境非常適合蜈蚣的生長,因此蜈蚣在這一帶活動頻繁,傷人的事件也時有發(fā)生。
不過,在白天尋找蜈蚣并非易事。蜈蚣白天藏在洞穴里,傍晚和凌晨才出來活動。晚上8 點左右到凌晨,是蜈蚣活動的高峰時段。它們從潮濕的角落里紛紛爬出捕捉食物。在它們這種晝伏夜出的生活方式的背后,隱藏著自然界殘酷的適者生存法則:如果在白天出來活動,蜈蚣狹長的身體極易受到天敵的攻擊。
帥如芳老人有自己捕捉蜈蚣的方法。根據(jù)他的經(jīng)驗,蜈蚣在白天是不會出來活動的,要想在白天找到它們,就要去翻弄那些枯木和大石塊。老人通常是在晚上將蛋殼放在山腳下蜈蚣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第二天早上,往往就能抓到蜈蚣。不過,捕捉蜈蚣十分危險,如果沒能把蜈蚣的頭部控制住,就可能遭到它的反擊。
生吃蜈蚣并非易事。蜈蚣看起來外貌猙獰,味道也很腥苦。帥如芳老人32歲那年第一次吃蜈蚣時,極力克服心理障礙,把蜈蚣生吞了下去,然后就靜靜地等待可能發(fā)生的意外。幸運的是,除了吞咽過程中帶來的難受外,并沒有什么意外發(fā)生。
生吃蜈蚣也是十分危險的。老人在吃蜈蚣時,首先要將其頭部的兩個毒顎去掉,尾部的毒顎也要去掉。這種做法其實很科學,因為蜈蚣的毒素主要集中在頭部和尾部。不過,即使去掉蜈蚣頭部和尾部的毒素,蜈蚣身體其他部位仍然有毒,老人又是如何解毒的呢?原來,人胃部的pH 值較低,大約為2,在這樣的酸性環(huán)境中,蜈蚣的毒素如蛋白酶等都會失效。此外,老人在吃完蜈蚣后一定要喝酒,喝酒可以提高肝臟的解毒功能。研究證實,肝臟是人體解毒的總機關,在肝臟里的各種酶的作用下,毒素會被分解掉。
如今,80 多歲的帥如芳老人可以一次連續(xù)割秧幾個小時,年輕人都沒辦法和他相比。
蜈蚣
隸屬節(jié)肢動物門、多足綱、整形目、蜈蚣科。節(jié)肢動物門是動物界中最大的一門。其種類超過100 萬種,占全部動物種類的85%。“五毒”中的三種,即蜈蚣、蜘蛛和蝎子,均為節(jié)肢動物門動物。蜈蚣的身體可分為頭部和軀干部,是由大小相同、形狀相似的21 個有足體節(jié)構成。
軀干部的第1 節(jié)和后面的第2~3 節(jié)與其他體節(jié)有較大差異,形成顎肢節(jié)、生殖節(jié)和肛節(jié)。蜈蚣是晝伏夜出的肉食性動物,毒顎是它們的主要捕獵武器。在狩獵時,蜈蚣頭部前端的靈敏的觸角一旦觸及到蟋蟀等昆蟲,它們身體前面的第2~3 對步足便立即抱住獵物,毒顎則趁機鉗緊獵物,將毒液從顎爪的尖端注入獵物體內,獵物不久便喪失抵抗力,任其擺布。蜈蚣毒主要含溶血性毒素、蛋白酶、生物胺等。被蜈蚣蜇傷引起的局部中毒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疼痛、紅腫、水腫、表皮壞死、溶血等。
(文李文輝)
“五毒”與端午節(jié)
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要舉行大規(guī)模的祭祀儀式,紀念投江報國的屈原。不過,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歷還有另外一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端午節(jié)最早起源于一場戰(zhàn)亂。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北方地區(qū)群雄爭霸,各諸侯國為爭奪國土和權力,頻繁發(fā)動戰(zhàn)爭,致使生靈涂炭,百姓遭殃。為了躲避兵災,先民們開始了艱難的長途跋涉。他們大批地由北向南遷徙到長江流域,并在那里安家落戶。然而,南方地區(qū)毒蟲肆虐,瘟疫橫行,剛剛安頓下來的人們又經(jīng)受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瘟疫浩劫。
出于避開戰(zhàn)亂和瘟疫的愿望,人們形成了過端午的古俗。每到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在家里插艾草,穿“五毒衣”,掛“五毒符”,以驅毒避邪。
按照這種觀點,端午是“惡日”。端午這個節(jié)氣提醒人們,春天是萬物蘇醒的季節(jié),各色毒蟲開始肆意橫行,人們要特別注意蜈蚣等毒蟲的侵害。在科學不發(fā)達的古代,這是很有意義的。而在今天,人們更多地把端午節(jié)和驅趕毒蟲的形式看作是延續(xù)古老傳統(tǒng)的一種方式。
食毒防身
毒素是一種生物毒藥,能夠幫助缺乏自衛(wèi)能力的生物抵御捕食者,使捕食者對它們敬而遠之,比如一些蟾蜍和蛇就進化出了有毒武器,以備御敵之用。那么,那些無毒的動物又如何自衛(wèi)呢?
漫長的進化也使得一些無毒的動物逐漸進化出了御敵的本領:它們自身雖然不產(chǎn)毒,但卻具備耐受毒素的能力,而且可以從食物中獲取毒素以作防身之用。
黑脈金斑蝶是一種有毒的蝴蝶,它區(qū)別于其他蝴蝶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頭部和胸部的白色斑點圖案,而食蟲鳥類正是根據(jù)這種圖案來識別黑脈金斑蝶以避免誤食中毒。其實,黑脈金斑蝶本身并不產(chǎn)毒,它體內的毒素來自在幼蟲期所吃的植物——有毒的馬利筋。同樣,一些青蛙和鳥類也是從它們的食物中獲得毒素的,其毒源往往是有毒的昆蟲等無脊椎動物。
生活在日本、韓國及周邊國家的多雨地區(qū)及水稻種植區(qū)的亞洲蛇,它們以有毒蟾蜍為食,但卻不會中毒。像黑脈金斑蝶一樣,這些蛇在享用有毒食物的同時,使自己變成了毒素“貯存罐”。
一種名叫虎斑頸槽蛇的亞洲蛇在捕食有毒蟾蜍后,能將攝入的毒素轉移到一個特殊的器官——頸腺體內貯存起來。科學家對分別生活在有和沒有毒蟾蜍環(huán)境中的虎斑頸槽蛇進行對比分析后發(fā)現(xiàn),虎斑頸槽蛇的頸腺體中是否貯存有毒素,完全取決于它們是否以毒蟾蜍為食。
面對強敵,黑脈金斑蝶會張開翅膀炫耀它的毒性,令敵人望而卻步。而亞洲蛇在面對鷹和其他蛇類等天敵時,會將頭抬起并向前傾,露出脖子后面的腺體,或者把頸部移向攻擊者并碰撞對方,此舉顯然意在激怒捕食者,仿佛是在喊:“我是你的盤中餐,為何你不先從脖子開始吃呢?嗨,嗨!”頗有引頸赴死的英雄氣概。科學家發(fā)現(xiàn),當虎紋頸槽蛇受到掠食者攻擊,其靠近頸腺的皮膚被撕破后,一種叫做“蟾蜍二烯羥酸內酯”的蟾蜍毒素便會釋放出來。掠食者倘若咬上一口,輕則影響到其肌肉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重則使其心臟停止跳動。那種苦澀的味道和蛇頸腺體中的奪命毒素足以令掠食者永生難忘。這種方式顯然十分管用,至今沒有人在野外看到過亞洲蛇被其他動物捕食的現(xiàn)象。在科學家的對比實驗中,捕食蟾蜍的蛇在遇到危險時,總是拱起脖子擺出“咬呀,我不怕你”的姿勢;而長期生活在沒有毒蟾蜍環(huán)境中的蛇由于缺乏毒素,一旦遇險它們只會溜之大吉。

蟾蜍的毒素可以抑制肌肉收縮時所必需的鈉鉀離子泵的工作,通常會使動物因心臟停止跳動而斃命。但是,亞洲蛇不受其影響。科學家還發(fā)現(xiàn),吞食毒蟾蜍的蛇媽媽居然會用一團毒素將幼蛇包裹起來,甚至它們僅在育蛇后期才開始吞吃毒蟾蜍。蛇在幼年期無法以蟾蜍為食,于是蛇媽媽通過卵而不是基因將毒素傳遞給后代,所給予的毒素足以維持幼蛇長到可以自己吞食毒蟾蜍為止。
奇怪的是,蟾蜍毒素雖然對捕食蟾蜍的蛇具有保護作用,但并非蛇生存所必須的。也就是說,在沒有毒蟾蜍的地方,蛇照樣也能生存,只是數(shù)量少些罷了。更奇怪的是,一些不以蟾蜍為食的蛇照樣對蟾蜍毒素具有免疫力。這又是為什么呢?
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也許是毒蟾蜍曾經(jīng)是它們祖先的“盤中餐”吧。
(編譯羅俊瓊)

黑脈金斑蝶與馬利筋
黑脈金斑蝶,俗稱“帝王蝶”,是北美地區(qū)最常見的蝴蝶之一,也是地球上唯一的遷徙性蝴蝶。
馬利筋,是一種廣泛分布于落基山脈以東,北至加拿大、南至墨西哥等廣大地區(qū)的多年生直立草本毒性植物,全株有含毒性的白色乳汁。馬利筋與黑脈金斑蝶同屬亞熱帶物種。經(jīng)過漫長進化,馬利筋逐漸適應北方寒冷的氣候,向北美地區(qū)發(fā)展,黑脈金斑蝶也隨之向北遷移。但是,黑脈金斑蝶無法忍受北美寒冷的冬季,于是進化出長途跋涉的能力。秋季,當馬利筋枯黃時,它們大批南下;春季,當馬利筋逐漸復蘇時,它們又重返北方。目前,隨著氣溫由南向北升高,大批金斑蝶也追逐馬利筋逐漸向北遷移。
每年的5 月底~ 6 月初,當黑脈金斑蝶從墨西哥遷飛回來時,它們會在長滿馬利筋的田野里停下來,它們對馬利筋可謂是情有獨鐘,因為雌蝶要在這種植物幼嫩的植株上產(chǎn)卵。它們落在葉面上,用多節(jié)前腿確認是馬利筋后,才將針頭般大小的卵一個個地產(chǎn)在葉子下面,產(chǎn)完卵后不久便結束了它的一生。
3 ~ 10 天后, 微小的白色幼蟲孵化而出。幼蟲從頭至尾有黃、白、黑斑紋相間分布。幼蟲以馬利筋為食,先將卵鞘(昆蟲及軟體動物等裝卵的保護囊)吃掉,然后切開葉脈,很快開始大量吮吸植物汁液。乳草植物粘稠的汁液味苦且極具毒性,但可以保護黑脈金斑蝶在發(fā)育階段免于被捕食。鳥類如果咬食黑脈金斑蝶幼蟲,便會產(chǎn)生嘔吐,從此記住黑脈金斑蝶幼蟲鮮明的顏色,對其敬而遠之。
黑脈金班蝶幼蟲僅在早期吮吸葉汁,是為了保證自身不會過量食毒。在經(jīng)過四次蛻皮之后,幼蟲化為蛹。1 ~ 3 周后,蛹變得通體透明,里面的翅膀清晰可見。羽化成蟲通常于早晨破蛹而出。
起初的樣子有些怪,腹部肥大,翅膀皺折,身體緊懸于殘蛹之上,待體液泵入翅膀,翅膀逐漸展開并硬朗起來,成蟲就可以振翅高飛了。
9 月,當馬利筋的種子開始成熟時,黑脈金斑蝶向3000 公里外的墨西哥中部山脈遷徙,在那里的杉樹上安家落戶后,然后進入冬眠。次年陽春三月,黑脈金斑蝶完成交配后,5 月底6 月初又開始往回飛,沿途一般有3 ~ 4 代孵出。
黑脈金斑蝶有意識地通過食用對鳥類有害的馬利筋來保護自己,而馬利筋為了保護自己免遭食用,也在不斷地加大自身的毒性,反過來又促使黑脈金斑蝶不斷提高自身抗毒能力,從而保護自己不受毒性影響。關于黑脈金斑蝶和馬利筋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目前尚不清楚。如果說馬利筋使黑脈金斑蝶幼蟲獲得了食物和保護,那馬利筋又從這種關系中得到了什么好處呢?也許是黑脈金斑蝶幫助馬利筋傳遞了花粉,但臭蟲、蜜蜂和黃蜂等也一樣能起到傳粉作用。在黑脈金斑蝶較少的年份,馬利筋照樣也能在其他昆蟲的幫助下開花結實。
(編譯 羅俊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