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雙方的利益得失明明白白攤開,是老板用能人的基本前提講到用人,都說要用能人,但真正用了能人,有可能問題更大。
關于用人問題,戰國四君子是一個極好的范例。所謂四君子,即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中君。按照西漢賈誼的說法:“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重士,約縱離橫。”這四位在當時不可不謂能人,而且基本上都同所在國的君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都在一定時間內得到過君主的重用,但是,最終都沒能維持長久的合作。
由于篇幅有限,我們就以孟嘗君為例,好在這四個人的行為差不了多少,可以類推。孟嘗君田文本來就是齊國宗室,其父親田嬰在齊國為相十多年。孟嘗君在繼承其父的封地爵位后,以養士而出名,食客數千,人才濟濟。賢能之名,蜚聲諸侯,就連秦昭王,都曾一度打算請他擔任丞相。由此才有了孟嘗君逃離泰國時“雞鳴狗盜”的故事。這樣的人才,齊國能不用嗎?于是,齊潘王任孟嘗君為相,把國家大事全托付給他。但是,很快齊溽王就不大放心了,“以為孟嘗君名高其主而擅齊國之權”,他的相職被免。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不惜策動秦國攻打齊國,派人到秦國鼓動秦王放出要聘任孟嘗君為相的風聲,迫使齊王重用自己。當孟嘗君在齊國呆不下去后,又到魏國擔任丞相,這時,他絲毫不顧他與齊王同宗共祖的關系,齊王同翻臉,聯合泰、趙、燕,打敗了齊國,把齊潘王趕下臺。齊襄王即位后,不得已又任孟嘗君為相,直到去世。他死后不久,眾子爭嗣,齊魏合作,乘機滅了他的后裔。
孟嘗君確實屬于能人之列。尤其是在招攬人才方面,恐怕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數一數二的。所以,武俠小說談到那些急公好義、求賢若渴的主兒,往往以“小孟嘗”、“賽孟嘗”之類的名號褒獎。但是,這只是事物的一個方面,忘了還有另一方面。我們不妨捫心自問,如果你是總經理,正好遇到了孟嘗君的人物,你敢用嗎?
第一答案是:不能不用。因為孟嘗君手中擁有豐富的資源,尤其是人脈、關系等等。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擁有這樣的資源是至關重要的。假如有一個人,擁有孟嘗君式的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拿出來就能使自己的公司擁有技術或市場優勢,甚至能把競爭對手搞得七零八落,你不用才怪。板有可能,你還會以高薪為餌,以高位為誘,不把他招到自己麾下不罷休。
但是且慢,還有第二答案:不得不防。當年的孟嘗君確實與齊國唇齒相依,但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說白了,齊國是齊王的,不是孟嘗君的。這種能人一旦到了決定公司成敗的地步,要不就是把公司化為己有,要不就是跳槽對你構成致命威脅。孟嘗君當上丞相,齊王的后脊梁就冒冷氣,道理就在這兒。
實踐中的老板,對于能人,尤其是那種了不得的能人,往往會又愛又怕。大勢所趨,不用不行,而一旦重用,又會如芒刺在背。當然,如果孟嘗君是無私奉獻的活雷鋒,那老板大可不必擔心。但是,用人不能寄希望于對方是圣人,只能把他假設為常人。而經濟學告訴我們,趨利避害是常人行為的基本邏輯。用能人,確實能使公司獲利,而一旦發生利益沖突,往往也會使公司損失最大化。
克服這種兩難問題的出路,在于老板與員工在利益上的一致化。現代管理中強調共同景,實際上就是力圖解決無形利益的一致化問題;經理人控股、利潤共享等等,實際上就是實現有形利益一致化的舉措。沒有利益上的一致化,就沒有真正的“雙贏”。你好我好的表面和氣,只是掩飾利益沖突的鴕鳥式方案,而忍痛割肉的退讓,由于存在單方面的利益損失,往往是更大沖突的前兆。所以,“親兄弟明算賬”,把雙方的利益得失明明白白攤開,聰明人都自己會算賬,這是用能人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