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維所面臨的問題,其實也是國產手機集體面臨的困境。
繼2003年看似“揚眉吐氣”的翻身為主之后,國產手機就“高處不勝寒”,持續發展的后勁明顯不足。無論是“價格戰”還是“聯盟戰”似乎都未能扼止曾經紅極一時的國產手機份額下降的趨勢,反而加劇了這些廠商的虧損。自2004年以來,隨著中國手機市場競爭狀況的加劇,國內手機廠商的比較優勢不斷減弱,市場份額持續下滑。并且,我認為這種下滑與虧損并不會就此停止。
國產手機的困境首先與整個手機行業的大環境相關。與前幾年相比,手機已經進入名副其實的微利時代,即便洋品牌也面臨著利潤下降的問題,而國產手機則面臨比洋品牌更加艱難的境地。因此,現在手機行業的格局就像是幾棵參天大樹下長著一些小草。來自賽諾市場研究公司的調查數據顯示,2006年國產手機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為28%,國際品牌手機占有率為72%。這不是中國手機的問題,而是世界手機的問題。從世界格局來看,手機行業處于被幾大巨頭相對壟斷的狀態。
其次,從中國目前手機行業的現狀來看,一線的外資品牌的表現強勢,它們的產品線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對以生產中低端手機為主的國產手機廠商造成很大的壓力。國產手機廠商往往把占有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歸罪為黑手機。不可否認,黑手機的大舉侵占的確搶走了國產手機的一些地盤,但引發這個現象的最終原因是: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國外企業在低端手機領域加大投入,讓國產手機逐漸喪失中低端手機領地,手機市場份額正在向大品牌集中,因為黑手機所能奪取的也只是低端市場的份額。從根本上來說,這是因為國產手機本身不具備品牌優勢,而面臨缺乏核心技術、質量問題、資金鏈過于脆弱、供求關系變化等等的硬傷,在對手機潮流的把握上更落后于國際廠商。
在這樣的環境下,創維希望利用低價占領農村市場以獲得生存的機會。事實上,這個策略是看不到希望的。在低價方面,大規模生產的洋品牌和節約了研發、售后服務、維修費用等的黑手機無疑比創維更有優勢,而且洋品牌今年來也在加大對低端市場的投入,這從諾基亞推三四百的低端手機就可以看出。
其次,創維認為目前的銷售不暢的原因是渠道,所以決定將渠道下沉下沉再下沉。然而決定產業的困局并非經銷商的投入問題,摩托羅拉手機在渠道和經銷商上的投入不可謂不大,今年卻依然虧損。而觀察成功的企業,與其說他們的成功與渠道模式有關,不如說與渠道的管理有關。創維想做的是擴大網絡,但它的真正問題卻在于結構。
創維目前可以做的,是在產業的大環境下把握手機發展的趨勢,從手機本身出發,告別民族產業低端品牌的形象,跳出自身的框架來看問題。中國企業要擁有話語權,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有了根基才能與外資對抗。在目前外資企業既控制標準又掌握技術,同時具備制造優勢的情況下,只有從根本上修煉內功,否則任何的興起都將是短暫而盲目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