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遠比電影更精彩。
《迪斯尼戰爭》講述了一個令人不忍釋卷、充滿戲劇沖突的故事。故事圍繞艾斯納和羅伊·迪斯尼(沃爾特·迪斯尼的侄子)兩人展開,隨之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數千頁從未公開過的信件、備忘錄、手稿和其他文件。
作者斯圖爾特深入水面之下,展現了娛樂王國這幾年真實的冰山一角:夢工廠老板杰弗里·卡曾伯格,曾把埃斯納視為尊敬的父執輩,到后來卻反目成仇;邁克爾·奧維茨(Michael Ovitz)曾經既是“好萊塢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又是艾斯納的朋友,為什么艾斯納對他的判斷產生巨大偏差,以至于剛任命他為迪斯尼總裁又想解雇他?什么因素導致艾斯納與皮克斯(Plxar)董事長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走向決裂,為什么皮克斯突然放棄與迪斯尼的合作關系?艾斯納為何如此不相信羅伊·迪斯尼,暗暗派人監視他;而羅伊·迪斯尼也投桃報李,上演了一出逼宮好戲,迫使埃斯納讓出董事長之位。
這本書披露了許多內幕和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和公司關系。從80年代中,迪斯尼上一次內部斗爭說起,原原本本講述了20年來行業的發展,公司的起落,人物的分分合合。
本書寫作時間大約在2002-2003年,正好是迪斯尼內部矛盾再次激化的時候,統治迪斯尼20年的艾斯納被趕走,無數的訴訟,原董事會成員和高管紛紛上法庭作證或走到公眾視線下主動或被迫披露公司內部的秘密,使本書的寫作和出版趕上了一個好時機。
艾斯納身份同迪斯尼的融合——朕即國家——在企業界或歷史上都并非罕見現象。它往往是導致專制政權垮臺的原因。莎士比亞筆下為人熟知的悲劇人物——李爾王、亨利四世、麥克白、理查二世、理查三世都是一些這樣的獨裁者:他們如此濫用權力,以致歪曲事實去適應自己的意志。艾斯納時常說他周圍一直在是如何策劃及被制作出來的,上演“莎士比亞式的”戲劇,這或許正是在描述莎翁所沉迷的一個主題:統治者漠視他的臣民,只愿去滿足他的狂妄自我提出的種種要求。
書中,作者還全景展現了娛樂王國中,賣座電影、熱門電視節目在美國高度商業化的娛樂王國里,一個成功的創意,一部成功的作品,如何在其后續的商業化中榨取高額利潤。迪斯尼樂園、迪斯尼商店(玩具、紀念品)、家庭錄像帶等等,構成了迪斯尼的主要利潤來源。
艾斯納曾強調,創意公司的根本是創意,沒有冒險精神,沒有了新鮮點子,公司就會枯竭及至死亡。但是,好的創意被創造出來后,后續的商業化策略,是支撐公司血脈的關鍵。因為對于創意行業來說,電影本身仍然是高投入高風險的領域,即使在迪斯尼八九十年代復興時期,制片廠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但就制片本身仍然很難達到盈利。
從本書中,我們可以看清,美國娛樂業是怎樣一個巨大的分工合作密切的機器,高效運轉著,對于電影公司、電視廣播網來說,一個節目巨大的成功只能帶來瞬間的焰火,隨時都面臨著下一次的失敗或被超越,激烈競爭鞭策每一個業內人不能松懈,時時推陳出新,莫索大眾變換的口味。
就如夢工廠老板卡增伯格說:“那是一個助長憤怒的地方,那是一種充滿敵意與憤怒的、弱肉強食的生活方式。”